天天看点

《周易》为何如此曲奥难懂?

《周易》为何如此曲奥难懂?

《周易》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人心目当中,最神秘,最具能量感,同时又是最为曲奥难懂的一部书。如今看来,造成《周易》之所以会如此的曲奥难懂的原因,大致有两个:

《周易》为何如此曲奥难懂?

第一,是一个很客观的原因,可以归纳为语言原因。

由于《周易》本身是一部由上古的符号语言(卦象)和文字语言相互配合,形成的一部书籍。其中用文字语言书写的所谓卦辞和爻辞,其实就是对用符号语言的卦象所做的注解。

因此要读懂《周易》,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熟练掌握那些极少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字语言与卦象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最低限度就是要在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卦名与卦象之间,建立准确清晰的联系。

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古人用来阐述卦象的一些专业用语。这个过程,形象的说就像要阅读一部外文的书籍,就首先要具备一定量的单词一样,是无法回避的基础问题。

《周易》为何如此曲奥难懂?

虽然,在现实中许多人都因为没有通过这一关,而直接被挡在了《周易》的大门之外,但是客观的说,这毕竟是一个初级困难,对于绝大多数人有志于学《易》的来说,在一至两个月的反复习练之下,都可以解决。真正困扰人们的那个难以突破的问题,还是对《周易》中的那些“天书”般的文字内容的解读。

事实上,这一困扰在自孔子以来的2500年间,困扰了几乎全部的中国的读书人。因为作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在这儒学畅行的时代里,是每一个读书人的必须阅读,理解,甚至应用的书目。但是,造成这种困扰的原因,其实却是令人大跌眼镜的。

《周易》为何如此曲奥难懂?

第二,是一个很主观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理解错位。

由于《周易》中的所有文字内容,归根到底终究不过是对卦象的注释和解读。因此,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必须是根源于对卦象,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对卦象的形成机理的理解之上的。

简而言之,就是必须首先明确某一卦象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才能够据此来理解,那些用来对它进行注释和解读的文字,到底内涵何在。

但是,在自孔子以后的2500年中,虽然有象数学这个名目存在,但是更多的是被引向了更具经济实用的方向,而不是用来解读64卦的形成机理,不是用来解读64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不是用来解读隐藏在某一特定卦象背后的那个形成的原因。

这一点,可以从如今通行的《周易》中64卦的排列方式一目了然,如下图所示:

《周易》为何如此曲奥难懂?

按照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的顺序,这就是我们现在从任何一本通行本的《周易》中看到的64卦的顺序。

人们这样来排列64卦是有原因的,因为在这样排列顺序中,所有的卦象在事实上被分成了两组,而且是两两成对出现的,在每一对卦象都存在一种叫作“非覆即反”的关系——要么是两个个卦象之间,在相同位置上的爻画,阴阳属性恰好相反,也就是一卦是由另一卦,经过每一爻的阴阳互换,演变而来的。比如乾和坤;要么是两个卦象恰好彼此为旋转180度的关系,也就是将一卦上下翻转过来就是另一卦,比如乾坤后面的屯和蒙。

所以,这种排列顺序是非常严格,规整,甚至可以说是神秘而优美的。但是这种严整与优美,实际上更多的体现在每一对卦象的内部,也就是说,那种所谓的“非覆即反”的关系,在强化特定的两个卦象之间的关系的同时,也削弱不同的组合之间,不同的卦象之间的关联。

因此,这种排列方式,必然会导致了一个结果,那就是64卦被不自觉的划分成了32个不同的分组。于是,我们看到的64卦,就再不是一个由内在严密的逻辑关系联系起来的有机的整体,而是一个由32个互不相干的单元,组成的松散的组合体。

只要稍有逻辑思维习惯的人都会明白,这是不能的。因为,像64卦这样一个复杂的,而且个体之间显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的系统,其构建必然要以某一贯穿始终的原则与模式为基础,而在此基础上,系统本身也必然是一个关联紧密的整体,而不会是一个松散的组合体。

《周易》为何如此曲奥难懂?

这是一个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人们在2500年间,在对《周易》的解读的问题上,犯下的最大的疏忽。因为,它改变了人们对作为《周易》的根源的卦象的理解,或者说它向人们提供了关于作为一个整体的64卦的一个错误的影像,而人们又必须以此为依据,或者至少在此背景下,展开对卦辞爻辞等相关文字的解读。

因此,由影像错位导致的理解错位,就将是一种必然。因为,在此背景下,人们将无法找到,或者只能在某个小组的内部去寻找,某一特定卦象形成的机理,也就是既不能知道某一卦象为什么会形成,又不能知道其形成之后,产生的影响与结果是怎样的。

形象的说,就是要在对某一事物或者现象,既不知道“因为”,又不知道“所以”的情况下,来解读据说是用来对它进行注释和解读的文字进行诠释。这显然是一个虽圣贤,也难以胜任的任务。

这才是《周易》如此奥曲难懂的最根本的原因。

《周易》为何如此曲奥难懂?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

明伦书院——“全国十佳国学教育机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