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面包,还需要故事、书籍、文化等其他养料。一般的家庭受限于抚养人的精力和家庭的知识、文化积累,常常只能简单地给予孩子故事或者书籍,而深层的文化意义上的引领和共同成长,往往成为捉襟见肘的短板。
基于这样的现实,一些思维误区随之形成,比如无形中矮化孩子,认为孩子读小人书,大人读大人书,应该各行其道,或者预设一些知识内容是孩子无法理解的、一些能力是孩子难以达到的。
实际上,通过日常的熏陶和有质量的交流,孩子们会了解甚至理解一些不可思议的学问。在武汉做中国文化家庭启蒙教育的伍老师,是一位七岁女孩的爸爸。作为一位独立教育从业者,他和爱人一起研发启蒙课程,做了很多家庭文化启蒙的探索。

因为工作生活需要,一家三口围坐在三张桌子前,一起学习,讨论,交流,是伍老师家的日常。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的女儿小野马成长为一个古灵精怪、痴迷阅读、谈吐经常令人吃惊的孩子。图为伍老师女儿小野马在博物馆参观。
伍老师的工作、育儿生活让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好奇,也产生了很多关于儿童阅读和文化启蒙方面的疑问,最近,“给孩子”采访了伍老师,请他从一名儿童文化教育实践者的角度,谈谈阅读和文化启蒙。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访谈全文。
阅读和文化启蒙,要带孩子翻几座山
—
伍老师
专注儿童文化教育、中国文化家庭启蒙教育、博物馆及户外人文主题研学。
▍问:我看到您说过,“现阶段的语文教育并不能等同于文化,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文化传承及其带来的向心力被空前强调,具备文化视野的孩子,至少在未来的语文学习中会得到强大的推力”,这是您做中国文化启蒙教育的初衷吗?您有这样的动念,跟女儿的出生、成长有没有一定的关系?
▍伍老师:文化教育有其自己的逻辑,我不会将语文和文化等同起来。不过,充沛的文化素养对于语文学习肯定是有很大帮助的,这点认识发生在我曾经的任教经历之中——学科的切分让孩子们的思维情感都变得十分割裂,在高年级阶段尤其如此,可是人的智慧却是圆融合一的,在应对问题的时候,思维的开放和活跃非常重要,而文化启蒙可以让孩子们保持好奇感和敏锐性,而未来的学习推力只是这个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它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女儿的出生给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家庭生活变得无比重要,在此之前,文化于我是一种兴趣,而之后则是一种责任。家庭生活是文化传承的生态环境,在亲子交流中间,文化认同和文化视野几乎决定了对话的质量——这已经超出了学科学习的范畴。
▍问:我注意到您的中国文化启蒙课程比较偏重于人文和艺术这两块,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伍老师:这和个人喜好有关系,当然科普博物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并不排斥,也会兼收并蓄。从启蒙的实际情况来讲也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目前常规的学校教育在人文艺术方面的熏陶是很不够的,我自己也在博物馆做志愿讲解,这一点深有体会。孩子们在生活中缺少发现的眼睛、感受的能力以及与人分享交流的能力,这些能力都可以人文艺术修养中得到补益;
第二,孩子们在成长初期本就更加擅长直觉感悟,人文艺术的内容更容易接受,在成长过程中,当理性思维的需要日益迫切的时候,人文艺术方面的修养也会成为人生幸福感的底色。我们并不是要求人人成为人文艺术的行家,但人文艺术可以为每一个人的生活增色不少。
顺便说一下,我们的受众里不只是孩子,很多的家长也喜欢我们的课程,人文艺术是不少家长的知识盲区,他们也很享受打开这扇门的过程。回归到家庭,他们和孩子之间就无形中增加了共同的话题,情感和话语也多了许多柔软的美的成分。
▍问:您在研发中国文化启蒙课程里,似乎选了不少“给孩子”系列丛书里的篇目,可以说一说您参考这套书研发中国文化启蒙课程的初衷吗?在具体的使用中,有哪些特别的感受?
▍伍老师:中国文化启蒙课程是我们2018年正式开始的,说实话,课程设计之初没有参考“给孩子”系列。北岛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诗人,他的作品我基本都有读过。女儿出生后的第二年我买到了他主编的《给孩子的诗》,没有想到后来出成了系列书,发自内心地替孩子们高兴。
我们课程最初定位受众主要是学龄前家庭,这样做不是因为内容简单,而是考虑学龄前家长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做这件事。文字启蒙部分,我当时用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汉字王国》,还有何大齐先生的《万有汉字》,这两部作品可以说通俗专业兼具,特别是《汉字王国》,研究视角多元,也可以说它具备了一个大的文化观,涉及民俗、历史、考古等,非常有趣。
这两本书主要推荐给我们的大人阅读,日常我也会拿来给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精读。诗词启蒙,可以说是文化启蒙课程的根,书法和绘画都是与之相关联的。我的爷爷跟叶嘉莹先生同辈,九十多岁了,现在依然坚持读诗抄诗作诗。可能受他老人家影响,我对诗词、书法情感都比较深。叶先生、叶先生的老师顾随先生、汉学家高居翰等大家的诗词研究我都有拜读,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的诗词修养,这样的传承和学习,孩子们也会受益。
“给孩子”系列到现在为止,出了有20本左右了,我非常认同这个系列的体系构架,选编篇目无论是视野还是内容都令我惊喜。所以我在给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们做品读课时,其中部分作品我会给孩子们做精读,特别是散文和古文。
小野马阅读《给孩子的古文》所做笔记
从使用的情况来看,这套书是有难度的,甚至有的篇目放到高中精读都没问题,我给小学中高年级使用,也是精选出适合他们的认知和理解水平的篇目。带孩子们品读这些作品是希望孩子们在学习校内课文的同时,能够接触到更多优质的文学作品,补充他们的阅读视野,提升他们品读优质语言的能力。
这些作品不一定要等到初中、高中再去阅读,小学阶段接触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选篇需要考虑到他们的阅读基础和年龄认知等实际情况。
▍问:比起严肃的文化类书籍,一般的孩子都会更倾向于阅读一些趣味性更强的故事书和漫画书,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有没有碰到这种情况?会不会有意去干涉和引导?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改善方法?
▍伍老师:这里提到的阅读应该是指孩子自选自主阅读。这样的阅读我认为就该是有趣的,有趣的才能让孩子持续地阅读,持续的阅读有助于孩子自主阅读。拥有持续自主阅读习惯,能够为孩子的读写能力打下不错的基础。日常的自主自选阅读,孩子喜欢趣味性强的故事和漫画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个趣味性并不意味着这些书肤浅、偏娱乐口水,不管是哪个类型的书籍,都有优秀的作品可供孩子阅读,优秀的故事从来不缺乏深度和趣味,这些优秀的儿童创作者非常负责任,他们知道如何给孩子一个好胃口。家长给孩子在配备阅读书籍时,类型上尽可能的丰富一些,这样孩子接触的内容和文本类型都可以得到满足,可以避免孩子过于沉迷某一类这种情况。
如果家长担心选书不当,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或者一起找一些更有品质的书籍来阅读。孩子的阅读一般都是自由阅读和指定阅读两部分构成,不过指定阅读是比较难落实的,哪怕是很经典很有趣的书,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作业,是负担。这种情况我一般建议家长先陪伴孩子一起阅读,我们家就是这样做的,孩子兴趣不高的书,我们会主动读给她,读几个晚上后,她就要求自己读。所以出现问题不要单纯地丢给孩子自己来解决。比如《给孩子的汉字王国》、《给孩子的科幻》、《给孩子的动物寓言》等,带着孩子翻几座山,孩子再阅读一些“严肃”的内容时,会自信一些。
▍问: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孩子在从绘本向文字书过渡的过程中,会有一个非常排斥文字书、排斥独立阅读的阶段,你们有遇到这个问题吗?有什么办法去帮助孩子比较顺利地过渡?
▍伍老师:这个问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排斥文字书,二是排斥自己阅读。我女儿中英文阅读从亲子共读到自主阅读还比较顺畅。小学一年级前,她已经能够自主阅读中英文章节书。就这两个问题分享一下我们的做法。
阅读文字书,不需要等待小学才开始,学龄前的日常亲子阅读中,就可以加入一些文字书,比如中国民间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这些比较短的文字故事都可以在孩子休息的时候读给他们,这类阅读孩子是可以不用盯着书的,因为没有图画。这样绘本与文字书搭配进行,在孩子的认知里,他们是认可这样的书籍存在于自己的阅读生活中的。
第二个问题,排斥独立阅读。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没有建立自信,畏难。究其原因有阅读习惯不佳,汉字积累不够,家长没有足够陪伴引导等原因。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认字了,也并不代表孩子能够自主阅读,阅读习惯是前提。当然也有部分孩子是不需要家长陪着认字,陪着指读练习就可以实现自主阅读的,但是这类孩子的亲子阅读都坚持得比较好,在亲子共读中,孩子能够自然习得一些汉字。
对于不能够自然习得汉字的孩子,就需要家长刻意引导。孩子四岁就可以进行汉字积累,日常亲子共读可以指读标题、作者、户外可以看广告字、甚至地铁里面的站牌,诗词指读等,一年下来几百字是很轻松的。一般来说,孩子有800~1000的汉字积累,就能够相对顺畅地阅读很多儿童作品。
有了以上准备,也有很多孩子不情愿自己阅读,仍然强烈要求爸爸妈妈读给他们时,我们需要陪伴着孩子一起克服畏难心理,一句句、一段段地指读,逐渐地可以读一本绘本、长篇故事等。这个过程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建立独立阅读的自信,他们也会感受到爸爸妈妈给予他们的爱和帮助,这对孩子的成长也非常重要。我女儿自主阅读已经有两年多了,但是我们依然会尽力每天留出时间陪她睡前阅读,因为我们彼此都很享受这段美好时光。
▍问:我看到您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和由此发展而来的“鹰架”理论解释中国历史上的“三苏”“三王”以及梁启超一门九杰这种家族人才辈出的现象等,您怎么看待父母在孩子文化启蒙过程中的角色?在野马成长的过程中,你们的工作是否无形中也为她的成长搭建了“鹰架”?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鹰架理论,又名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或 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指学生在学习一项新的概念或技巧时,透过提供足够的支援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伍老师:父母在文化启蒙过程中最好能做孩子的同学、同好、乃至挚友,而非家中不容置疑的权威。从鹰架理论出发,父母相当于是有更加强大学习能力的合作者,在合作的过程中共享知识和技能,以及反思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持续下去,孩子就可以不断走入最近发展区。
说回我自己的家庭,我们的工作的确给孩子扩充了视野,她的谈吐时常让身边的朋友意外。不过,鹰架并不是时时都存在,因为我们在工作中并非一直保持着和孩子的合作讨论关系,所以我们的探究范围只能小部分让她保持参与的兴趣。这也再度印证了鹰架理论的合理性——合作关系(而非直接灌输教授)才是支架式教学的基础。
▍问:结合您的经历,请在中国文化启蒙这个范围内,给普通父母一些建议。
▍伍老师:少刷手机,多阅读文化类书籍,多与孩子交流,多带孩子去各种文化场所。
伍老师带孩子们做汉口老建筑研学
小野马在博物馆做小讲解员
伍老师在美术馆做讲解
相关书籍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