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福特和汽车工业往事:奇迹源于日复一日的摸索

亨利·福特对大规模生产没有概念。他只是想造很多很多车,这一点他很坚定,但和其他人一样,他并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只是一点点地探索。

他立志要为普通大众造车,他发明了流水线生产、塑造了今天的汽车工业。这背后的故事今天读来仍令人振奋。每一个时代都有伟大的创新,推动人类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今天和未来的中国在科技、工业领域有更多激励人心的突破。

作者:[美]理查德·S.泰德罗

来源:摘编自《影响美国历史的商业七巨头》

福特改变了底特律

亨利·福特改变了世界。在1900年的美国,“至少有57家工厂在生产汽车”,没人知道最后到底是汽油、蒸汽还是电力能成为汽车的主要动力来源。当时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在做着关于这个产业的宏伟的美梦。他们几乎都失败了,但福特成功了。这是为什么?亨利·福特到底是谁?

当福特家族的第一代于1832年到达迪尔伯恩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在当时的美国,底特律就相当于法国的城市。而迪尔伯恩在底特律的西南边界上,仍然是一片森林。密歇根直到1837年才被纳入美国联邦,成为一个州。

福特把这个小小的乡村变成了工业中心,若不说超过了德国的鲁尔区,也不相上下。到了20世纪20年代,福特占地两千英亩的工业区总共招聘了10万人。这个工业区就建在胭脂河河口,离他的老宅子只有几英里。福特个人拥有整个公司,没有股东、没有合伙人。当然,福特改变的不止迪尔伯恩、底特律和密歇根州。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开启了美国人轮子上的生活,让世界上如此多的人自由出行。世界因为他而转动起来。

亨利·福特将自己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80年代在迪尔伯恩农场的时期和后来在底特律经营公司的时期。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进入了汽车行业,19世纪80年代还没有汽车工业让他一展身手。当时的底特律充斥着机械厂的轰鸣声,福特就在其中一家工厂工作。晚上,他就研究钟表。

在底特律的机械厂,福特认识了发动机。福特“把机械厂里能找到的有关发动机发展的英美杂志全部读了一遍,尤其是有关用一种汽油蒸发后形成的气体代替可燃气体燃料方面的文章”。事实上,福特当时和其他人一样,对蒸汽燃料比对汽油燃料兴趣大。蒸汽改变了19世纪的世界。福特一边工作一边阅读、倾听,等待属于自己的时机。

“为大众造车”的福特

“我想为广大民众造一种车,”亨利·福特早年曾这样说,“要用最好的材料,聘请最好的员工,使用现代工程学最简洁的设计……价格要低廉,只要有工资收入的人就不会买不起。人们和家人能够在驾驶这辆车的时候,享受闲暇时光带来的快乐。”这段优美而又坚定的表述是美国商业史上最能彰显企业目标的宣言之一。

在19世纪90年代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汽车被视为主要服务于富人的产品,而亨利·福特想要把它交给“广大民众”。更重要的是,亨利·福特没有想做一种劣质的仿制品,作为面向广大民众的昂贵汽车的替代品,他是要为广大普通人生产最好的汽车。而且,这种汽车的生产还不能让他们耗费巨大的成本,要物超所值。

在亨利·福特的葬礼上,一段颂词将他和亚伯拉罕·林肯相提并论:“对于世界来说,亚伯拉罕·林肯和福特代表着美国,亚伯拉罕作为出身于小木屋的平民最终成为总统,而福特从小工厂起家最终造就了工业帝国。”这段颂词的类比反映的是社会的流动性和经济的流动性,但是将福特和林肯进行类比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福特和汽车工业往事:奇迹源于日复一日的摸索

1916年秋,占少数股份的股东道奇兄弟向亨利·福特提起诉讼,想以此迫使他将福特公司更多的利润进行分红。下面节选了控方律师的提问及福特在证人席上的陈词。

问:你说你认为赚高额利润是不对的?那么,这项商业活动继续进行下去的目的何在?又为什么还在扩大规模?

答:尽可能地为每一位相关者谋福利。

问:“尽可能地谋福利”是指什么?

答:赚钱并让钱发挥作用、创造就业、制造出老百姓都能开的汽车。

问:就这些?你是不是说过,你个人拥有的财富已经够多了,之后你要让福特汽车公司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尽可能地给工人高工资、尽可能地让大众获得低价汽车?

答:是的,我应该说过这话,赚钱只是顺便的事。

问:顺便?

答:是的。

问:但你采取的控制方式是,由于你已经赚够了钱,所以你以高工资雇用一大批人,同时降低汽车的价格,这样很多人就可以买得起汽车,让大众都能享受到低价汽车的福利。

答:如果你能做到这些,钱就会自动跑到你口袋里,你不会赚不到钱的。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到,福特乐于被别人当作白痴,就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乡巴佬。他不想做强盗的资本家。

在美国商业史上所有的商人中,只有福特被认为能在证人席上说出这样的话。他身上体现了一种睿智的简单、一种天生的智慧,这是一种美国精神,是专业、自大的高等学府教出来的那些自作聪明的毕业生所不具备的。

从商业的角度看,福特为这种姿态也付出了代价。资本主义自有其规则,他的慷慨违背了资本主义的规则,因为他慷慨给予大众的钱是别人的。律师对福特的提问不可能没有考虑公共关系问题,福特的言辞对媒体和大众来讲可能是极有魅力的,但控方律师关注的是陪审团的反应。

这场诉讼失败了,福特被迫宣布给予股东更多的分红(作为最大的股东,分红的大部分实际进入了他自己的口袋),正是这项决策,促使福特最终买下了全部小股东的份额,对公司实现了全额控股。这一举动的影响延续至今(福特汽车公司直到1956年的1月才上市)。在撰写本书的此刻,超过40%有投票权的股票仍然控制在福特家族手中。

福特和汽车工业往事:奇迹源于日复一日的摸索

美国人喜欢福特T型车。“喜欢”这个词的程度还不够强——他们超爱。许许多多的人同时也喜欢生产这款车的人,他仿佛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人们甚至觉得,他们跟福特是故交。大家信任他,不仅因为他是广大普通人的代言人,还因为他本人也是普通人。”

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在当时成为百万富翁超出人们的想象,而福特当时已经是亿万富翁。在当时美国的富翁中,只有约翰·洛克菲勒和安德鲁·卡耐基可以与其比肩。福特可能是当时全世界屈指可数的最富有的人之一。

然而福特从未让美国人觉得他比其他人高人一等——美国人很害怕被别人看不起。福特的家里没有佣人,他这样解释说:“我仍然喜欢吃带着皮的煮土豆。当我在餐桌旁剥土豆皮的时候,不想有个人站在椅子后面偷偷笑我。”

说他是固执还是全情投入,取决于你。在汽车工业诞生之初,福特就明白两件事:第一,美国需要价格低廉的车。第二,任何人想制造这样的车,都需要不断地斗争。他需要与投资人斗争,因为他们会不断地施压让他造更重、更贵的车型;他需要与竞争者斗争,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美国特许汽车制造商协会所制定的塞尔登专利法的授权,这些公司会联合起来,要求任何参与这一产业的制造商都必须遵守他们的“君子协定”;他还要克服技术工艺上的重重阻碍,制造的汽车既要价格低廉又要结实耐用,既要适当地赚取利润还要保持较低的零售价。

亨利·福特的性格特点,或者像某些人说的人格混乱(这取决于评判者的角度),让他在汽车产业史的关键转折点上恰逢其时。“为大众造车”成了他锲而不舍的追求,绝不妥协。虽然他在确定目标方面固执己见,但在实现目标的手段上却十分灵活。在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T型车之前,他创建了两家公司、生产了八种车型。当T型车在1908年打出广告时,只有那些最疯狂的梦想家才能猜到有多少订单。从此以后,一系列的改变发生了,现代世界由此渐渐成形:高地公园工厂、令人叹为观止的流水线、可替换零件、每天5美元工资制,等等。

福特和汽车工业往事:奇迹源于日复一日的摸索

T型车:大规模生产的红利

1908年10月1日T型车亮相时,给人的感觉简直是一种艺术。十几个人负责设计,把握总方向的是亨利·福特。T型车和生产它的工厂就是福特的丰碑。就算穷尽了英语的词汇,也难以形容二者的深远影响。T型车的轻型款最初售价825美元,掀背车再多加25美元。即便如此高的价格(比福特预想的价格要高,也比从前其他类型的车售价高),这款车也物有所值。

在汽车产业的早期,一个车型有几百人买就算多的,如果能售出上千辆就是巨大成功。1908年,T型车售出了5986辆。短短八年之后,福特把掀背车的价格压到了360美元,T型车共售出了575000辆。整个汽车产业被永远地改变了。众所周知的“福特主义”一词,标志着汽车产业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产业。

截止到1917年,福特已经售出150万辆T型车。随着价格的下降,需求量暴增。需求的上升并没有导致价格上调,而是带来了产量的增加和进一步的降价。现代资本主义的良性循环由此建立起来。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需求量上升,产量增加。在规模经济、学习曲线、购买经济诸多因素促进下,产量增加,成本下降,成本下降,价格被进一步削减。与此同时,边际成本的增加被翻了几千倍的产量弥补,因此利润猛增。不知不觉中,福特运用了卡耐基曾经使用过的商业策略。

高地公园工厂:他让流水线生产一步一步成为可能

1910年1月1日,高地公园工厂投入运营。工厂的各个组成部分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一系列工作程序的流动作业在其他工厂已经出现;专门的机器用以生产可替换零件,这也不新鲜;还有特别的工序安排以保证工作流程顺畅无阻。然而,从来没有人把这些全部放在一起、以超大规模来生产组装如此复杂的T型车。从前,音乐家们聚在一起在古钢琴上共同演奏组曲,而高地公园工厂是《千人交响曲》。

这就是高地公园工厂的故事。由于福特决定集中生产单一型号的汽车,因此设计师们设计出了具有专门用途的机床。“机床产业(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具备了制造高标准机器的能力,这些机床可以进行大批量且精确度高、质量稳定的生产……福特在这个问题上绝不妥协……这种精确度为T型车的大批量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代的一位专家这样说:“福特汽车公司的设备是全世界最好的,这一点众人皆知。”福特的竞争对手也承认,福特可以购买这些专门用途的机床而不必考虑成本,因为生产规模巨大。

精度高、零件可替换、具备专门用途,这就是高地公园工厂的标志。 如果没有这些条件,T型车的大规模生产是无法实现的。另外,售后服务也难以做到。T型车在一个地方制造,但销售和使用的范围辐射全国300万平方英里。到1916年为止,福特已经拥有了大约8500个经销商,这些经销商都需要为损坏的零件提供替换配件。如果不是因为零件的高度可替换性,这大规模的市场就无法运转。

曾有一项研究坚持认为,大规模生产的关键要素是零件的可替换性和零件与零件之间相匹配的难易度。用现代术语来说,T型车的设计是“面向制造的设计”。可能流水线作业被过度宣传了,因为对于观察者来说在高地公园工厂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但流水线对于福特的生产确实是一个关键,我们现在没必要故意不提。流水线和专门用途机床生产出来的可替换零件一样,都是大规模生产的关键。二者都十分重要。

让工作去适应人,而不是人去适应工作,福特汽车公司早在1907年就开始酝酿这个想法了。然而,当时没人有什么宏观计划。查尔斯·索伦森在福特公司工作了40年,是元老级人物,他回忆说:“亨利·福特对大规模生产没有概念。他只是想造很多很多车,这一点他很坚定,但和其他人一样,他并不知道该怎么办……和大家一样,他只是一点点地探索。关键设备、最终的流水线以及许多供应流水线的装置,都来自组织整体,是工厂为了更好地生产而在不断实验和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很多。福特并不知道达到目的的具体方法,没有人知道,但是他知道想要的结果:“他要造很多很多车。”福特和他的同事们“只是一点点地探索”。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实验和改进工作中去。他们头脑灵活、乐于接受新想法,在1913年之前他们的工作进展迅速。

索伦森说:“在1922年之前,福特根本说不清发生了什么。”流水线——更准确地说,是多条流水线(因为数量很大)——还纯粹在想象之中。索伦森说:“先是有了一些成果,然后才开始大量地对其原理和逻辑进行阐释。”霍恩谢尔在书中这样写道:“在福特汽车公司,流水线的发展是迅速的并且影响巨大,根本来不及准确、清楚又及时地做文献方面的记载……第一条流水线启动的那一整年,福特公司几乎所有的组装工作都放到了流水线上。之前的组装工作都做了大幅调整。”

福特和汽车工业往事:奇迹源于日复一日的摸索

第一条流水线应该是1913年4月1日诞生的组装飞轮式磁电机的流水线。这条流水线的安装和运行“好像使福特汽车公司的发展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且似乎是突然从天而降的……直到这一天都快结束了,工程师们才意识到,他们实现了一个根本性的突破……29个工人坐在工作台旁,在一天当中每人安装了35~40个磁电机(也就是说,每20分钟安装一个)。所有人一共安装完成的磁电机数量是1188个(大约平均每个人只花13分钟10秒就安装一个)”。

这只是开始。1913年的秋天到1914年的春天是创造奇迹的几个月。发动机、轮轴,甚至底盘,都放到了流水线上进行组装。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已经超乎人们的想象。在1913年10月之前,也就是未使用流水线组装汽车底盘时,组装需要花费12小时28分钟。到了1914年春天,完成同样的工作只需要1小时33分钟。

一位商业记者曾在1913年参观过高地公园工厂,他在文章中让读者想象一下一年生产20万辆汽车是什么概念:80万个轮子和轮胎,40万张牛皮,200万平方英尺的玻璃,9万吨的钢铁,600万磅用来做座椅的皮毛。这意味着,在每个工作日中,每40秒就有一辆拥有5000个不同零件的T型车出厂;这意味着,每天出厂的车辆排起来有5列火车外加40辆汽车那么长。如果这是可能的,那其他事情是不是也有可能?还有很多。这篇用数据说话的文章在完成的时候,汽车底盘的生产还没放到流水线上。而在这篇文章出现的10年前,福特汽车公司才刚刚成立,工厂狭小、员工有限。“一种新的世界级力量……必将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

5美元日工资让福特达到又一顶峰

如果高地公园工厂的神话到此为止,就已经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了。但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提到让这个工厂和它的主人闻名全球的事。1914年1月5日,福特站在工厂办公室的窗边,卡曾斯朗读着一条新闻,这条新闻由底特律三家报纸的记者同时发布:

福特汽车有限公司,世界上最伟大、最成功的汽车制造公司,将于1月12日实行劳工薪酬的最伟大革命,这在产业史上是未曾有过的。

公司将把员工的工作时间从原来的9小时,一次性减少到8小时,同时将工厂的利润的一部分拿出来,为每个工人增加工资。每位22岁以上的工人将最少获得5美元/天。

报道中使用了华丽的辞藻,确实理应如此。在1913年10月1日已经有过一次调薪,日工资一度涨到了每天2.34美元,也就是说比原来增加了13%。而现在,没有暴力运动、没有工会的压力、没有任何人的逼迫,福特汽车公司在原有的高工资基础上又几乎把数额翻了一番。仅仅在这项决议公布的22年前,霍姆斯泰德工厂曾因同样的问题大面积停工。

从福特和卡曾斯后来的措辞分析,他们明白这项决议将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但是并不清楚其影响力有多大。他们以为这就是当地的一条新闻而已,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只把消息发给了当地的报纸。事实上,这是当年从底特律发出的最大新闻,它让全世界知道了亨利·福特这个名字。

确定5美元的日工资有运营和商业方面的考虑。在高地公园工厂工作并不是休闲娱乐,工厂的机械化程度越高,工人的自主权就越少。结果就是,公司在1913年的员工流动率达到了惊人的370%。为了维持13623人的平均劳动人数,福特不得不雇佣50448人。如果劳动力更加稳定、工人得到的待遇更高,生产效率就会大幅提升,并且最后结果证明确实如此。但这还不是加薪的唯一原因。不知为何,福特和卡曾斯就是感觉应该做这件事了。一家报纸这样形容福特的为人,他“拒绝忘记这样的事实:工装裤和绒面布西装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这句话可能有点道理。

和许多现代管理者不同,福特对于公司所销售的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异常清楚。因此,他对工人怀着某种情感。可能更重要的在于,他的内心对绒面布西装是抵触的。与底特律的社会和商界精英保持距离,是他特别在意的。当然,他慷慨的加薪行为并不能真的让工人的生活轻松太多,因为雇主们都在考虑薪水背后的工作量。

在亨利·福特想要改变世界的所有行为中,5美元日薪这次行动达到了顶峰。需求不断增加,T型车供不应求,价格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垄断者常常被认为是阻碍创新的,但高地公园工厂曾经是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工厂,亨利·福特参与了市场竞争并获得了市场。面对着顺从的、无组织的、技术不熟练的工人,福特将他们的工资翻了一番还多。

综合以上因素——大幅降低产品价格同时提高工资,一幅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社会图景呈现在眼前。如果世界大同的宣言是可以实现的(福特汽车公司就揭示了这种可能性),那么人类就不会走向霍布斯(人们用“霍布斯主义”来形容一种无限制的、自私的、野蛮的竞争情况。——译者注)式的相互残杀。如果工人阶级赚了足够的钱,可以买得起自己制造的商品,那么世界上就不再有阶级。将工人阶级转变为消费者,这就是1914年1月5日,高地公园工厂做出的承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