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文化】桃花使我想起刘禹锡‖李鸿健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历史文化】桃花使我想起刘禹锡‖李鸿健
【历史文化】桃花使我想起刘禹锡‖李鸿健

桃花使我想起刘禹锡

李鸿健

又是一年一度桃花盛开的春天,重重叠叠的桃花使我想起刘禹锡。

【历史文化】桃花使我想起刘禹锡‖李鸿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人。出生书香门第,精古文,善写诗,名重一时。

唐德宗贞元九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科进士及第。贞元十六年,他由淮南节度使幕府记典被征召入京,官拜监察御史,与吏部郎中韦执谊交谊深厚。贞元末年,王叔文在东宫专权用事,后进者多争相攀附。刘禹锡尤为王叔文器重,认为他将来必定会成为宰相之才。唐顺宗即位后,因长期患病而不能理政,宫中文诰皆出于王叔文之手,其势炙手可热。王叔文又将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引入宫中,与之商议政事,言无不从。不久,刘禹锡升任屯田员外郎,掌管支度盐铁大权,兼德州崇陵使判官。但刘禹锡与柳宗元入宫后,凭借权势对当朝大臣多有伤害,为他今后写桃花诗赋埋下了隐患。柳宗元与御史大夫武元衡有隙,元衡由此降为右庶子。御史窦群奏刘禹锡以邪乱政,当日被罢免职。尚书右丞韩皋对王叔文多有顶撞,被出为湖南观察使。他们这种行径,使京师之人敢怒而不敢言,道路以目,被称为“二王刘柳”!

【历史文化】桃花使我想起刘禹锡‖李鸿健

永贞元年,俱文珍宦官集团扶植唐宪宗即位,王叔文、王丕被贬杀,刘禹锡被降为郎州司马。唐宪宗盛怒之下,曾发布对“二王刘柳”诸人,遇赦不原的诏令。但执政宰相们大都惜其才华,打算洗其罪迹,渐加重用。但由于刘禹锡树敌太多,诸官极力反对,不果而止。

宪宗元和十五年,刘禹锡从郎州召还京师。宰相们打算将他任为尚书省官员。这个季节正是阳春三月、桃花盛开的时候。他闲游长安崇业坊玄都观,触景生情写诗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云: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历史文化】桃花使我想起刘禹锡‖李鸿健

“刘郎去后栽”,不是说这些新人是刘禹锡走后才提拔起来的吗?因语涉讥讽,故又得罪执政,被贬播州刺史。诏书颁布后,御史中丞裴度上奏说“禹锡有母八十有余,播州人迹罕至,禹锡被贬虽罪有应得,其母不能相随而去,此当成为母子生离死别之情,恐有伤陛下孝理之风。请屈法,稍移近处安置”。柳宗元也请以贬柳州同禹锡贬所相换,宪宗遂改易为连州。

十四年后,唐文宗太和二年,刘禹锡又从和州入主客郎中。这时正是幕春三月的季节,他想起玄都观桃花,有心故地重游。到了那里,知道种桃的道士已经死去,观里的桃花无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满地长着燕麦野葵,一片荒凉。他想起当年桃花盛开的盛景,再联想起一些过去打击过他的权贵,一个个从斗争中下了台,而他还顽强地活着,他又诗兴大发,遂作一首《再游玄都观》一诗,诗云:

百亩中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历史文化】桃花使我想起刘禹锡‖李鸿健

刘禹锡在诗序中写道:“予贞元二十一年为尚书屯田员外郎,此时观中末有桃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郎州司马。居十年召还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桃红满观,如烁晨霞,遂有诗以志一时之事。居十有四年,得为主客郎中。重游兹观,荡然无复一树,唯有野葵燕麦,动摇于春风,因再题二十八字,以轶后游。”该诗传出后,人们多嘉其诗,而薄其所为!

刘禹锡的政敌们,读到他写的新诗,认为他发牢骚,极为不满,又在文宗那里说了他不少坏话。过了三年,他又被派到外地当刺史。刘禹锡的一生就这样颠沛流离地生活着……

纵观刘禹锡的一生,他是少年先得志,近而目空一切,被贬后又生活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当朝庭起用他时,也不知收敛,用桃花咏志,逞口舌之快。两首诗内容表现他: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最终他倒下了,只是一年一度的桃花,依然盛开着……

【历史文化】桃花使我想起刘禹锡‖李鸿健

往事如风,渐行渐远。朋友,如若你能从刘禹锡身上悟到“在人生岁月的长河中,能做到和谐、从容、大度、饶恕、宽容,它对我们人生道路是何其之重要”的话,我们隔屏相望,会心一笑便就有所收获了……

作者系列文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鸿健(雅安市天全县)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历史文化】桃花使我想起刘禹锡‖李鸿健
【历史文化】桃花使我想起刘禹锡‖李鸿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