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画家潘玉良——从青楼女子到世界级画家

作者:doco一画
画家潘玉良——从青楼女子到世界级画家

画家潘玉良

画家潘玉良——从青楼女子到世界级画家

潘玉良(中间戴眼镜的)

上世纪初,很多留学生怀着“艺术救国”的理想、到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与文化,为油画在中国的传播做出很大贡献。除徐悲鸿,林风眠、 刘海票和颜文棵之外,还有一些人, 他们同样是油画的先驱者,振兴中国艺术、复兴中国绘画始终是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他们以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中国油画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们的色彩。

画家潘玉良——从青楼女子到世界级画家

自画像

潘玉良(1895- 1977), 女,原名张玉良,是中国近代油画的先驱者和开拓性人物。1至8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由舅舅抚养,14岁时由于家庭贫穷而被迫入青楼,后来潘赞化将其赎出并娶之为妾,改为潘姓随其居住上海。1917年,潘玉良报考上海美专,取得良好成绩,但由于她的“出身”而未被录取。刘海粟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将她的名字 放在录取榜上最显赫的位置一第一 名 。潘玉良因此而成为上海美专惟一的女学生 。但开学后在画人体时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尤其是她在洗浴室中观察人的动态和体型而完成的素描在校园内引起轰动,被学生们当作新闻在私下相传。潘玉良不为这些褒贬所阻,继续努力学习而受到校长刘海粟的赞扬。刘校长对她说,西画在国内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等你毕业以后,争取到欧洲去吧....

画家潘玉良——从青楼女子到世界级画家

1921年,潘玉良从上海美专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直接考取了安徽省政府的双份津贴,不久前往法国公费留学。到法国后,潘玉良先在里昂美术学校学习。最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法国巴黎美术学院,这时期曾与徐悲鸿、蔡威廉等留学生为 学友,1925年, 潘玉良毕业后,由于国内战乱,公费留学人员费用暂断,她毅然选择去意大利继续学习的艰难旅程。同年秋天,她考入罗马国立美术学院,成为走进该院的第一位中国人, 开始了油画和雕塑的学习,井且,在这两个专业上都获得较高的造诣。1929年,潘玉良在意大利罗马遇到来欧洲游学的刘海粟,刘海粟在观看潘玉良的作品后,当即为她写好聘书,邀请她回国后到上海美专执教。1929年秋天,潘玉良结束了在欧洲8年的学习,回到阔别已久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年底,学 校为她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女西画家画展一潘 玉良归国画展”,展出作品200余件,在上海引起震动。这时,徐悲鸿在贺电中也聘请她到中央大学艺术系执教。

画家潘玉良——从青楼女子到世界级画家

潘玉良首先选择了, 上海美专作为她的艺术基地,后来由于其他原因又转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与徐悲鸿共同主持油画教学。这期间,她的主要精力全部投人到教学上,先后举办过五次个人作品展。特别是《潘玉良油回集》的出版,引起美术界的极大关注,被冠以“中国西洋画中第一流人物”之美誉。本来,她想安心在国内从事油画的教学与研究,但中国社会传统的封建和道德难以让她长期立尾,于是,抗战爆发不久,地再一次返回巴黎。应该说,潘玉良是怀着悲怆的心情和割舍不断的情 感而出走的。这-走, 竟走出了她人生整整40个春秋,从此再也没有踏上中国的土地。

画家潘玉良——从青楼女子到世界级画家

潘玉良后来在巴黎的生活是艰难的,这期间,她有“三不”之称号,即终生不加入外国籍;不恋爱;不与任何画廊签定合同。特别是后-条,如果-一个画家拒绝与画商合作,那将会直接影响生活和工作。刘自鸣在她的回忆文章中曾这样写道:“大陆画家如吴冠中、熊秉明、赵无极、刘文清几位先生都常在大茅舍画院进进出出,当然,潘玉良也常来光顾。我在国内时,见过潘先生的画册,其中有她20年代的自画像,30年代把她丈夫、儿子画在 一起的 《全家福》.潘先生这位画功雄厚的老前辈,他的一根简单的线条都能绘出人体或手臂的立体感来,我会永远怀念她。那时的潘先生,施着发髻,虽然头发式样变了,又时隔多年,但仍然可以认出她那并不端庄却很有个性的面孔。她的发醫梳得有点奇怪,不是梳在脑后,而是高高地盘在头顶上,颇有点中国道土模样。除了这一般的发式外,她的打扮却是再朴实不过了。夏天穿-一件衬衫,一条长裤,一双跑鞋:冬天,穿一件棉衣,再罩上-件旧呢大衣,完全是艺术家不修边幅的气派。”令刘自鸣记忆犹新的是,“潘先生说话非常直率,在她淡淡的三言两语中,却包含 着对人的坦诚和关怀。她第次到画院楼 上画室看我的人体素描时,就告诉我:画得太硬,画不完。这话的含意就是难于继续画下

画家潘玉良——从青楼女子到世界级画家

去的意思。那时,我刚开始画人体素描,从她的指点中得到启发,以后一直受益不浅。

在潘玉良的艺术生涯中,可以看出她在中西文化上的碰撞与融合,但又不失自己的性格和特色。她的素描既有中国书法的笔致,又有生动的线条加以柔和。她的油画作品,蕴藏着中国传统水墨的技法,采用清淡的色调布置画面,流露出中国画的远近、虚实、明暗之生动气韵。东西方文化艺术给了潘玉良肥沃的艺术土壤,使她成为为数不多的中西艺术融合艺术家中的佼佼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