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叶兆言:回归写作初心的“父亲之路”

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垚仟)中外文学史中,父子关系早已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在新作《通往父亲之路》中,叶兆言通过讲述一对父子的故事,书写一个家庭三代知识分子的时代记忆,折射出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他表示,希望读者读过新作后,能够观照自己或者身边两代人之间的关系。

叶兆言:回归写作初心的“父亲之路”

△作家叶兆言

3月12日下午,叶兆言作客南京先锋书店与读者们共同探秘了这份有时近在眼前,却又难以靠近,人世间最为复杂幽微的情感。

观照和反思两代人之间的关系

《通往父亲之路》出版后,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很多报道都为小说主题贴上了“中国式父子关系”的标签。叶兆言则坦言,虽然在一些采访里他提到了“中国式的父子关系”,但其实最初写作的时候对这个主题“想得并不多”。作为一名小说家,他更多考虑的是作品的叙事方式与读者的阅读体验。

叶兆言:回归写作初心的“父亲之路”

△《通往父亲之路》 作者:叶兆言 译林出版社

在叶兆言看来,对同一个写作题材,作家可以采用电视连续剧或者电影两种方式来写作。写作之初,他就希望能够用电影的叙事方式,在两个小时内把故事讲完,让读者能够用一个晚上就阅读完,“毕竟写太长了,谁愿意花那么多时间来看。”叶兆言笑言。

有评论家认为《通往父亲之路》以4万字的篇幅处理了一个40万字的题材。叶兆言表示,之所以会写作这样一部中篇小说,一方面是在为以后的长篇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回归:“我们这代作家,像余华、苏童开始走上文坛写的都是中篇。八十年代文学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大家都是在刊物上面成名。刊物相当于一个电影院,大家的作品都在电影院上演。我写中篇的时候,有一种对自己青年时代、刚开始写作的时候的很亲切的回忆。”

那么写作《通往父亲之路》的初衷又是什么?“我希望能写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说一些不一样的话,写一些不一样的关系,我想得更多的还是‘不一样’这三个字。”叶兆言说,他并不是想探讨某一种关系,希望读者看了这本小说以后,能够联想起自己或者身边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作为写书人最初的愿望。”

叶兆言:回归写作初心的“父亲之路”

△《乔家的儿女》原著作者、编剧未夕

去年,电视剧《乔家的女儿》大火,这部以南京为故事发生背景的家庭剧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电视剧中自私自利的父亲乔祖望的形象以及他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网络的讨论。《乔家的女儿》的原著作者、编剧未夕在活动现场谈及了她阅读《通往父亲之路》之后对于两代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在她看来,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成为父亲或者母亲的准备,因为养育儿女是一个过于沉重的责任,就像乔祖望不能成为一个好父亲一样,书中的张希夷这个人物也是一个“永远的精神上的儿子”。

逃不开的“原生家庭”

活动现场,对谈嘉宾也探讨了父辈对他们的人生影响,以及他们对于两代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众所周知,叶兆言来自书香世家,祖父叶圣陶是大陆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伯父叶至善与父亲叶至诚都是优秀的作家与编辑。虽然叶兆言自己鲜少在人前提及家世,但还是难免在一些场合被介绍为“叶圣陶之孙”。叶兆言坦言,他其实一直很想摆脱这样的角色。

“像我这样一个人到哪儿都做‘孙子’真的很尴尬。我觉得自己已经够努力了,40多年写了很多很多东西。我的家庭背景对我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太容易骄傲,但确实也很难让我获得成功和满足。我的女儿也是这样,出版过七八本书了,她的体会也是出书没有兴奋感,因为父亲出的书更多。”尽管有些埋怨,叶兆言还是坦陈,自己成为一名作家,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

叶兆言:回归写作初心的“父亲之路”

△《通往父亲之路》插画作者、画家赵蘅

与叶兆言类似,《通往父亲之路》插画作者、画家赵蘅也来自书香世家,她是翻译家赵瑞蕻与杨苡先生女儿。谈及父母对自己的影响,赵蘅表示:“我特别清醒认识到,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他们热爱的文学和我妈妈没有学成的艺术,都融入我的血液里了,这是不可分割的。我又在他们的鼓励下走出了我自己。”父亲赵瑞蕻留给赵蘅最深的印象,便是永远坐在书桌前用功的背影。在她看来,父亲虽然“很迂腐,特别天真,很胆小”,但绝对是一个特别好的父亲,“我和弟弟每次离家的时候,我爸爸都站在我们家的小院子的门口目送我们远去。”

《乔家的女儿》播出后,曾有亲戚的同事询问未夕,她的父亲是否和乔祖望相似,“我赶紧声明我的父亲不是这样的人。”未夕表示,父亲因为工作常年在外地,她与父亲并不亲近,“甚至有一个晚上,当我们父女两个人相对的时候,感到非常尴尬。你会觉得不好交流,会很隔膜。有一天深夜我看一部电影,电影里的女儿很自然地坐在父亲腿上跟父亲说话。我当时泪流满面,我从来没有这样跟我的父亲交流过。”

但血缘之间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我的父亲今年80岁,我突然觉得开始莫名地亲切起来了。我发现他去书店买我的书看,他很为我骄傲。因为我家离单位挺远的,每晚他会等待我发短信告知他平安到家。”未夕说,特别感谢叶老师写了这样一本作品,也希望大家一定要去读,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和父辈之间的关系。

叶兆言:回归写作初心的“父亲之路”

△活动现场

杨苡:叶兆言是南京最好的作家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母亲杨苡的大力支持,让赵蘅决定接下为《通往父亲之路》绘图的工作。

“译林出版社的编辑到我妈妈家来跟我约稿,提出为书籍画插图。当时我有点忐忑,首先我没有读过叶兆言的书,另外时间也比较紧张。我是否能承担这个工作?”今年103岁的杨苡在旁边鼓励赵蘅来画,“她说叶兆言是南京最好的作家,你一定要给他画。”交稿时间临近的时候,恰逢母亲杨苡的生日,赵蘅每年都要回南京为母亲过生日。但今年,母亲却劝赵蘅别回来,“一定要把这个活好好完成,一定要言而有信,所以也特别感谢我妈妈。”

为了画好插画,赵蘅熟读了书,还做了人物表和笔记。因为经历了相同的历史阶段,令赵蘅自然把握本书情感氛围,精准地还原了时代场景:“比如这两天太阳出来了,人们如何‘晒霉’;我也使用过老的信封和简陋的信纸;那时候的邮递员穿什么衣服,背什么包,我都经历过。”

(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编辑 周冬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