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丢勒作《启示录》借印刷术扬名;利奥十世滥发赎罪卷激怒马丁路德

当时间的车轮驶入16世纪时,中国和欧洲都不约而同地迎来了各自的一轮思想巨变。

在东方,1472年出生的王守仁(号阳明),此时早已过了“守仁格竹”的青葱岁月,他于1506年来到贵州龙场,在这里对传统儒家思想有了全新的领悟,史称“龙场悟道”。

此后,王阳明提出哲学命题——“致良知”以及践行的方法论——“知行合一”,由此构建自己的阳明学派。王阳明的思想也被后世看作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早的一次哲学启蒙。

与此同时,欧洲的一代文宗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约1466—1536),也正开始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制度和思想,进行全面地反省和批判。

丢勒作《启示录》借印刷术扬名;利奥十世滥发赎罪卷激怒马丁路德

丟勒为他所敬重的伊拉斯谟所作的版画 1526年

上一篇文章,我已经介绍了他那部超越时代的大作《愚人颂》。

这位“像工蜂一般勤奋的学者”认为,必须以人文教育结合基督教古代典籍来厘清原始的教义,他因此冒天下之大不韪重译由圣哲罗姆翻译的拉丁文版《圣经》,编辑出版了希腊文新约校勘本。

像扬.胡斯、伊拉斯谟这类学者的不断努力,再加上印刷术的发明,更多的普通人可以直接阅读《圣经》,教会对基督教解读、传播的独家垄断地位就此开始动摇。

“《愚人颂》除去其狂欢节的面具,便是当时最危险的书之一。在我们看来,它仿佛是诙谐的烟花,其实是一颗轰开通向德国宗教改革之路的炸弹,”现代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对此评价道。

按照茨威格的说法,伊拉斯谟制造了这枚炸弹,那么着手点燃这颗炸弹的人,就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年)。

壹 为大师留像的画家

除了伊拉斯谟一类人文学者们开始反省和批判当时的宗教制度,艺术家们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这股潮流。

上一篇在介绍伊拉斯谟时,我采用了一幅由德国画家作于1526年的版画,这位艺术家名叫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年)。

丢勒作《启示录》借印刷术扬名;利奥十世滥发赎罪卷激怒马丁路德

丢勒13岁作的自画像

比米开朗基罗年长四岁的丢勒,出生于纽伦堡。作为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他身上有太多的光环。丢勒是第一位越过阿尔卑斯山,享誉欧洲的德国艺术家。

他还是一位与达.芬奇类似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不仅是铜板雕刻家、塑像家、建筑家,还是一位炼金术师,数学家,机械师、艺术理论家,哲学家,神秘学家和解剖学家。有关他如何将一辈子过成别人八辈子的事情,以及他的创作生涯我将在后文为大家详细介绍。

丟勒与那个时代很多人一样,受惠于全新的传播方式——造纸业的发达以及印刷术的发明和流行。他的教父——安东·科伯格(Anton Koberger1445–1513)就是一位印刷商兼出版人,丢勒在幼年时期就接触到了铜板画。

1494年,对于丟勒来说意味着成熟的一年,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婚姻,并且首次赴意大利学习。当他于1495年返回纽伦堡后,就开设了自己独立的木刻版画室。

不久后,他就接到了一项重要的工作,为《圣经》新约中最后一部分内容——《启示录》创作木刻组画。这套1498年出版的《启示录》中,丟勒不仅是版画的创作者也是书籍的出版者。

丢勒作《启示录》借印刷术扬名;利奥十世滥发赎罪卷激怒马丁路德

丢勒《启示录》木刻版画 之一

此前介绍过的一系列南方的画家,从乔托到提香,他们的走红的道路往往取决于与艺术资助人,尤其是像抱住了美第奇家族这样的豪门或者历任教皇、皇帝这类大腿,与之相比,丟勒的初次成功与他们的套路就有些不一样,他虽然日后也成为查理五世的御用画家,但他的名声更多来自于纸张的大量生产与印刷术的出现,众多的读者成为了他的粉丝。

他的故乡纽伦堡,在这方面有优厚的资源。这里在15世纪就是德国的造纸中心,到了1470年代初,安东·科伯格创立了一间的印刷工坊,很快就跻身于当时欧洲最大规模的印刷厂之一。到了1480年,科伯格的印厂规模赶超了美因茨的舍弗工坊,一跃成为德国地区最大的印刷厂。

如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套“摇篮本”(incunabula 特指1450-1500年左右欧洲印刷业的摇篮时期,这一时期所印的图书被称为“摇篮本”,是欧洲首次用金属活字印刷书籍、小册子甚至包括赎罪券一类的印刷品)《纽伦堡编年史》,正是出版于这一时期,是丟勒的启蒙老师米歇尔.沃尔格穆特(Michael Wohlgemut)与科伯格合作的一本杰作。

丢勒作《启示录》借印刷术扬名;利奥十世滥发赎罪卷激怒马丁路德

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摇篮版《纽伦堡编年史》

丢勒作《启示录》借印刷术扬名;利奥十世滥发赎罪卷激怒马丁路德

《纽伦堡编年史》内页

这本书的原作是另一位德国人文学者、医生兼藏书家哈特曼.舍德尔(Hartmann Schedel),他依据圣经纪年,将世界历史划分为七个时期,分别叙述了从“创世纪”到丟勒那个时代的历史。

科伯格印刷厂出品的《纽伦堡编年史》在1493年12月出版,拉丁文于德文版的插图均由米歇尔.沃尔格穆特和他的儿子完成。大陆国家图书馆所藏的这套为1493年出版的拉丁文版。

丢勒作《启示录》借印刷术扬名;利奥十世滥发赎罪卷激怒马丁路德

丟勒为他的老师米歇尔.沃尔格穆特所作的肖像 1516年

贰 启示录

当丢勒刚成家立业之际,新的印刷技术和传播方式已经开始在公众中普及,这让他在版画领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画作风格与受众也完全不同于南方画家们所遵循的传统。

在《启示录》第一章中,作者自称为约翰,传统上认为这是基督十二使徒中的圣约翰所作。其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0年代,为罗马皇帝图密善(公元51年10月24日—公元96年9月18日)统治末期,他的前任是他的兄长——提图斯(公元39—81年)。

提图斯尚未登基时,就因平息犹太战争而立下军功——公元70年,他率军攻陷耶路撒冷,其部队洗劫了这座圣城,将希律王神庙中的七只烛台、约柜等圣物带回了罗马。(可参阅第五十八篇文章《拉奥孔》横空出土被指伪造,米开朗基罗续写“人体百科全书”)

而图密善本人登基后,更加强调自己的威权和专制,在基督教的历史观中,他被视作最早对基督徒进行迫害的罗马皇帝。圣约翰在此期间被放逐到拔摩岛,在被囚期间他接获异象将其写下来,这就是《启示录》的主要内容。

丢勒作《启示录》借印刷术扬名;利奥十世滥发赎罪卷激怒马丁路德

丢勒《启示录》木刻版画 之二

就像10年后米开朗基罗所作的《创世纪》一样,丟勒这一组版画对于《圣经》最末一卷所描绘的版画,对于信徒们来说,也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

启示录共有404节,其中278节引用了旧约的经文,因此若不熟悉旧约,就不能了解启示录;若没有启示录,旧约也将失其价值。可以说,如果没有《启示录》这一章,整部经书也就不完整。

丢勒作《启示录》借印刷术扬名;利奥十世滥发赎罪卷激怒马丁路德

丢勒《启示录》木刻版画 之三

丢勒作《启示录》借印刷术扬名;利奥十世滥发赎罪卷激怒马丁路德

丢勒《启示录》木刻版画 之四

丢勒作《启示录》借印刷术扬名;利奥十世滥发赎罪卷激怒马丁路德

丢勒《启示录》木刻版画 之五

丢勒作《启示录》借印刷术扬名;利奥十世滥发赎罪卷激怒马丁路德

丢勒《启示录》木刻版画 之六

丟勒的这组版画包括木刻版画十五张。“上帝降罪人间,毁灭的脚步已经开始。日月无光,星辰坠落,万物无论高低贵贱,尽皆毁灭”——丟勒给予圣约翰的幻想赋予现实的意义,在描绘最后的审判时的黑暗场景,结合了当时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德国的现实状况:

无休止的战争、瘟疫与饥饿,充斥着对社会的黑暗的控诉与对死亡的恐惧,付梓之后,便打动了读者的内心,丟勒也借此一炮而红。

比如这幅《四骑士》,代表“战争”、“瘟疫”、“贫困”、“死亡”的四位骑士从天而降,包括一位主教在内的罪人一同受到了审判,他的头正在被地狱里的恶龙吞噬着。

丢勒作《启示录》借印刷术扬名;利奥十世滥发赎罪卷激怒马丁路德

丢勒《启示录》中的四骑士

叁 《犀牛》与利奥十世

对于犀牛这种动物,欧洲人最早了解是通过罗马作家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的文字描绘,直到1515年他们才第一次见到了活物。

这年5月20日,一只印度的犀牛被葡萄牙殖民地总督运送到了里斯本。当时的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本将这只大宠物送给时任教皇利奥十世,但不幸的是这只犀牛1516年初,在运送过程中死于一次海难。

丟勒依据一位画家的寄望纽伦堡的信中的素描,制作了这幅《犀牛》版画,丟勒的版画中的这只犀牛,多了一身中世纪骑士式的盔甲,而且颈部还多了一个小角,这只犀牛造型虽然并不准确,但其威风凛凛的模样迅速随着版画传遍了整个欧洲大陆。

丢勒作《启示录》借印刷术扬名;利奥十世滥发赎罪卷激怒马丁路德

勒所作的版画《犀牛》1515年

利奥十世兴许为这只被丟勒形容为”敏捷、好动、可爱“的动物死去而难过了一阵,但他的宠物中已经包括了大象,因此他也迅速调整了情绪,投入了自己的正经工作:筹集资金继续修建圣彼得大教堂。

当他的前任尤利乌斯二世在1513年2月去世后,由布拉曼特设计的宏伟建筑几乎还没有开始动工,等这位奢靡成性的利奥十世上台后,不到两年时间,他就将前任三代教皇留下的积蓄全部花光了。

为了继续这项伟大的工作,他不得不采用前任创造的生意模式:大量发行赎罪券。

1517年,他手下一位名叫约翰·泰切尔(John Tetzel)的特使到德意志各地兜售赎罪券聚敛资财,这终于激怒了一位名叫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年)的修士。

马丁.路德生于1483年,与拉斐尔同龄。他在1501年进入莱比锡大学,1505年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他进入了一家隐修院做了修士,两年后领受神父职位。1512年,马丁.路德在维登堡大学(University of Wittenburg)获神学博士学位后,在大学开设圣经学常设讲座,兼管教会工作。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

如果我们了解下这个文件的原名——《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便更容易理解马丁·路德点燃了怎样的一把火。

有关详情,且待下回分解。(未完待续)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