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种“Pure”的精神

2021年10月,近十名来自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法国、韩国、意大利、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同时也是清华大学研究生或本科生,在浙江省义乌市的村子里开了一家名为“Pure·Life”的咖啡厅。不到半年,这家咖啡厅已经成为大众点评义乌市咖啡厅排行榜第一名,备受当地人尤其是义乌本地青年的欢迎。

一种“Pure”的精神

义乌Pure·Life文化空间一角

这家“Pure Life”咖啡厅亦可称其为一个文化空间,因为这间原为废旧房屋,不到200平方米的空间中蕴含着一种精神,一种“Pure”的精神。

简单说,“Pure”即“纯”的意思,我们平日里喝的纯牛奶就是“Pure milk”。引申讲,“Pure”即是物质上因纯净而自然,精神上因纯粹而高尚。不孤立,不排他,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便是一种精神,一种“Pure”的精神。

这种“Pure”的精神并非是凭空造出来的。在一年前上映的纪录片《九零后》中,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等16位联大学子讲述西南联大的辉煌往事。其中,“Pure”是影片中的高频词——杨振宁回忆道:“(邓)稼先赞赏一个人,或一个行为的用语是‘pure’。谁的思想纯洁,境界高尚,他就说这个人真‘pure’。他的这个标准,既评价别人,也要求自己,以致同学们干脆就叫他‘pure’。”可见,近百年之前的西南联大学子便有着一种“Pure”的精神。身处动乱时代,于内心之净土生发出一种磅礴力量,爱国自强,刚毅坚卓。

一种“Pure”的精神

《九零后》电影海报

老子《道德经》有云:“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诸葛亮在《诫子书》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简、淡薄、宁静,这何尝不是中国文化所蕴含的“Pure”的精神呢?

当下,我们更加需要坚持这样一种“Pure”的精神。1921年7月6日,罗素来到中国,以“中国到自由之路”为题发表临别演讲:“我们西方的文明,或将毁灭于这类的战争(即初为市场而战争,继为原料而战争),和因资本家与劳动者之对立而发生之部分的战争中。纵或我们西方的文明不因战争而毁灭,尚能残存,然所可惧者,彼将更成机械的,对于个人的地位及其特性,益增蔑视,与日增长。这种机械的文明,颇难望其有丝毫价值,所以中国人要不去专事摹拟西方的方法,始可为自己的国家或世界图谋幸福。”也许,面对冲突、分裂与矛盾日益增加的现代社会,“Pure”的精神具有无可替代的疗愈作用,亦是现代人尤其是现代青年所要追求的。

一种“Pure”的精神

伯特兰·罗素,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

罗素在《唤起少年中国》一书中写道:“放弃征服异族,用全副精力投入科学和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经济制度,那么,中国对世界可谓是尽了最恰当的义务,并且在我们这样一个令人失望的时代里,给人类一个全新的希望。”愿吾辈青年怀着一种“Pure”的精神,寻得一个全新的希望。

作者赵平广系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研究助理,文章原载于“中华文化交流协会”微信公众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