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颜宁再次发飙,论文被美国学者“玷污”,她说宁弃也不发表

作者:教育学人曾老师

在学术界发论文是头等大事,几乎一切的职称、荣誉都需要足够的论文数量来进行支撑。作为生物学界的领军人物,颜宁一直都是“天才少女”的代名词,她是中国学术界的传奇女子,三十岁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毕业后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女教授和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世界知名生物学家。

颜宁再次发飙,论文被美国学者“玷污”,她说宁弃也不发表
她现在已经年过四十,却成为美国的科学院外籍院士,但在美国发生的一件事,让颜宁发飙,颜宁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妥协,宁愿将自己的论文放弃、丢到垃圾刊物上,也不会答应美国学者的过分要求,背后事件的原因令人深思。

颜宁再“发飙”,论文被玷污,表示宁愿扔去垃圾刊物

颜宁再次发飙,论文被美国学者“玷污”,她说宁弃也不发表

颜宁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她甚至为了学术研究而放弃结婚生子,把一切都投入在科学研究中。颜宁的日常生活就是每天进行科学研究,然后撰写论文,她偶尔会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自己对生活和学术的一些看法,同时她也喜欢与其他学者共同探讨论文。

提升自己在学术上的感悟,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而颜宁发飙,也正是因为她的论文被“玷污”,论文不像其他体裁的文章一般随意,它往往需要极强的科学性,需要引用大量的权威参考文献,颜宁发飙的原因就是因为参考文献。

颜宁再次发飙,论文被美国学者“玷污”,她说宁弃也不发表

颜宁在发表论文前,一位学术圈的“大佬”找上她,希望她能引用错误的参考文献,以此达到这个文献的高引用量。在常人的眼里,引用就引用了,有什么值得计较的?但虽然只是一个参考文献的事,颜宁对自己的学术要求也极高,对这种无理的要求是零容忍,她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放狠话,即使不发表,胎死腹中,也不会妥协。不会让自己的论文中出现错误,学术论文就是要有极高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如果大家都为了利益而引用错误的参考文献,那么学术圈会变成什么样?后果难以想象。

颜宁再次发飙,论文被美国学者“玷污”,她说宁弃也不发表

颜宁在社交平台的言论,得到无数学者的支持,有的学者在颜宁的社交平台上留言,称自己也有相同的遭遇,曾经也被逼迫引用错误的参考文献。发表论文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先把写好的论文发给期刊,期刊会找本领域的专家进行点评,本意是完善论文内容,减少论文的错误,但随着一些“关系户论文”的出现,这一点评过程逐渐变质。

某个学者强行“威胁”要求颜宁引用错误文献,美国学术圈也不清白

一些在学术圈站稳了跟脚的专家学者,利用自己的权力,逼迫发表论文者加入自己的无理要求,否则就不让论文发表。这种行为在学术圈被称为“流氓行径”,很多草根学者都经历过,对这种行为无可奈何,很少有像颜宁这样硬气的人,不畏强权,直言不满。

颜宁再次发飙,论文被美国学者“玷污”,她说宁弃也不发表

其他大多数人都是敢怒不敢言,但颜宁不一样,她已经是学术圈大佬级人物,即便暂时不发表一篇论文,对自身的影响也不是很大,但对于有些初出茅庐的学子来说,他们被卡住的就是人生的关键,比如硕士学位论文,如果不通过答辩、审核,就无法获得学位证书,连学位都保不住,还拿什么硬气。

颜宁之所以能如此硬气发言,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有硬气的资本,其他学生遇到这种流氓行径,只能选择妥协,想要解决这种现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规范学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些专家的权力,专家可以指正错误,但不能无理由卡住论文不能发表,当这些专家没有“放肆的权力”,还拿什么强迫别人添加自己的文献?

颜宁再次发飙,论文被美国学者“玷污”,她说宁弃也不发表

这是一种有待商榷的制度,这种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可以利用增加第三方审批流程的方法,减少这种事情的发生,参与的人越多,可能制止这种流氓行为,毕竟每一位专家都是学术圈有头有脸的人,若被捅出这些“丑恶行径”,自己也不好受。

颜宁再次发飙,论文被美国学者“玷污”,她说宁弃也不发表

面对不公的制度,要敢说敢讲,即使没有颜宁的实力,也要把自己的遭遇告诉别人,给其他人提供借鉴,让其他学者以此为戒,不要犯相同的错误。另外,对于初出茅庐的学子来说,我建议多多利用身边同学、导师的资源,遇事多和他们商量,取长补短、而不是自己一人闷着脑袋空想。学术圈规范化发展的路途还任重而道远,“净化”学术圈的环境也是每个人的职责,我们既要做到学者要对自己的论文负责,也要要对自己引用的文献负责,每一位学子都有发表论文的权利,每一篇优秀的论文都不应该遭到无端的阻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