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白高奇 || 春来白蒿香

作者:合阳文化旅游网
白高奇 || 春来白蒿香

春来白蒿香

白高奇

农谚云:“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拔得当柴烧。”正月底前后,白蒿生长正旺盛,食用正当时。

近日在街上转悠,不时能见到有人叫卖择干净的白蒿,购买的人还真不少。不由联想起近些年这种绿色环保野菜似乎一下子成为城乡居民的抢手食材。甚至有文化人还专门为白蒿写了一首赞美诗:“老妇二月卖白蒿,又细又密似绒毛;伴面入笼溢香气,春意春情春味道。”

白蒿,别名茵陈,属菊科植物,可入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风寒湿痹、黄疸等,一直被中医临床应用,对养肝护肝有一定疗效,被称为养肝第一药。而作食材用也有悠久的历史,宋代就有记载:“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菜,根赤而香。”

白高奇 || 春来白蒿香

我生长在农村,对春天寻白蒿菜并不陌生,小时候还是寻野菜大军的“骨干成员”。每当正月底前后,村里的田间埝头,沟沟岔岔上的野草逐渐露头,其中白蒿也非常多,分布十分广泛。挖野菜似乎成了农村人的一个传统。人们吃了一冬天的白菜、萝卜、干菜叶吃腻了,新的蔬菜还没长出来,刚返青的白蒿吃起来最鲜美、最解馋。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婆甚至还有一些大男人们也争相到地里寻白蒿和荠荠菜。除了看看地里庄稼长势以外,还能和春天来个亲密的接触。每当这时,我便手提竹篮篮,手拿铁铲铲,约上小伙伴或跟随在大人后边寻白蒿。小娃娃眼尖手快,腿脚利索,专铲大点的白蒿,一会儿工夫就凯旋而归,寻野菜也成为少年时代一种乐趣。

母亲将我寻的白蒿菜变着花样精工细作,再加上红薯饸饹、红薯搅团、红薯馍充饥填饱,每当吃到味道鲜美清香的白蒿菜疙瘩,便认为是美好的饭食。时至今日,儿时吃白蒿菜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参加工作后,常年在城里工作。初春每逢节假日总会抽空多回乡下转转,一来是看望父母亲,行孝行道,同时不忘去田间地头转悠,吸吮乡间的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美好的春色气息,体验儿时寻白蒿菜的情形,回味浓浓的乡愁。常言道:“生在哪里爱哪里”。金水沟畔那个偏远的小村庄永远是我的家,我的根。

白高奇 || 春来白蒿香

父亲知道我爱吃白蒿菜,开春后,他便挎着竹笼,手拿镰刀到黄河水浇灌过的空地寻白蒿,此时的白蒿面青背白,叶面岐细,形状大而散,幼芽白而嫩,十分招人喜爱。母亲便精心将白蒿择干净,托人捎到城里。一包包野菜体现了母子情深,无言的父爱和浓郁的乡土情结。

手巧的妻子加工白蒿有她的独到之处:先将白蒿洗净沥干,稍稍拌些面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挥发白蒿的清香味,同时降低了面粉的粘度,保持白蒿叶的外形。入锅后文火蒸半个小时,白蒿略带清苦的春香味与面粉温厚柔绵相交融。蒸好的菜疙瘩趁热放些葱花、辣面子、食盐、花椒粉等佐料,再泼些熟油,葱花的香味便会使白蒿的清味变得活泼,舀一碗白蒿菜疙瘩细嚼慢咽,香气扑鼻。白蒿菜加工的方法很多,将原料洗净放入开水中,放少许碱面多煮会儿,出锅后捣碎加入面粉中搓揉均匀,擀一剂菜面光滑劲道,调些油烫大蒜辣子,尽情享用大自然赐给人们的美味佳肴。

有时寻的白蒿菜多了,一时吃不完,便分一部分送亲友享用,剩下的晒干保存,常年泡茶喝,以作养生保健之用。

白蒿菜在早些年饥荒缺粮的年代,为人们的生存做出了贡献。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白蒿菜不再是为了充饥果腹,而是一种健康佳肴,也成了一种饮食时尚和文化。白蒿与祖祖辈辈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无尽的生命情缘!春来白蒿香,乡情永难忘。我钟情于白蒿菜,是对家乡故土的热恋;是对少年时代的怀旧;是对人生旅途的回望……

作 者 简 介

白高奇 || 春来白蒿香

白高奇,安家堡村人,大学本科,转业军人,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合阳县作协会员。著有《镌刻在导弹阵地上的丰碑》。

来源:洽川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