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高奇 || 春來白蒿香

作者:合陽文化旅遊網
白高奇 || 春來白蒿香

春來白蒿香

白高奇

農諺雲:“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拔得當柴燒。”正月底前後,白蒿生長正旺盛,食用正當時。

近日在街上轉悠,不時能見到有人叫賣擇幹淨的白蒿,購買的人還真不少。不由聯想起近些年這種綠色環保野菜似乎一下子成為城鄉居民的搶手食材。甚至有文化人還專門為白蒿寫了一首贊美詩:“老婦二月賣白蒿,又細又密似絨毛;伴面入籠溢香氣,春意春情春味道。”

白蒿,别名茵陳,屬菊科植物,可入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治風寒濕痹、黃疸等,一直被中醫臨床應用,對養肝護肝有一定療效,被稱為養肝第一藥。而作食材用也有悠久的曆史,宋代就有記載:“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為菜,根赤而香。”

白高奇 || 春來白蒿香

我生長在農村,對春天尋白蒿菜并不陌生,小時候還是尋野菜大軍的“骨幹成員”。每當正月底前後,村裡的田間埝頭,溝溝岔岔上的野草逐漸露頭,其中白蒿也非常多,分布十分廣泛。挖野菜似乎成了農村人的一個傳統。人們吃了一冬天的白菜、蘿蔔、幹菜葉吃膩了,新的蔬菜還沒長出來,剛返青的白蒿吃起來最鮮美、最解饞。村裡的大姑娘、小媳婦、老太婆甚至還有一些大男人們也争相到地裡尋白蒿和荠荠菜。除了看看地裡莊稼長勢以外,還能和春天來個親密的接觸。每當這時,我便手提竹籃籃,手拿鐵鏟鏟,約上小夥伴或跟随在大人後邊尋白蒿。小娃娃眼尖手快,腿腳利索,專鏟大點的白蒿,一會兒工夫就凱旋而歸,尋野菜也成為少年時代一種樂趣。

母親将我尋的白蒿菜變着花樣精工細作,再加上蕃薯饸饹、蕃薯攪團、蕃薯馍充饑填飽,每當吃到味道鮮美清香的白蒿菜疙瘩,便認為是美好的飯食。時至今日,兒時吃白蒿菜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回味無窮。

參加工作後,常年在城裡工作。初春每逢節假日總會抽空多回鄉下轉轉,一來是看望父母親,行孝行道,同時不忘去田間地頭轉悠,吸吮鄉間的新鮮空氣,享受大自然美好的春色氣息,體驗兒時尋白蒿菜的情形,回味濃濃的鄉愁。常言道:“生在哪裡愛哪裡”。金水溝畔那個偏遠的小村莊永遠是我的家,我的根。

白高奇 || 春來白蒿香

父親知道我愛吃白蒿菜,開春後,他便挎着竹籠,手拿鐮刀到黃河水澆灌過的空地尋白蒿,此時的白蒿面青背白,葉面岐細,形狀大而散,幼芽白而嫩,十分招人喜愛。母親便精心将白蒿擇幹淨,托人捎到城裡。一包包野菜展現了母子情深,無言的父愛和濃郁的鄉土情結。

手巧的妻子加工白蒿有她的獨到之處:先将白蒿洗淨瀝幹,稍稍拌些面粉,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揮發白蒿的清香味,同時降低了面粉的粘度,保持白蒿葉的外形。入鍋後文火蒸半個小時,白蒿略帶清苦的春香味與面粉溫厚柔綿相交融。蒸好的菜疙瘩趁熱放些蔥花、辣面子、食鹽、花椒粉等佐料,再潑些熟油,蔥花的香味便會使白蒿的清味變得活潑,舀一碗白蒿菜疙瘩細嚼慢咽,香氣撲鼻。白蒿菜加工的方法很多,将原料洗淨放入開水中,放少許堿面多煮會兒,出鍋後搗碎加入面粉中搓揉均勻,擀一劑菜面光滑勁道,調些油燙大蒜辣子,盡情享用大自然賜給人們的美味佳肴。

有時尋的白蒿菜多了,一時吃不完,便分一部分送親友享用,剩下的曬幹儲存,常年泡茶喝,以作養生保健之用。

白蒿菜在早些年饑荒缺糧的年代,為人們的生存做出了貢獻。如今,人們生活水準提高了,吃白蒿菜不再是為了充饑果腹,而是一種健康佳肴,也成了一種飲食時尚和文化。白蒿與祖祖輩輩的父老鄉親結下了無盡的生命情緣!春來白蒿香,鄉情永難忘。我鐘情于白蒿菜,是對家鄉故土的熱戀;是對少年時代的懷舊;是對人生旅途的回望……

作 者 簡 介

白高奇 || 春來白蒿香

白高奇,安家堡村人,大學大學,轉業軍人,陝西省散文學會會員、渭南市作家協會會員、合陽縣作協會員。著有《镌刻在飛彈陣地上的豐碑》。

來源:洽川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