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日植树节,这个节日从何而来?一文揭秘

明天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参天大树生命的最初,不过是一颗不起眼的种子。树木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背景,但它们其实比我们在这颗星球上生活得更悠久、更顽强,不仅扎根于土壤,更深深扎根于人类的历史与文明之中。

明日植树节,这个节日从何而来?一文揭秘

3.7亿年前诞生的树木

庇护了无数后来者

说到树木,我们必须把目光回溯到3.7亿年前的地球。

3.7亿年前的这颗星球,还处于后来被地质学家命名为“泥盆纪”的时期。生物从海洋向陆地进军,鱼类中的一部分进化成了“陆地脊椎动物”,也就是很久以后人类的祖先。

3.7亿年前,地球上已经生长出第一棵树——古羊齿,一种既具备了孢子囊、孢子叶等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又有着类似松柏纲植物样解剖构造的高大乔木。泥盆纪时代的地球并不宜居,又被称为“物种大灭绝”时期,75%的物种在此期间遭遇了大清洗,但树木挺了过来并继续繁衍生息,是当时最沉默的“霸主”。跟树木相比,人类在地球上的资历实在浅薄——直到7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才出现在地球。

树木接纳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后来者。不仅是地球上高度最高、寿命最久的生物,树木似乎也是最无私的生物。阳光、空气、水分,只需要这三样,树木就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糖类物质,供给自身发芽抽枝、树干年轮不断增长,以及把叶子托举到高处吸收更多阳光雨露。

……

历史上美国大平原开发与1873年《植树法》的兴废都证明,早期的人工林存在栽种后缺少后续的抚育或造林树种单一等问题,林木保存率较低。

如何和树木共享同一个家园?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的林业工程不断探索高质量科学造林,如更注重物种的多样性,乔灌草结合多树种搭配多林种,从植树造林转向生态修复,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留下林地休养生息……孜孜不倦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果。按统计资料推算,1949年大陆的森林覆盖率仅有8.6%至12.5%,而截至2018年,大陆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2.96%。从林地新增面积来看,大陆已经成为世界上同期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植树节从何而来?

大陆法定意义上的植树节日期设定于3月12日。这个日期的设定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孙中山先生生前曾倡议以每年清明节作为大陆的植树节,全国各级政府、学校举办植树典礼并参与种植劳动。1928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把他逝世的纪念日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79年2月,大陆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决议,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法定植树节。

古都风貌:北京的树

明日植树节,这个节日从何而来?一文揭秘

北京这座古都不仅是人的城市,也是无数参天大树所伫立和维护的家园。

光是在天坛一处,就有3600多株古树,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数量就超过了1100株。

侧柏和国槐,是北京市的市树。前者又名扁柏,属于柏科的常绿乔木,最高可生长到20米以上,有坚韧不屈、万古长青的美誉。在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城北门外原关帝庙遗址一带,屹立着一棵最古老的侧柏。这棵古柏树龄已有3500多年,名号响亮,被当地人称为“九搂十八杈古柏”——意思是它七八米粗的主树干需要9个人才能合抱,从主干上分支出的大型枝丫也有“十八杈”之多。

国槐又名紫槐、家槐、豆槐、白槐,属于大乔木豆科。和侧柏一样,国槐也是生命力极强的长寿树,古时又有三公宰辅之位、科第吉兆的象征,因此常被种植于王公贵族的庭院:如进出故宫西门必须经过的“紫禁十八槐”、故宫御花园里号称北京龙爪槐之最的“蟠龙槐”、北海公园里那棵树龄已有1200年的唐槐,都曾经历过这座城市的历史风云变幻。

绿荫不仅守护着皇家林园,也默默庇护普通百姓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一句老北京的民谚,展现了京城四合院树下家丁兴旺的生活趣味。紧凑的小园子里常种石榴树,而宽敞一些的院落,可见枣树、槐树、榆树、紫白丁香或者西府海棠等树种,实用又有彩头。

部分图片/视觉中国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艾栗斯

编辑:王琼

流程编辑 邰绍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