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年老母狠起来什么都能卷

中年老母狠起来什么都能卷

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我6岁开始学钢琴,13岁考出了十级,算是童子功,虽然中间有十来年的断档,但我基础扎实,捡起来容易。

很多人看了我视频号里的弹奏视频会问我:“你是陪娃练琴练成这样的?我今年30岁要学多久能弹成你这样?”

那感觉就像是在说:“你一个码字的都能速成,我也能,哼!”

那行,来啊,有催娃练琴的毅力也可以逼一下自己。我身边真的有家长比孩子学琴还晚,比孩子弹得更好,足以跟娃一起上台拉风的那种。当然,水平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勇气。

而且练啥乐器都没有不苦的,你会因此更体谅你的娃,说话也能更有分量。

我左手臂肌肉损伤过,练琴有时候一口气两三个小时,练完发现胳膊已经直不起来,不能转动,得让十三姐夫按摩20分钟才能缓解......(这是他在我们这个音乐之家里能做的唯一和音乐沾边的事了)

然后我必须拖着残缺的手臂去跟儿子“言传身教”:“你看,不付出努力哪来的回报”,中年老母的一大特点就是吃的苦不能白吃,得让它转化为势能,融入到育儿领域中发挥宣教作用。

上次我买了个非洲鼓,十三姐夫带着儿子摆弄了半天,我儿子说“这有啥好玩的”。后来我教他用非洲鼓跟我合作了一首《安和桥》,我儿子说“这还挺好玩的”。这就是乐盲老父亲和音乐才女老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之巨大反差。

我这才明白,父母培养孩子的任何一种素养,其实都是在为一种基因的可延续性埋下伏笔。

90年代的时候考级这件事还没有热起来,会玩一种乐器的孩子不管在学校还是外面都算个“香饽饽”,但我当时对此没有太大感觉。我爹是个文艺男,没打算让我走专业路线,只希望我啥都会一点,如今看来真是长远的格局,现在才明白,他哪里是在培养我,他是在给自己的外孙投资。

一个中年老母最大的舞台不是儿子学校的舞台吗?

儿子学校有艺术节,他想起了好几年没拉的大提琴,我比他还兴奋,终于这个青春期的少年有求我的时候了,因为大提琴已经坏了......由于长期不拉,打开琴盒子的那一刻发现直板和琴马散架了,我马不停蹄地送去修。

中年老母狠起来什么都能卷

修好回来,马不停蹄地开始练。

只有在这种我的水平明显高于他的情况之下,青春期少年才会收敛那种不耐烦的情绪,说话都温柔了起来。

我一边练习着毫无存在感的伴奏甘当绿叶,一边感慨我爹的先见之明。

像我这样的中年老母,纵有万般才艺,在我身上最有用的地方就是能给儿子的大提琴弹个伴奏,在学校的艺术节上拥有一个参加海选的机会,能不能被选上还是个未知数。

毕竟当代家长都很卷,平时默默无闻的家长们,狠起来是什么都能卷的。谁知道别人的亲子合作都是什么惊艳的倒拔垂杨柳和胸口碎大石,直接秒杀了我们这种普普通通的靡靡之音。

其实在“学一门非必要技艺”这件事上,我觉得一切说教都是无效的,比如说到“学音乐的意义”,有人会说是陶冶情操、培养气质、丰富生活、熏陶品味......你说你去跟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子讲这些,他们能悟透吗?

但我和儿子的合作可以直击要害地让他知道:不会乐器的人,将来征服自己的下一代就少了好几分功力。

相信再过几年,不用我说,我儿子就会意识到以后万一需要作为“xxx的爸爸”去参加幼儿园六一庆典,大提琴的用处不言而喻。

不说了我也抓紧时间练琴去了,万一我孙子的学校很卷,扶我起来,我还有用。

这首《贝加尔湖畔》,是我和儿子练了一个晚上之后,在家里录了一个粗糙的小demo,先拉为敬,请各位亲家自提,以证明您的女婿除了数理化还能辅导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