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回乡,却被村民嘲讽:当兵17年还是个炊事员

作者:文史的视界

一提到警卫人员,就想到影视作品中的保镖:统一是一身黑色西装、黑色大墨镜、带着耳麦、浑身隐藏着秘密武器的高大威猛的壮汉围绕在被保护对象身旁,显得特别的高调、英气十足。

可是现代有这么一位曾经先后是毛主席及叶帅两位国家领导人的贴身警卫,却十分的低调,甚至回乡还会被村民嘲讽:当兵17年还是个炊事员,告诫村里的娃子们不要跟他学,他没本事。他就是李连庆。

拳王参军成为炊事兵

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回乡,却被村民嘲讽:当兵17年还是个炊事员

1932年,在广东肇庆一个小山村有一名男婴呱呱坠地,这就是李连庆。

这个村子叫荷路村,地处荒僻,在这个村子有尚武之风,村里不管男女老少都会练几手。

李连庆也不例外,自小就跟村里的武师们习武,他在练武这方面有天生的悟性,再加上肯下功夫,十七八岁时就已是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拳王”了,还被乡亲们比喻为“过树龙”来形容李连庆矫健的身手。

那个时代的人们都对解放军很向往,青年们都想参军来报效建立不久的新中国,李连庆也跃跃欲试,他也想自己的身手有用武之地。

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回乡,却被村民嘲讽:当兵17年还是个炊事员

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圆了李连庆参军的梦,他以为这回他的一身武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新兵集训完分配连队时,他竟然是被分配到炊事班。

就这样,李连庆作为志愿军中的一名炊事兵跟随部队跨过了鸭绿江,年轻气盛的李连庆不甘心整天跟锅碗瓢盆打交道,白白浪费了自己的一身武艺,多次找上级申请上前线,可领导都没有批准。

连队领导看出李连庆的心思,专门找他谈心说:“小李呀,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炊事班在部队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没有炊事员辛苦付出,战士们哪儿有力气上前线奋勇杀敌,哪儿有精神去打胜仗呢?你们是在以另一种方式为国家而战,也是很光荣的。”

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回乡,却被村民嘲讽:当兵17年还是个炊事员

领导的一番话,彻底让李连庆想通了,自此,李连庆在炊事员这个岗位上一直兢兢业业,还勤学苦练提高自己的厨艺,想方设法的为战士提供更可口的饭菜,让战士们能有更充沛的体力去训练去战斗。

当然,李连庆在休息时间还是会拳不离手的,战士们也都是年轻小伙子们,难免有时会互相过两招、比划比划的,一来二去,炊事班有个武林高手的消息也传到了部队领导耳中。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服役期已满的李连庆因在炊事班突出表现及声名在外的高超武艺被留用,调到新的岗位—广州军区警卫团。

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回乡,却被村民嘲讽:当兵17年还是个炊事员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李连庆即将退伍时,1957年,已在部队服役6年的李连庆正准备打报告申请退伍时,军区传来中央要给主席选拔贴身警卫的消息。

知道消息后的李连庆立刻打消了退伍的想法,马上报名准备参加选拔。

选拔是很严苛的,中央只给到军区两个名额,可报名的人员就有上千个,经过层层考核通过初选的也还有上百个,李连庆也是这上百人中的一员。

最终,李连庆凭着高强的武艺过五关斩六将拿到了一个宝贵的名额。

不久,李连庆被调到了北京军区接受预备警卫员的训练。

成为主席的贴身警卫

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回乡,却被村民嘲讽:当兵17年还是个炊事员

到了北京后,李连庆才知道自己是毛主席警卫员的候选人,也就是说自己有可能成为保卫主席的卫士。

李连庆此时的心情是万分激动的。

但是,最终是否能成为主席的警卫员是要经过层层考核的,不光是军事技能、格斗技巧、游泳等过硬,还需要有高中以上文化。

文化这一块儿对李连庆来说是短板,他自小就是苦练武艺,从没有在文化上下过功夫。

之后的一年中,李连庆除了苦练游泳、格斗等技术外,其余的时间都用来恶补文化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连庆终于通过了严苛的考核,如愿成为了主席的贴身警卫员,那一年是1961年。

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回乡,却被村民嘲讽:当兵17年还是个炊事员

这份工作对李连庆来讲是神圣的、是一种荣耀,但同时这份工作又是特殊的需要付出代价的,因为主席的警卫员身份对外是需要保密的,所以他对外的身份仍然是炊事员,而且需要24小时在主席身边贴身保护。

之后,李连庆就成了村里乡亲们眼中最忙的炊事员,这一忙就是15年。

在这15年间,李连庆母亲去世了,他无法亲自为母亲守灵下葬,只能委托老家的亲戚帮忙,落了个不孝子的名声;两个孩子的出生李连庆也不能像普通家庭的父亲一样守在产房外,听到孩子第一声的啼哭,他无疑错过了很多自己的点点滴滴,但是他不后悔。

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回乡,却被村民嘲讽:当兵17年还是个炊事员

作为主席的警卫员还会有一项特别的任务,那就是被主席安排回家乡去做实地调查,也可以理解为是主席对这些昼夜保卫自己安危的战士的一种特别的照顾,战士可以趁此回久别的家乡探个亲。

李连庆也不例外,在1967年时,毛主席派李连庆回家乡做调研。

当李连庆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时,没有得到亲人们热情而亲切地迎接,甚至都没有看到亲人们的笑脸。

原来,李连庆在村里早已成了不上进、没本事的典型。

乡亲们嘲笑李连庆在部队与锅碗瓢盆为伍了17年,教育孩子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千万别学你连庆叔,参军十七年了还是个火头军”。

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回乡,却被村民嘲讽:当兵17年还是个炊事员

这些使李连庆家人在村中特别没有面子,所以对李连庆的归来也就没有什么高兴的表现。

对此,李连庆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煎熬的,他想大声地告诉乡亲们,他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贴身警卫,但他不能。

坚强的李连庆硬着头皮去村中找乡亲们做调查,向大家了解生活怎样、能不能吃饱等一些民生生计问题,乡亲们虽然没好气,但也都一一作答了。

乡亲们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在几天后由李连庆带回到了主席身边。

也是这次的返乡,让李连庆看到自己家乡的破落、乡亲们贫瘠的生活,虽然乡亲们看不起他,但他仍然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为家乡做点什么。

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回乡,却被村民嘲讽:当兵17年还是个炊事员

1976年毛主席溘然离世了,与主席朝夕相伴15年的李连庆心痛欲碎,他一度想复员离开这个伤心地,但是组织又指派他去给叶帅担任警卫员。

就这样,这个名义上的炊事员又当了10年的警卫员。

叶帅去世后,李连庆被调到广州某局工作,直到退休,享受副军级待遇,他曾经担任毛主席警卫员的事情才被世人所知晓。

回家乡建设美丽家园

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回乡,却被村民嘲讽:当兵17年还是个炊事员

退休后在北京养老的李连庆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时刻关注着家乡的消息,想着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老乡来看望在北京工作的女儿,顺道看望李连庆,这一看,却影响了李连庆的后半生。

原来,老乡告诉李连庆虽然改革开放已多年,但现在的荷路村仍然是很贫穷落后的,四百多人的村子,人均年收入不足10元,而且人们懒散惰性,还好赌。

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回乡,却被村民嘲讽:当兵17年还是个炊事员

李连庆坐不住了,他要回家乡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帮助乡亲们渡过难关,共建美丽的家园。

不久,76岁的李连庆带着自己的养老钱踏上了回乡之路。

一到村里,眼前的一幕还是使他大吃一惊:坑洼崎岖的道路、污水横流的沟渠、破败的祠堂好像随时都会坍塌。

高龄的李连庆与村委干部一起不辞辛劳地调研、讨论如何着手村里的建设,改变村子的风貌。

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回乡,却被村民嘲讽:当兵17年还是个炊事员

在南方,祠堂是很重要的,代表着家族的兴旺,所以大家一致通过先修缮祠堂。

李连庆拿出自己的积蓄,从买材料、请工人、监工都亲力亲为,经过6个多月的辛劳,祠堂终于完工了。

看着修葺一新的祠堂,李连庆老人很是激动,村民们心中也好像被什么触动了。

短短几年,荷路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污浊水塘不见了,引净水、种莲花,水塘俨然已变成一口莲花池。

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回乡,却被村民嘲讽:当兵17年还是个炊事员

废弃用地变成了孩子们健身的篮球场和生态公园、村里建起排污渠、垃圾屋……在李连庆的牵头下,如今的荷路村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

随着村中阅读室的建成,村民的好赌风气也日益改变,村民开始喜好读书,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村里环境好了,李连庆又开始琢磨怎么能带动村中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村民的生活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回乡,却被村民嘲讽:当兵17年还是个炊事员

年近8旬的李连庆在经过多方调研后,多方筹资办起了养牛场,并且还亲手为工人们做饭,做好后勤保障,为了摸清牛的习性规律甚至与牛相伴起居长达近一年。

终于,李连庆老人的辛苦没有白费,养牛场日渐成规模,也为村民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但老人至今没有停歇,仍为家乡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结语:

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回乡,却被村民嘲讽:当兵17年还是个炊事员

李连庆的前半生是默默无闻的,虽是主席的贴身警卫,但却因工作的保密性质需要忍受世人的误解甚至是侮辱,他以一个党员的忠贞坚定的承受了一切。

李连庆的后半生可以说是伟大的,他把后半生全部都奉献给了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虽然那里的人给过他冷眼、给过他嘲讽。

可他牢记着主席说过的“为人民服务”,他做到了,他的这种胸怀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