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主席的警衛員李連慶回鄉,卻被村民嘲諷:當兵17年還是個炊事員

作者:文史的視界

一提到警衛人員,就想到影視作品中的保镖:統一是一身黑色西裝、黑色大墨鏡、帶着耳麥、渾身隐藏着秘密武器的高大威猛的壯漢圍繞在被保護對象身旁,顯得特别的高調、英氣十足。

可是現代有這麼一位曾經先後是毛主席及葉帥兩位國家上司人的貼身警衛,卻十分的低調,甚至回鄉還會被村民嘲諷:當兵17年還是個炊事員,告誡村裡的娃子們不要跟他學,他沒本事。他就是李連慶。

拳王參軍成為炊事兵

毛主席的警衛員李連慶回鄉,卻被村民嘲諷:當兵17年還是個炊事員

1932年,在廣東肇慶一個小山村有一名男嬰呱呱墜地,這就是李連慶。

這個村子叫荷路村,地處荒僻,在這個村子有尚武之風,村裡不管男女老少都會練幾手。

李連慶也不例外,自小就跟村裡的武師們習武,他在練武這方面有天生的悟性,再加上肯下功夫,十七八歲時就已是十裡八村遠近聞名的“拳王”了,還被鄉親們比喻為“過樹龍”來形容李連慶矯健的身手。

那個時代的人們都對解放軍很向往,青年們都想參軍來報效建立不久的新中國,李連慶也躍躍欲試,他也想自己的身手有用武之地。

毛主席的警衛員李連慶回鄉,卻被村民嘲諷:當兵17年還是個炊事員

抗美援朝戰争的爆發,圓了李連慶參軍的夢,他以為這回他的一身武藝終于有了用武之地,可萬萬沒想到的是,新兵集訓完配置設定連隊時,他竟然是被配置設定到炊事班。

就這樣,李連慶作為志願軍中的一名炊事兵跟随部隊跨過了鴨綠江,年輕氣盛的李連慶不甘心整天跟鍋碗瓢盆打交道,白白浪費了自己的一身武藝,多次找上級申請上前線,可上司都沒有準許。

連隊上司看出李連慶的心思,專門找他談心說:“小李呀,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炊事班在部隊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沒有炊事員辛苦付出,戰士們哪兒有力氣上前線奮勇殺敵,哪兒有精神去打勝仗呢?你們是在以另一種方式為國家而戰,也是很光榮的。”

毛主席的警衛員李連慶回鄉,卻被村民嘲諷:當兵17年還是個炊事員

上司的一番話,徹底讓李連慶想通了,自此,李連慶在炊事員這個崗位上一直兢兢業業,還勤學苦練提高自己的廚藝,想方設法的為戰士提供更可口的飯菜,讓戰士們能有更充沛的體力去訓練去戰鬥。

當然,李連慶在休息時間還是會拳不離手的,戰士們也都是年輕小夥子們,難免有時會互相過兩招、比劃比劃的,一來二去,炊事班有個武林高手的消息也傳到了部隊上司耳中。

抗美援朝戰争結束後,服役期已滿的李連慶因在炊事班突出表現及聲名在外的高超武藝被留用,調到新的崗位—廣州軍區警衛團。

毛主席的警衛員李連慶回鄉,卻被村民嘲諷:當兵17年還是個炊事員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李連慶即将退伍時,1957年,已在部隊服役6年的李連慶正準備打報告申請退伍時,軍區傳來中央要給主席選拔貼身警衛的消息。

知道消息後的李連慶立刻打消了退伍的想法,馬上報名準備參加選拔。

選拔是很嚴苛的,中央隻給到軍區兩個名額,可報名的人員就有上千個,經過層層考核通過初選的也還有上百個,李連慶也是這上百人中的一員。

最終,李連慶憑着高強的武藝過五關斬六将拿到了一個寶貴的名額。

不久,李連慶被調到了北京軍區接受預備警衛員的訓練。

成為主席的貼身警衛

毛主席的警衛員李連慶回鄉,卻被村民嘲諷:當兵17年還是個炊事員

到了北京後,李連慶才知道自己是毛主席警衛員的候選人,也就是說自己有可能成為保衛主席的衛士。

李連慶此時的心情是萬分激動的。

但是,最終是否能成為主席的警衛員是要經過層層考核的,不光是軍事技能、格鬥技巧、遊泳等過硬,還需要有高中以上文化。

文化這一塊兒對李連慶來說是短闆,他自小就是苦練武藝,從沒有在文化上下過功夫。

之後的一年中,李連慶除了苦練遊泳、格鬥等技術外,其餘的時間都用來惡補文化知識。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連慶終于通過了嚴苛的考核,如願成為了主席的貼身警衛員,那一年是1961年。

毛主席的警衛員李連慶回鄉,卻被村民嘲諷:當兵17年還是個炊事員

這份工作對李連慶來講是神聖的、是一種榮耀,但同時這份工作又是特殊的需要付出代價的,因為主席的警衛員身份對外是需要保密的,是以他對外的身份仍然是炊事員,而且需要24小時在主席身邊貼身保護。

之後,李連慶就成了村裡鄉親們眼中最忙的炊事員,這一忙就是15年。

在這15年間,李連慶母親去世了,他無法親自為母親守靈下葬,隻能委托老家的親戚幫忙,落了個不孝子的名聲;兩個孩子的出生李連慶也不能像普通家庭的父親一樣守在産房外,聽到孩子第一聲的啼哭,他無疑錯過了很多自己的點點滴滴,但是他不後悔。

毛主席的警衛員李連慶回鄉,卻被村民嘲諷:當兵17年還是個炊事員

作為主席的警衛員還會有一項特别的任務,那就是被主席安排回家鄉去做實地調查,也可以了解為是主席對這些晝夜保衛自己安危的戰士的一種特别的照顧,戰士可以趁此回久别的家鄉探個親。

李連慶也不例外,在1967年時,毛主席派李連慶回家鄉做調研。

當李連慶回到闊别已久的家鄉時,沒有得到親人們熱情而親切地迎接,甚至都沒有看到親人們的笑臉。

原來,李連慶在村裡早已成了不上進、沒本事的典型。

鄉親們嘲笑李連慶在部隊與鍋碗瓢盆為伍了17年,教育孩子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千萬别學你連慶叔,參軍十七年了還是個火頭軍”。

毛主席的警衛員李連慶回鄉,卻被村民嘲諷:當兵17年還是個炊事員

這些使李連慶家人在村中特别沒有面子,是以對李連慶的歸來也就沒有什麼高興的表現。

對此,李連慶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煎熬的,他想大聲地告訴鄉親們,他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貼身警衛,但他不能。

堅強的李連慶硬着頭皮去村中找鄉親們做調查,向大家了解生活怎樣、能不能吃飽等一些民生生計問題,鄉親們雖然沒好氣,但也都一一作答了。

鄉親們不知道的是,這一切都在幾天後由李連慶帶回到了主席身邊。

也是這次的返鄉,讓李連慶看到自己家鄉的破落、鄉親們貧瘠的生活,雖然鄉親們看不起他,但他仍然下定決心,以後一定要為家鄉做點什麼。

毛主席的警衛員李連慶回鄉,卻被村民嘲諷:當兵17年還是個炊事員

1976年毛主席溘然離世了,與主席朝夕相伴15年的李連慶心痛欲碎,他一度想複員離開這個傷心地,但是組織又指派他去給葉帥擔任警衛員。

就這樣,這個名義上的炊事員又當了10年的警衛員。

葉帥去世後,李連慶被調到廣州某局工作,直到退休,享受副軍級待遇,他曾經擔任毛主席警衛員的事情才被世人所知曉。

回家鄉建設美麗家園

毛主席的警衛員李連慶回鄉,卻被村民嘲諷:當兵17年還是個炊事員

退休後在北京養老的李連慶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時刻關注着家鄉的消息,想着能為家鄉做些什麼。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老鄉來看望在北京工作的女兒,順道看望李連慶,這一看,卻影響了李連慶的後半生。

原來,老鄉告訴李連慶雖然改革開放已多年,但現在的荷路村仍然是很貧窮落後的,四百多人的村子,人均年收入不足10元,而且人們懶散惰性,還好賭。

毛主席的警衛員李連慶回鄉,卻被村民嘲諷:當兵17年還是個炊事員

李連慶坐不住了,他要回家鄉去實作自己的願望,幫助鄉親們渡過難關,共建美麗的家園。

不久,76歲的李連慶帶着自己的養老錢踏上了回鄉之路。

一到村裡,眼前的一幕還是使他大吃一驚:坑窪崎岖的道路、污水橫流的溝渠、破敗的祠堂好像随時都會坍塌。

高齡的李連慶與村委幹部一起不辭辛勞地調研、讨論如何着手村裡的建設,改變村子的風貌。

毛主席的警衛員李連慶回鄉,卻被村民嘲諷:當兵17年還是個炊事員

在南方,祠堂是很重要的,代表着家族的興旺,是以大家一緻通過先修繕祠堂。

李連慶拿出自己的積蓄,從買材料、請勞工、監工都親力親為,經過6個多月的辛勞,祠堂終于完工了。

看着修葺一新的祠堂,李連慶老人很是激動,村民們心中也好像被什麼觸動了。

短短幾年,荷路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污濁水塘不見了,引淨水、種蓮花,水塘俨然已變成一口蓮花池。

毛主席的警衛員李連慶回鄉,卻被村民嘲諷:當兵17年還是個炊事員

廢棄用地變成了孩子們健身的籃球場和生态公園、村裡建起排污渠、垃圾屋……在李連慶的牽頭下,如今的荷路村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眼前。

随着村中閱讀室的建成,村民的好賭風氣也日益改變,村民開始喜好讀書,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村裡環境好了,李連慶又開始琢磨怎麼能帶動村中經濟的發展,隻有經濟發展了,村民的生活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毛主席的警衛員李連慶回鄉,卻被村民嘲諷:當兵17年還是個炊事員

年近8旬的李連慶在經過多方調研後,多方籌資辦起了養牛場,并且還親手為勞工們做飯,做好後勤保障,為了摸清牛的習性規律甚至與牛相伴起居長達近一年。

終于,李連慶老人的辛苦沒有白費,養牛場日漸成規模,也為村民們帶來了不菲的收入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但老人至今沒有停歇,仍為家鄉奉獻着自己的力量。

結語:

毛主席的警衛員李連慶回鄉,卻被村民嘲諷:當兵17年還是個炊事員

李連慶的前半生是默默無聞的,雖是主席的貼身警衛,但卻因工作的保密性質需要忍受世人的誤解甚至是侮辱,他以一個黨員的忠貞堅定的承受了一切。

李連慶的後半生可以說是偉大的,他把後半生全部都奉獻給了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雖然那裡的人給過他冷眼、給過他嘲諷。

可他牢記着主席說過的“為人民服務”,他做到了,他的這種胸懷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