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师道一首感人至深的小诗,写尽了亲人久别重逢的悲喜交加

作者:刘玲子candy

写在前面:

对于陈师道,《宋史 陈师道本传》这样评赞他:“高介有节,安贫乐道”。

高介有节是赞誉他人品好,高尚正直有节操,有文人风骨,这安贫乐道可就苦了他的妻儿。

“倒身无著处,呵手不成温。”,陈师道日常生活的拮据困窘,在他写给黄庭坚的《与鲁直书》中可见一斑。

陈师道出身仕宦之家,到他这辈时家境已经衰落,可以说非常贫寒,以甚于结婚后都得和妻子寄居于岳父家。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举家迁往成都,因为他无力供养妻儿,只得与妻儿忍痛分别。

直到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经苏轼推荐得以任徐州州学教授之职,他才从蜀中接回妻儿,一家人得以在徐州团聚。

这首《示三子》就是作于妻儿刚回来,一家人初相见时,因其情感真实,特别打动人心,所以脍炙人口,成为他非常杰出的一篇佳作。

陈师道一首感人至深的小诗,写尽了亲人久别重逢的悲喜交加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宋 陈师道《示三子》(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简译:

你们走远了,我倒也不再惦念,及至归期将近,反而抑制不住对你们的思念之情了。

如今你们就站在我面前,可你们的容貌我已经认不出来了。

欢喜到了极点,反倒不知说什么好了,收起眼泪一笑,这其中的过程包含了多少悲哀啊。

明明知道这不是在梦中,可我的心仍还是七上八下的,总觉得不踏实。

陈师道一首感人至深的小诗,写尽了亲人久别重逢的悲喜交加

赏析:

这是一首诗描述内心真实感受的五言律诗,由思念和相见两部分组成,语言浅显易懂,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首联写思念,第一句“去远即相忘”的“去远”是指妻子带三个年幼的孩子跟随岳父一家去往四川。

妻儿有娘家庇护,足以保证衣食无忧,他可以少些担忧,因为放心,所以可以“即相忘”,可这也令他心生愧疚,饱含着无奈和辛酸。

仕宦无望,前程渺茫,生计艰难,亲人从此远隔千里,谁知道此生还能不能再见呢?可不走自己又保障不了她们母子的生活。

所以,走是无奈,“即相忘”也是无奈,他口中虽然说着“即相忘”,心里却是“汝哭犹在耳”,原来这思念无时不在。

次句“归近不可忍”的意思是妻儿归期将近,一家人马上就要团圆了,可这时候自己却按捺不住心中如潮水般汹涌的思念之情了。

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推荐陈师道任徐州州学教授,生活条件有所好转,他把分别近四年的妻儿接到徐州。

贺知章年老回乡“近乡情更怯,不敢问路人。”,陈师道是怕久别重逢情难禁,所以归期越近心中越是急不可待。

首句是远别的牵挂和思念,次句是盼归的焦急和渴望,苦尽甘来,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了,这绵绵不绝的思念终于可以画上休止符了。

陈师道一首感人至深的小诗,写尽了亲人久别重逢的悲喜交加

颔联写久别重逢后悲喜交集的初相见,喜的是“儿女在眼前”,悲的是“眉目略不省”,孩子们齐刷刷地站在眼前,可自己却辨认不出他们原来的模样了。

据其《别三子》诗中所记,昔年分别时,孩子们是这样的:“有女初束发"、“大儿学语言”、“小儿襁褓间”。

即女儿才到及笄之年,大概15岁,大儿子正是咿呀学语之时,也就2、3岁左右,而襁褓中的小儿子还被妻子抱在怀里。

将近四年的时间未见,女儿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彼时最小的孩子都满地跑了,自己还怎么认得出来呢?

颈联写久别重逢后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孩子怎么会理解呢,万语千言,不知该说什么才好,正是“喜极不得语”,唯有“泪尽方一哂”,擦去眼泪,笑迎这难得的家人团聚。

尾联是对颈联更深层次的拓展,因为苦涩太多,失望太多,所以总觉得这幸福来得如此不真实,明明“了知不是梦”,却还“忽忽心未稳”。

陈师道彼时飘飘忽忽如在梦中的感觉,绝不亚于那个“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的晏几道,更甚于司空曙突见老友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首联写长离别的牵挂和思念,后三联写久重逢后的悲喜交集,通篇语言质朴浑厚,平实自然,全无矫饰造作之气,情真意切,令人心生感动。

陈师道一首感人至深的小诗,写尽了亲人久别重逢的悲喜交加

写在后面:

据《宋史 陈师道本传》所载,陈师道十六岁时,带着文章拜谒曾巩,曾巩对其文才大为赞赏,并将其收在门下读书。

陈师道这个人一根筋,因为曾巩对他有知遇之恩,就一辈子师从曾巩一人,苏轼赏其才华想收其为弟子,他则写诗婉拒“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

他还是个极有主见的人,因为不认同王安石以经义之学取士的理念就拒绝应试,因为布衣之身,他不但错过了曾巩修本朝史时荐其为属员的机会,后来还屡遭朝中小人的弹劾。

虽未拜在苏轼门下,但爱才的苏轼仍是对他加以指导,使之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而且,在他最艰难的时候荐举他任徐州州学教授。

陈师道一首感人至深的小诗,写尽了亲人久别重逢的悲喜交加

但他的仕途也并未因此顺畅,后又几度遭贬,生活陷入更为拮据的状态,从绍圣元年(1094年)因苏轼乌台诗案牵连罢官到元符三年(1100年),他“罢官六年,内无一钱之入,艰难困苦,无所不有。”

虽家境贫寒,可他依旧专心于写作,要以诗文传于后世,而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创作上,黄庭坚赞其曰“闭门觅句陈无己”。

在其《后山诗话》里,他这样阐述自己的诗歌创作理念:“诗文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

“极喜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今天分享的这首《示三子》,感情挚朴,写出了久别重逢悲喜交加的内心感受,读来令人动容,不愧是他的一首杰出之作。

陈师道一首感人至深的小诗,写尽了亲人久别重逢的悲喜交加

陈师道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