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鲁迅推崇的欧洲版画什么样?来看看十九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

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是由鲁迅先生在上海倡导发起的,他费尽心力收集欧洲和日本等国的版画作品,并将珂勒惠支、梅斐尔德等欧洲优秀版画家的作品推介至中国。昨天,“想象与真实——十九世纪欧洲铜版画中的晚清帝国”展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艺苑”专题展厅开幕,展出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所藏1843年出版的托马斯·阿罗姆铜版画集《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中的铜版画90件。展期持续至4月5日。

鲁迅推崇的欧洲版画什么样?来看看十九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

图说:展览现场

17至19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欧洲人对这个东方国家着了迷,思想家如伏尔泰等人赞美中国拥有最高的道德,贵族竞相追逐中国的艺术品,商人则对中国的财富充满向往。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著名建筑师及画家托马斯·阿罗姆创作了一套描绘中国景象的水彩画,由伦敦的费赛尔公司于1843年制成铜版画出版。版画内容包罗万象,从巧夺天工的皇家宫殿到精致优雅的南方古镇,从挥霍无度的达官显贵到艰难度日的平民百姓,从繁忙热闹的生产活动到真挚虔诚的参拜图景,从静谧安详的海港风光到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都被阿罗姆细腻的笔触描绘下来。画集一经面世便受到了大力追捧,不曾到过中国的欧洲人希望透过这本画集真实地了解这个东方古国。然而遗憾的是,阿罗姆本人也从未到过中国,他笔下的中国,一半来源于那些游历过中国的画师 “真实可靠”的素描稿,一半来源于其自身,或者说欧洲人集体对中国的想象。

鲁迅推崇的欧洲版画什么样?来看看十九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

图说:中国长城

这次展览中,上海鲁迅纪念馆配套展出9本馆藏鲁迅相关欧洲铜版画书籍,其中包括19世纪法国著名版画家、雕刻家和插图作家古斯塔夫·多雷的铜版画作品。多雷为《拉伯雷文集》《圣经》《神曲》等做过铜版画插图,这次展览也是对多雷的铜版画插图的集中展示。

版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其内容表现的强烈感染力备受鲁迅推崇。鲁迅认为欧洲版画家的作品“是很值得美术学生和爱好美术者的研究的”,由此推动了新兴木刻运动在当时中国的蓬勃发展。举办这次展览也是对鲁迅大力提倡新兴木刻运动的一种回顾与传承。(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相关链接

铜版画不同于木刻版画,是用金属材料,多为铜,制版印刷的版画。制版时,作者用金属刻刀雕刻或酸性液体腐蚀等手段把铜板版面刻出所需图样。印刷时,先用油墨涂布版面,使所有凹线都填满油墨,揩去凹线以外的油墨后置于铜版机上压印,纸受压后将凹线内油墨吸附随后形成凸起的线条。由于凹线有粗细、深浅、疏密,所附油墨多少不一,因此铜版画层次更丰富,基调变化也更复杂,可以表现出非常细腻的画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