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林黛玉和贾宝玉到底有多相知?看三次偷听就知道了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惜红爱红,喜欢呵护女孩子,觉得能为女孩子做些事情才有意义。平儿挨打后他将平儿带到自己房间好言相劝,还亲自为平儿理妆,让平儿倍觉温暖,觉得他“色色想得周到”。龄官在雨中画“蔷”,他不顾自己被雨淋成落汤鸡却提醒龄官注意避雨。

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大都得到过贾宝玉的照顾,但在一片姹紫嫣红中,他只将林黛玉奉为自己灵魂上的知己, 他们两个到底有多相知,看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两次偷听就知道了。

红楼梦中涉及到偷听偷看的描写还不少,比如薛宝钗在滴翠亭偷听到小红和坠儿的谈话,让她更加坚定了小红“素日来眼空心大”。宁国府当家主母尤氏的偷听,贾珍在为贾敬守孝期间依然胡作非为,坐实了“造衅开端实在宁”的说法。

林黛玉和贾宝玉到底有多相知?看三次偷听就知道了

和薛宝钗一样,林黛玉也曾经有意识地偷听过,那就是在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来到贾府,林黛玉觉得史湘云和贾宝玉两人都有金麒麟,担心二人发生野史上的风流佳事,专门“悄悄走来,以查二人之意,见机行事”。但是在偷听的时候,却听到了贾宝玉说“林妹妹从来不说这样的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她生分了”,林黛玉听后又惊又喜,又悲又叹。

林黛玉这次偷听之后,感情复杂,所以喜欢是因为觉得平日里自己将贾宝玉当作知己并没有看错,他果然是个知己。惊讶的是贾宝玉居然在人前称赞自己,不避嫌疑。感叹的是既然两个人是知己,为什么还会有金玉良缘的说法流传于贾府,悲的是父母早亡,没有人为自己的大事做主张。

林黛玉和贾宝玉到底有多相知?看三次偷听就知道了

虽然喜乐参半,但是这次偷听也坚定了他们互为知己的信念。贾宝玉钟情于林黛玉,贾府人尽皆知,但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表白却错误地被袭人听去,让人觉得遗憾,林黛玉的这次偷听,填补了那次的遗憾。

其实林黛玉偷听贾宝玉不只一次。晴雯去世之后,悲痛万分的贾宝玉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宁可相信晴雯去天上当了花神,还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芙蓉女儿诔》,这是红楼梦最感人的一首挽歌。他在树下祭奠晴雯,回忆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沉痛在悲伤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林黛玉从后面走了出来,说“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得了”贾宝玉说“不过是一时玩意儿,谁知被你听见了”。可见林黛玉这一次属于偷听,无意中的偷听。

林黛玉和贾宝玉到底有多相知?看三次偷听就知道了

显然林黛玉也是在芙蓉树下来祭奠晴雯,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个人心有灵犀。二人还同时修改文章。

贾宝玉的原稿是“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林黛玉建议将“红绡帐里,公子多情”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贾宝玉连连称妙,提议林黛玉素日待晴雯甚厚,不如将这个诔文当成林黛玉诔她的为妙。于是建议将这句改成“茜纱窗下,女儿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

林黛玉则认为“丫鬟小姐”的说法不典雅,同时晴雯也不是自己的丫头,最终贾宝玉将这段改为“茜纱窗下,女儿多情,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林黛玉和贾宝玉到底有多相知?看三次偷听就知道了

从两人一同修改文章的过程可以看出,这才是真正的相知。晴雯本是一个丫头,是让王夫人赶出大观园,死后还将其挫骨扬灰的一个“罪人”,贾宝玉想去探望病中的晴雯还需要偷偷逃出去,不敢让别人知道。但是他写文祭奠晴雯,却不避讳林黛玉,说明二人相知甚深,彼此明了晴雯在各自心目中的地位,也用不担心因此惹出什么麻烦,都是自己人。

如果这次听到贾宝玉祭文的是薛宝钗,那会是什么情形呢?

从整部红楼梦中来看,在薛宝钗的认知中丫头的死与活根本算不了什么,前面没了的金钏就是个例子。在怡红院的丫头中,薛宝钗最欣赏和喜欢的是袭人,晴雯和袭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可以大概率推算薛宝钗对晴雯的感觉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如果看到贾宝玉为晴雯祭奠,说不定会给贾宝玉上一课,肯定不会和他推敲诔文的词句,要不贾宝玉后来宁可出家也不愿意和薛宝钗过一辈子呢。

林黛玉和贾宝玉到底有多相知?看三次偷听就知道了

与林黛玉偷听到贾宝玉为晴雯写的诔文一样,林黛玉写的葬花吟也被贾宝玉偷偷听到过。

花开花落本是最常见不过的自然现象,但是这些别人司空见惯的事情却能触动林黛玉内心深处的伤感。寄人篱下,父母双亡,体弱多病的林黛玉看见片片落花想到自己的身世,触景情商,一边哭一边吟诵葬花词,一边埋葬落花。这个过程都被贾宝玉在山坡旁看到眼里,听到耳中,当林黛玉最后一句吟诵完毕,贾宝玉听完后痛哭不已,晕倒在地。

在红楼梦中很多人评价贾宝玉“痴、狂”,独处时自哭自笑,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看见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当他听见林黛玉的葬花吟,才能感同身受,痛哭在地,除了他,谁还能理解林黛玉的这种感觉?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三次偷听,足以表明两人相知甚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