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界各地的八和会馆

作者:卧薪尝胆的青年

  全球各地,凡有华人、华侨的地方,就有广东省籍人士;有广东人就有操粤方言——广州话(又称白话)人群;有讲广州话的地区,就有粤剧、粤曲、粤乐活动,甚至会有八和会馆,无远弗届,或许并不夸张、过分。

世界各地的八和会馆

  一、中国香港八和会馆

  1953 年,香港八和会馆在广东八和粤剧职业工会(八和会馆)香港分会的基础上,于香港注册成立,为香港粤剧工作者的团体组织。首任会长新马师曾。香港八和会馆成立后,陆续建立了属下的普福堂(粤剧乐师会,即会馆音乐部)、慎和堂(会馆班政事务部)、銮舆堂(又称武打组)、合和堂(服装、道具)、香港八和粤剧学院等机构。

  广东本地戏班出现以来,与香港交往密切,如同一家。作为粤剧行会的广东八和会馆,长期以来,都兼顾、代理香港粤剧界同业的诸多事务,并被视之为理所当然。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粤剧界执行新的管理机制,1953 年,香港因应时势变化,注册成立香港八和会馆,成为本地粤剧工作者的团体组织,继续履行行会职责,独立处理有关戏行事务。据已故资深班政家黄炎回忆:20 世纪50 年代初,香港八和会馆酝酿成立,新马师曾提议香港粤剧界应该团结一致,把八和传统、精神发扬光大,特别恭请芳艳芬诚邀各名伶参加会议,在本地筹办会馆。芳姐当时在香港受到广大观众拥护,老倌们亦尊重其对人对事的态度;当芳姐代祥哥进行游说时,许多名伶如:五哥薛觉先、大哥马师曾和欧阳俭、半日安、靓次伯、任剑辉、白雪仙、余丽珍等都响应,到芳姐家来开会,讨论决定成立香港八和会馆事宜。芳姐并慷慨捐出香港九龙旺角钵兰街一个住宅单 位,作为香港八和会馆的永久会址。黄炎认为,芳姐是香港八和会馆的创馆“功  臣”。众望所归,芳艳芬被公推为香港八和会馆永远名誉会长,并于 1992 年 4月在香港八和会馆内成立“芳艳芬堂”。香港八和会馆历任会长(主席)有:新马师曾、关德兴、何非凡、梁醒波、麦炳荣、黄炎、关海山、马国超、汪明荃、陈剑声。2007 年汪明荃再度当选为第三十三届主席,现有会员约 1000 余人。五十多年来,香港八和会馆在承传粤剧传统,更新艺术表演手法拓展新观众 ,培育新一代接班人,沟通、联络海内外粤剧界同业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获得认可,支持与赞许。

世界各地的八和会馆

香港八和会馆第四届理事就职

世界各地的八和会馆

1996 年,香港著名艺员、香港八和会馆主席汪明荃女 士(前左六)到广州,与广东省粤剧八和联谊会负责人合影

二、中国澳门八和会馆

  澳门八和会馆曲艺会(简称澳门八和会馆),2001 年经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批准成立。澳门八和会馆成立以来,积极为老艺人争取福利、权益、社保,推动粤剧曲艺活动,富有成绩,会员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澳门有一定影响的群众艺术团体。

  2007 年 11 月,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八周年暨该会成立六周年,澳门八和会馆举办了曲艺贺升平晚会。广东八和会馆副主席小神鹰、我自强、关新,秘书长陈象雄等专程到澳门祝贺,并赠送刻有“八方和会,振兴粤剧”的纪念碑。广东八和会馆副主席、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小神鹰与广东花旦岑海雁和澳门唱家联手登台助兴。

  据了解,澳门注册登记的群众性乐社、曲艺机构逾百家,正如广州市粤剧粤曲学会会长王建勋所说:“按照人口比例统计,澳门曲艺组织是世界华人社会之最。粤剧粤曲有这样广泛的群众基础,值得引以为荣。

  三、新加坡八和会馆

  清朝咸丰七年(1857 年),广府艺人在新加坡成立了“梨园堂”——一个戏行性质的机构。首位总理为杨穆,协理(总务)为大福,会址在大坡豆腐街 58 号。根据 1881 年新加坡的官方统计,新加坡共有 240 名演员,其中广府班艺人占了大部分①。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当时英国政府明令本土及属下全球殖民地所有社团一律重新注册,其时新加坡为英国殖民地,自然不能例外。因中国

  广州粤剧行业早已成立了八和会馆,而“梨园堂”亦由此改名为“南洋八和会馆”,迁往南天酒楼旧址。该馆负责管理新加坡、马来亚以及印度尼西亚的职业粤剧戏班的演出事务和艺人的权益福利。

世界各地的八和会馆

2007 年 9 月,澳门八和会馆主席陆伯强、副主席黄惠然到访广东八和会馆。

前排左起 : 关新 陆伯强 郭英伟 崔颂明 ; 后排左起 : 我自强 蔡超敏 黄惠然 陈象雄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何大慎任新加坡八和会馆总理,黄禧为副总理,袁地、保良为协理。会址迁往吉宁街(即克罗士街)40 号三楼。民国 26 年(1937年),南洋八和会馆修改章程,正副总理改为正副主席,协理改为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攻陷新加坡,八和会馆被迫停顿一切会务。1945 年,日本投降,新加坡光复,八和会馆复会,重新发展会务。1965 年新加坡独立后,改称新加坡八和会馆,其管理地域仅限新加坡一地。现在会址在新加坡狮城茶锡街 20 号二楼。

  新加坡八和会馆除日常事务外,还定期组织纪念、庆典、赈灾、筹款等演出和扫墓、祭祖等活动。会馆供奉华光神像,外地到此演出或过往的粤剧艺人例必前往拜访、进香,馆务一向兴旺,对粤剧在当地的发展起着很好作用。

  在 20 世纪期间,曾担任过新加坡八和会馆总理或主席的,有何大慎、黄禧、新生鬼昌、莫镜秋、李植成、邵伯君、麦少辉等人。现任主席胡桂馨。

  胡桂馨女士是新加坡著名艺术工作者、优秀的粤剧演员、老师与导演,也是敦煌剧坊艺术总监。1973 年胡桂馨首创用英文字幕协助受英文教育的观众欣赏粤剧,积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她除了推广粤剧之外,还积极献身社会工作,曾荣获新加坡总统颁赐的公共服务星章(BBM),文化部颁赐的文化奖(新加

  坡政府赐予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至高荣誉)。1998 年 10 月,胡桂馨受封为太平绅士,是新加坡粤剧界首位获此殊荣的艺术工作者。

  胡桂馨女士曾领导敦煌剧坊走遍五大洲 23 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多项国际艺术活动,包括 1990 年、1996 年及 2004 年中国羊城国际粤剧节、东京国际戏剧节、广东国际艺术节及欧洲国际粤剧节。2002 年,胡桂馨女士受邀于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武则天》,获得好评。

  四、马来西亚八和会馆

  马 来 西 亚 八 和 会 馆 在 马 来 西 亚 首 都 吉 隆 坡 繁 华 地 区, 会 址 是:12AJalanBrunei Utara,Off Jalan Pudu,55100 Kuala Lumpur,Malaysia.

  马来西亚八和会馆(603)21482382(CO)603-42918324/016-2193668马来西亚八和会馆是该国注册粤剧行会组织。1965 年获准登记并开始筹备,1968 年正式成立。发起人为余后起、蔡金球、紫凌霄、蔡艳香等。

  马来西亚八和会馆 1968 年 5 月 12 日举行成立大会时,香港、新加坡前来祝贺的粤剧演员有:陈燕棠、黎家宝、红霞女、黄超峰等,并与本地艺人一同参加庆典演出。此后,马来西亚八和会馆在每年馆庆和华光先师神诞、公益慈善筹款等活动,均举行粤剧、粤曲演出晚会。同时为了培养后继人才,时有举办粤剧、粤曲培训活动。

  1992 年 11 月,应中国广东对外艺术交流中心和粤剧研究中心等单位的邀请,该会馆及其成员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马中粤剧艺术中心的名义组成“马来粤剧访穗演出团”到广州访问,演出了《王彦章撑渡》、《藕丝莲》之“拗箭结拜”和“擘网巾”、《无情宝剑有情天》、《碧血写春秋》等剧目,并到广东粤剧院和广东粤剧学校参观交流。

  2005 年 6 月,广东八和会馆秘书长陈象雄偕夫人蔡兰女(粤剧演员)应邀访问马来西亚八和会馆,与曾志伟主席会晤,宾主热切交谈。曾志伟主席称,广东八和会馆是我们的母会,希望彼此加强联系,密切交流。该馆并捐赠马币1000 元,赞助《八和会馆庆典纪念特刊》出版。曾志伟主席说,马来西亚八和会馆与新加坡一样,有一百多年历史。该馆现有会员 80 人,大多师从粤剧名家桂名扬,是桂派传人。陈象雄转达了广东八和会馆主席吴国华、副主席曾秀琴、小神鹰、梁玉嵘等对马来西亚同仁的问候和谢意,欢迎他们有机会到广东八和会馆聚首言欢,畅叙情怀。

  先后担任马来西亚八和会馆主席的有:余后起、蔡金球、蔡艳香、陈金顺、曾志伟、司马文郎等。

  五、美国纽约(美东)八和会馆

  1989 年,在香港八和会馆主席黄炎先生倡议、支持下,生活在美东地区的资深粤剧前辈卢海天(桂派嫡传弟子)、谭秀珍夫妇、顾青锋女士全力奔走,联络志同道合的艺人李奇峰、陈燕鸣、于峰、黄长长及商界友好殷商刘郁南先生、薛觉先弟子潘鸿超先生、薛张德颐(薛觉先遗孀)女士、关李洁贞女士、潘爱莲女士、司徒七叔等,出钱出力,几经艰辛,筹备成立纽约八和会馆,终于如愿以偿,同业人士感到无比欣慰。

  纽约八和会馆的章程规定:本会是“旅美粤剧界人士之组织”和“非牟利机构”;宗旨为“联络感情,研究粤剧艺术,增进戏剧学识,发扬互助精神”和“举办各种粤剧演出活动,团结戏剧曲艺团体,达成中西艺术交流之目的,为繁荣社区文化娱乐生活作出贡献”。还规定:“凡从事粤剧、粤曲行业中人,品行端正,自愿申请加入者”以及“业余粤剧、曲艺团体成员,对粤剧有特殊爱好,具有一定水平者”均可以成为本会会员。

  纽约八和会馆成立以来,秉承一贯宗旨,繁荣社区文化生活,联络各方人士,开展艺术交流,弘扬推动粤剧艺术,举办义务粤剧基本训练以及赈灾筹款、敬老义演。其中以“纪念华光先师宝诞暨筹募基金”,纽约八和会馆成立十周年、十六周年、十八周年会庆,感恩敬老盛大公演等大型演出活动影响较大,演出过《紫钗记》、《燕归人未归》、《章台柳》、《范蠡献西施》、《白龙关》、《狮吼记》、《关公月下释貂蝉》、《易水送荆轲》等剧。每次重大活动,八和弟子均全力以赴,精诚合作,克服重重困难,达到可喜效果,并得到社区的认可和欢迎。

  纽约八和会馆首届主席谭秀珍,她自幼爱好粤剧,12 岁入行,4 年后被白玉堂前辈赏识担任花旦,曾先后与关德兴、陈锦棠、马师曾、罗家权、车秀英等合作过。抗战胜利后自组日月星剧团,与卢海天携手合作演出持续 12 年。她1957 年移居美国,全力倡议创办纽约八和会馆,被推选为首届主席、永远会长。

  顾青锋自小跟随名小武顾天吾习艺,后得邓碧云多方指点,历任反串武生、小生,亦文亦武,后为武状元陈锦棠夫妇收为义女,言传身教,使艺术更上一层楼。

  移居美国后从商,热心参与创办纽约八和会馆,被推选为该会第二届及第三届主席、永远会长。

  纽约八和会馆第八届主席罗鉴雄,副主席罗碧儿、邓浩雄,第九届主席罗碧儿。

世界各地的八和会馆

纽约八和会馆创办人及会董

 六、美国三藩市(美西)八和会馆

  美西八和会馆成立于 1990 年,首位主席为粤剧前辈,有“文武泰斗”之誉的黄超武,副主席黎谦、陈艳侬。黄超武向八和弟子提出“饮水思源,切勿忘本”作为美西八和会馆的守则。

  据史料记载,早在 19 世纪中叶,先后有大批广东籍人来到美国加州,充当金矿苦力或参与兴建铁路。他们大多聚居在被称为“旧金山”的三藩市唐人街一带,随后陆续有广东戏班前来演戏,看大戏成为此地华人工人工余唯一的文娱活动。那时广东戏班艺人都以能到“金山”演出为荣,回国后都将自己的艺名冠以“金山”二字,诸如:金山和、金山贞、金山炳等伶人在艺坛出现。20世纪 30 年代末,以靓少佳、靓次伯为首的胜寿年班来美国献艺,分别在檀香山、三藩市、纽约等地巡回演出,历时三年半,饮誉海外,成为神州艺坛佳话。

  新中国成立前后,基于某些政治原因,美国不发给戏班签证,华侨亦无心观赏大戏,相当一段时间华埠停演粤剧。1952 年,三藩市大中华戏院从香港聘请文武生冲天凤伙拍留美花旦英丽明、文华妹、苏州丽等演出,在旧金山演出一年多,叫好叫座,大饱戏迷眼福。此后数年,留美定居的戏班艺术组班演出,每月演出八天,也有为当地华人做戏贺庆、贺喜。1957 年,这些艺人为了团结行业,共聚情谊,亟须有一个共同供奉华光师傅的地方,便集资在华埠租了一个场地作为联谊活动场所。这个场地位于金菊园巷(JASOM COURT)十三号半,大家就称它为“十三号半”。首批成员有:何英莲、苏州丽、牡丹苏、文华妹、黄超武、周坤玲等数十人,“十三号半”自然成为旧金山戏人聚会的一个公会了。

  随着中美关系逐渐改善,广东粤剧团体赴美演出不断增加,华侨观众对他们的技艺大为赞赏。中国改革开放后,广州著名粤剧演员林小群、白超鸿和香港红伶林少芬、艳海棠等移居美国旧金山,为此地艺坛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为华埠粤剧开创了一个新景象。他们以自身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批粤艺爱好者,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授、弘扬粤剧曲艺,在旧金山华人社会有着广泛影响。

  1989 年,“十三号半”租约期满,业界同仁希望有一个永久供奉华光师傅的地方,有一个艺人固定的组织,于是商议发起成立了八和会馆。不久,在唐人街(SACRAMETO)觅得一地库作为新会址。1990 年,征得香港八和会馆认同、支持,正式成立美西八和会馆,并发动八和弟子为庆祝华光先师宝诞隆重演出,震撼旧金山,打响了美名。

  美西八和会馆历届主席:黄超武、黄金龙、黎谦、张舞柳、白超鸿、何剑仪、何应衡、黄志明、胡美媚、苏洁梅、白超鸿。

  2004 年, 美 国 三 藩 市城市监事会向时任美西八和会馆黄志明主席颁荣誉证书,以资褒奖。

世界各地的八和会馆

一九九〇年成立美西八和会馆大汇演

世界各地的八和会馆

这是 2004 年美国三藩市政府颁发给三藩市(美西)八和会馆主席黄志

 明的荣誉证书。黄志明是粤剧国家一级演员马师曾的传人,后移居美国。

七、新西兰八和会馆

  新西兰八和会馆于 2011 年 11 月 4 日在新西兰奥克兰市天空剧院举行成立庆典暨盛大粤剧演出,应邀出席的有:广东八和会馆副主席我自强、理事兼宣传部主任郭权、广东粤剧院院长丁凡、广东粤剧院一团副团长兼艺术委员会主任蒋文端一行 27 人,香港八和会馆亦派出代表前往祝贺。

  新西兰八和会馆会长陈霭柱先生是位热心粤剧的华人,他经常与一班侨居新西兰爱好粤剧的华人聚首一堂,交流学习粤剧的心得体会,组织粤曲演唱会,参与慈善团体的筹款活动,获得当地华人和社会赞许 。

  我自强代表广东八和会馆向大会宣读贺词:“八方和合,繁荣粤剧”。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奥克兰总领事廖菊华向新西兰八和会馆表示热烈祝贺,称赞“新西兰粤剧爱好者们积极举办粤剧文化交流,为新西兰华社提供了一个互动、交友的良好平台,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新西兰多元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陈霭柱会长表示,希望日后与各地八和会馆紧密联系,促进粤剧、粤曲艺术交流,并希望在新西兰其他城市也成立八和会馆支会,把粤剧传送到每个有华人居住的角落。陈霭柱先生原为广州粤剧一团击乐师(打锣),并可唱子、平喉,家学渊源,其父陈新为广东粤剧院著名击乐师(打锣)。

  八、香港八和会馆加拿大海外通信处

  香港八和会馆在加拿大设有海外通信处,即加拿大温哥华振华声艺术研究社。

  地址:434 Cloumbia Street,Vancouver,B.C. V6A 2R8,Canada.

  加拿大温哥华振声艺术研究社 604-6849681(CO)

  主席梁兆基 604-7810603 George Leung(据香港八和会馆资料)

  加拿大有相当数量讲广州话的华人、华侨,有来自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的粤剧、粤曲、粤乐专业人士,还有为数众多的粤剧业余发烧友、爱好者。二十多年来,这些对中华文化传统执着追求的人士,先后在温哥华、多伦多等地,举办了艺术培训学院和各种类型的乐社、曲艺团体,汇聚有志之士,活跃海外华人生活,切磋交流艺术,普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极其宝贵的贡献。

  温哥华“白雪梅粤剧艺术学院”,由著名粤剧演员白驹荣女儿白雪梅于 20世纪 90 年代创办,先后培养了 300 多位粤剧、粤曲和音乐人才,公演 100 多场。学院购置了一定规模的新院址,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堪称岭南文化在异国土地上的“奇葩”。

  加拿大卡城“黎佩仪艺术学院”。黎佩仪原为广东音乐曲艺团演员,移民加拿大卡城后,于 1993 年创办了“黎佩仪艺术学院”,训练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卡城举办了数十场不同类型的演出,为卡城公园基金会筹款,在卡城大学公演,为卡城中华文化中心千禧义演等,将中国粤剧文化带入加拿大主流社会。一位香港移民在卡城听到黎佩仪演唱后感慨地说:“在北美大地,岭南水乡的音韵还是

  那么情深一片,挑起阵阵乡思。”

世界各地的八和会馆

第九届欧洲粤剧大汇演纪念册

 九、欧洲粤剧研究会联合总会

  20 世纪 90 年代前,广东粤剧在被称为西方文化摇篮的欧洲是空白的。一位自嘲为“傻老”的彭溢威先生,凭着一股热情傻劲, 1992 年创立了“法国广东粤剧社”,之后又说服了英国、荷兰、比利时、德国、瑞士和法国粤剧票友联盟,在 1994 年创办了跨国性组织“欧洲粤剧研究会联合总会”,每年轮流举办一届“欧洲粤剧大汇演”。发起人彭溢威被大会推举为总会会长。1996 年,欧洲粤剧总会由前巴黎市长、法国友人飞龙先生率领欧洲粤剧团 60 人,远涉重洋赴广州参加“羊城国际粤剧节”,引起轰动。新加坡敦煌剧坊粤剧团,中国广州、香港,美国、加拿大、澳洲等粤剧专业人士和票友纷纷参加欧洲粤剧总会一年一度的活动,从而使“欧洲粤剧大汇演”在短短几年间,从欧洲冲上国际大舞台,成为世界业余粤剧界知名大型活动。

  欧洲粤剧研究会联合总会会长:彭溢威

  永远名誉会长:飞龙(前巴黎市长)

  名誉会长:黄健成  文俱武  陈静娴  邓路明  邓锦华  骆永森  何福基  徐健民

  荷兰分会会长:叶植三(兼总会秘书长)

  英国分会会长:廖英凡(兼总会监事长)

  瑞士分会会长:林世楫

  德国分会会长:文雪影

  比利时分会会长:甘静华

 ①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编印《粤剧资料汇编》,第 5 页。

(来源:广州文史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