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文物医院的织绣修复组的五名“绣娘”(从左到右):馆员李鹿(2013年入职)、馆员崔筝(2014年入职)、研究馆员陈杨(2004年入职)、副研究馆员曲婷婷(2013年入职)、副研究馆员王旭(2001年入职)。
在故宫西侧院墙内的文物医院内,有一支全部由女性组成的修复组——织绣修复组。目前,织绣修复组共有5名成员,全是女性。她们不仅要掌握文物修复知识,还要熟悉各类织绣工艺技法,宫里的织绣文物经由这些专业“绣娘”修复后,焕发出新的生命。
“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新京报记者进宫探访了这个低调的织绣修复组,看看这些心灵手巧的“绣娘”是如何工作的。
3月7日,故宫文物医院织绣修复室,5位织绣修复师在工作。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织绣修复室里,五六个大工作台上面摆放着待修的织绣文物:清代缂丝花鸟图槅扇心、刺绣花卉山石图炕罩槅扇心、清道光黄色缂丝勾莲庆纹方凳垫、清康熙蓝色缎绣打籽绣金边孔雀纹葫芦式荷包……修复师或站或坐,安静地用仪器“治疗”各自面前的织绣文物。
织绣修复师陈杨使用真空高压液态过滤吸尘器为清代缂丝花鸟图槅扇心除尘。
清代缂丝花鸟图槅扇心原陈列在重华宫翠云馆西梢间,其下半部经过除尘后与上半部有明显区别。
每一件织绣文物正式修复前都要经过各路专家“会诊”,对材质、染料等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修复方案。
织绣文物由于特别受环境影响,冬天空气干燥,房间不能开空调,还需要用薄膜覆盖保持里面的温湿度,并使用仪器随时监测。
织绣文物的修复过程漫长,不仅需要精心修补,还要经历繁琐的保养、整形。90后副研究馆员曲婷婷说:“这在外面人看来可能会很枯燥,但我的性格比较慢,喜欢做这个事情,对我来说不觉得无聊,要不然也待不住8年的时间。”
曲婷婷在用便携式显微镜观测并拍摄清康熙蓝色缎绣打籽绣金边孔雀纹葫芦式荷包修复前的样貌,用于后期修复时进行比对。
副研究馆员王旭2001年入院,2007年到织绣修复组,“这些织绣文物太美了,能尽自己的一份力修复它们真的很自豪。”王旭坦言,由于织绣品脆弱、不易保存的特性,文物修复过程中的每一次触摸都要无比小心。一点一点清理灰尘、一块一块抚平褶皱。她说,“做好这份工作要有耐心,有敬畏心,还要有‘医者仁心’。”
王旭正在给清道光黄色缂丝勾莲庆纹方凳垫除尘。
一种修复织绣文物的专用针。
在工作室内有一张传统的木制织机,用于制作文物的补配材料。研究馆员陈杨是修复组第一批“绣娘”,她2004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故宫开始织绣文物的修复工作,并专门去南京学习织机使用方法,“目前只能做一些小的,要是太大了,我们几年都不用干别的了。”她笑着介绍。
陈杨在传统的木制织机上制作一块补配用的织物。
90后修复师李鹿、崔筝分别于2013年、2014年入职,她们也都是有8年经验的“绣娘”了。
因为修复工作要求,“绣娘”们平时工作都戴口罩。离开前为她们拍合影,当口罩从脸上取下的一刻,清澈、温柔而内敛的笑容,瞬间照亮整个房间,也许,只有这样的女生们才能耐得住寂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保护这些织绣文物。
新京报记者浦峰摄影报道
编辑张英校对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