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宮“繡娘”:一針一線讓文物重綻光芒

故宮“繡娘”:一針一線讓文物重綻光芒

故宮文物醫院的織繡修複組的五名“繡娘”(從左到右):館員李鹿(2013年入職)、館員崔筝(2014年入職)、研究館員陳楊(2004年入職)、副研究館員曲婷婷(2013年入職)、副研究館員王旭(2001年入職)。

在故宮西側院牆内的文物醫院内,有一支全部由女性組成的修複組——織繡修複組。目前,織繡修複組共有5名成員,全是女性。她們不僅要掌握文物修複知識,還要熟悉各類織繡工藝技法,宮裡的織繡文物經由這些專業“繡娘”修複後,煥發出新的生命。

“三八”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新京報記者進宮探訪了這個低調的織繡修複組,看看這些心靈手巧的“繡娘”是如何工作的。

故宮“繡娘”:一針一線讓文物重綻光芒

3月7日,故宮文物醫院織繡修複室,5位織繡修複師在工作。

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織繡修複室裡,五六個大工作台上面擺放着待修的織繡文物:清代缂絲花鳥圖槅扇心、刺繡花卉山石圖炕罩槅扇心、清道光黃色缂絲勾蓮慶紋方凳墊、清康熙藍色緞繡打籽繡金邊孔雀紋葫蘆式荷包……修複師或站或坐,安靜地用儀器“治療”各自面前的織繡文物。

故宮“繡娘”:一針一線讓文物重綻光芒

織繡修複師陳楊使用真空高壓液态過濾吸塵器為清代缂絲花鳥圖槅扇心除塵。

故宮“繡娘”:一針一線讓文物重綻光芒

清代缂絲花鳥圖槅扇心原陳列在重華宮翠雲館西梢間,其下半部經過除塵後與上半部有明顯差別。

每一件織繡文物正式修複前都要經過各路專家“會診”,對材質、染料等進行分析,進而确定修複方案。

故宮“繡娘”:一針一線讓文物重綻光芒

織繡文物由于特别受環境影響,冬天空氣幹燥,房間不能開空調,還需要用薄膜覆寫保持裡面的溫濕度,并使用儀器随時監測。

織繡文物的修複過程漫長,不僅需要精心修補,還要經曆繁瑣的保養、整形。90後副研究館員曲婷婷說:“這在外面人看來可能會很枯燥,但我的性格比較慢,喜歡做這個事情,對我來說不覺得無聊,要不然也待不住8年的時間。”

故宮“繡娘”:一針一線讓文物重綻光芒

曲婷婷在用便攜式顯微鏡觀測并拍攝清康熙藍色緞繡打籽繡金邊孔雀紋葫蘆式荷包修複前的樣貌,用于後期修複時進行比對。

副研究館員王旭2001年入院,2007年到織繡修複組,“這些織繡文物太美了,能盡自己的一份力修複它們真的很自豪。”王旭坦言,由于織繡品脆弱、不易儲存的特性,文物修複過程中的每一次觸摸都要無比小心。一點一點清理灰塵、一塊一塊撫平褶皺。她說,“做好這份工作要有耐心,有敬畏心,還要有‘醫者仁心’。”

故宮“繡娘”:一針一線讓文物重綻光芒

王旭正在給清道光黃色缂絲勾蓮慶紋方凳墊除塵。

故宮“繡娘”:一針一線讓文物重綻光芒

一種修複織繡文物的專用針。

在工作室内有一張傳統的木制織機,用于制作文物的補配材料。研究館員陳楊是修複組第一批“繡娘”,她2004年大學畢業後就來到故宮開始織繡文物的修複工作,并專門去南京學習織機使用方法,“目前隻能做一些小的,要是太大了,我們幾年都不用幹别的了。”她笑着介紹。

故宮“繡娘”:一針一線讓文物重綻光芒

陳楊在傳統的木制織機上制作一塊補配用的織物。

90後修複師李鹿、崔筝分别于2013年、2014年入職,她們也都是有8年經驗的“繡娘”了。

因為修複工作要求,“繡娘”們平時工作都戴口罩。離開前為她們拍合影,當口罩從臉上取下的一刻,清澈、溫柔而内斂的笑容,瞬間照亮整個房間,也許,隻有這樣的女生們才能耐得住寂寞,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保護這些織繡文物。

新京報記者浦峰攝影報道

編輯張英校對賈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