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夏冬波谈文学之梦:学而有识 融会贯通

访谈视频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从药剂师转身为地方文化学者的夏冬波,是安徽省唯一一位具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的学者,还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普项目)评审专家。3月3日下午,夏冬波现身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的大皖徽派栏目,分享了自己的跨界文化之旅。以自然科学出身的实证精神为底色,以终身学习的坚韧不拔毅力一步步跨越文学之梦的阶梯,每一次精准的选择,找到文化视野里的金矿,成就了他的华丽转身。他口中那些所谓渺小的陋见,则实证着再小的努力,也是一种发掘与传承。

几度转身只为文学之梦

夏冬波谈文学之梦:学而有识 融会贯通

徽派:夏老师论著不少,是安徽唯一一位具有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的学者,从药剂专业跨界到文化领域,背后有什么样的契机和动力?

夏冬波:我心智的启蒙得益于1981年我在安庆卫校图书馆看到杨振宁先生的一篇文章“年轻人怎样学科学”。有一段特别打动我,他说,博览群书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你可能倾全力于某个狭窄的领域,因为想要什么都懂必然是浪费时间。但你也可能持另外一种看法,即想扩大知识面,对科学进展有广泛的兴趣。我认为后者一般来说更易成功。但我想强调的是,正是因为科学在朝着许多方向发展,那些被忽视的科学领域很可能属于边缘学科,而且也许最终会成为最重要的发展领域。如果一个人年轻时就已经对几个科学领域感兴趣,那他以后就会更有发展前途。我学历不高,那狭窄领域的前沿科学就和我无关了,我一个中专生能做什么呢?那我就走边缘科学吧。但我有一个文学梦,实现这个文学梦,就是大量阅读,几十年坚持学习。

徽派:那时候应该也有所谓少年的迷茫,但是有明灯和梦想帮您启航。

夏冬波:是。我们学自然科学,向文学梦启航还是很艰辛的。怎么样创作研究?毕业以后分配工作到庐江县城,我到处找文学书、历史书看,加强学习和创作,投稿,走文学路,这个路还是艰辛的。当时看了《曾国藩全集》给我震撼,曾国藩说:“人生35岁以前当立志猛进。”当时我就想,35岁以前我一定要出一本书,这是短期的一个理想。当时我在庐江县医院药剂岗位,但是我人到哪里书就到哪里,人不离书,笔不离手,阅读写作向文学进发。由一名科技人员向科普创作之路迈进是第一次转身。我1989年结婚,当时单位安排6位同志婚房在一个远离单位的县河边,5位同事没去,只有我去了,我只求那里有一个清静的环境,好用工夫读书。我用了10年时间,终于在2001年,在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书《药物与书画装裱》,这本书当时被评价为: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此前还没有哪一位学者,将药物应用于装裱制艺方面。那已经是21年前了,说中国没有这种书。他们称呼我为“学者”,我不敢这样称呼自己。那本书出版之后的第二年,我就加入了中国科普作协,当然,那时候我已经发表了大量的医药科普文章。2008年,中国科普作协把我推荐为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普项目评审专家。很荣幸,2012年、2018年两次赴京参评。这个是由科技人员向科普作家转型。

夏冬波谈文学之梦:学而有识 融会贯通

夏冬波著作

徽派:专业和文学有融合了。之前您有文学梦的种子,为何文学梦如此坚定?

徽派:立志向最重要,当然还要多读书。我曾经写过一些书法的评论文章。一次到芜湖安师大拜访曹宝麟教授。曹导师看完我的两篇论文,回信说:“文字尚稚嫩,驱遣功力尤浅,尚需多读书、多打磨。”我猛然醒悟,学力还是不够。我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医药科技和科普,研究中草药与书画装裱,是关于中草药对中华文化传播的贡献方面,是研究李时珍和历代中华医药典籍的,是科学应用于艺术的内容。但我的梦想是文学,于是我又开始了由研究李时珍向研究地方文化名人的转变。这个转变也源于家乡丰厚的文化土壤。我要做调研,地方史文献和家谱是重点,我看了庐江不止一百个家族的家谱,我也是全国第三次“安徽省文物普查先进个人”,我花了很大功夫在里面,因为有自然科学的底子,所以我走的路是选择非虚构的文学创作。我的文字里每句话都是有来历的,以历史学为支撑,把历史文化推荐给大家。比如淮军研究。吴长庆是感动我的人,他忠孝坚定,不可挠折。他与张謇和袁世凯的关系,这个人爱惜人才,故居、墓葬和专祠都在庐江。我就选择了研究吴长庆,用了8年时间,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淮军名将吴长庆》。但是又一个问题来了,研究这个人对你心灵是有伤害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当你真正进入之后,对作家是一个伤害,这种悲剧和屈辱,我不能再继续下去,于是又开始了新的选择。

徽派:这时候又进行了一次选择?

夏冬波:对,选择。我选择了千古风流人物周瑜。我2007年完成《淮军名将吴长庆》之后,写周瑜传我用了三年时间,出版了《三国名将周瑜》,这时候我已经掌握了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当时中国《三国演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沈伯俊教授说我的《三国名将周瑜》“堪称第一部立足于史学的,具有现代形态的,比较完备的周瑜传。”立足史学,大家都能读懂,后来又完成了传记“双百人物”——《杨怀远》。

夏冬波谈文学之梦:学而有识 融会贯通

徽派:二十多岁就有规划和目标,热衷文学梦,这个梦给你带来了什么?

夏冬波:价值吧。我的工作岗位也在变动,我又从县医院到县卫生局医疗保险办公室,医保中心,劳动保障局工作了。在任庐江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期间,我连续三年向县委组织部要求到县文广新局工作。凭着对家乡文化的热爱,终于在2007年转任到文化岗位。在那个平台上,面对家乡丰厚的文化遗产,你要去挖掘整理,发现它,用作品呈现出来。这些还不够,还要把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起来。所有学问要学求致用,在书本上做学问是不够的,我是有这个眼光的。我比较重视读一些文化经典。孟子曰:“士不可不弘毅。”士大夫我是崇拜的,我觉得要做对社会有用的学问。凭着三部非虚构人物传记,2013年申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次成功。我从1983年开始向《人民文学》杂志社投稿到现在,历时30年实现了文学梦。对于钱财,我比较淡泊。

积累与储备带来洞见

夏冬波谈文学之梦:学而有识 融会贯通

徽派:中国文坛的作家很多以前是医生,每个人经历故事不同。有梦想的人很多,勤奋坚定的后面最大支持的力量是什么?

夏冬波:说到很大的一个目标,我真的没有。我去实现我设定的目标的时候,除了文学,我还有其它想法,比如我要把字写好,那就是要学书法。追求真善美,我感觉书法很重要。我1986年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合肥分校书法专业学习,那是个三年大专班,每月从庐江来一次合肥面授,还要从舒城绕过来,很不方便的。走书法家的路,这是艺术的追求,也是学习文史之必须。怎么叫弘毅?就是要坚定,坚韧不拔,很多诱惑和你无关,我设定了的路就要一步一步去实现它。我的不少文友说:你真会干。我比较欣慰。其实学问有道,要循序渐进、不激不厉。学书法能使人眼明,让人心静,还能健身强体。学好书法很重要,如果书法不精通,很多学问和中国传统文化接不上轨都与书法有关。比如100年前的书信手札,不练书法你就不能识读,这是一个极大的缺憾,你如果有更大的想法,非学习书法不可。这样,2016年,我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我从1986年参加书画函授大学学习书法,到2016年加入中书协会员,也是整整30年。

徽派:还是不够?

夏冬波:是的,还是不够。作为文人不能说看到很多问题没有声音,当你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有观点了。我开始大量发表评论文章,又用三年时间,于2019年批准加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这两年,我要把诗词创作进行整理发表。去年6月,我又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我们汉民族是诗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是诗的国度。所以这些转身的过程,是必须的选择。一篇好文章不能没有诗,不能不懂书法,这是我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敬畏之心,个体是很渺小的,这些知识不积累,就不能走得高远。有的人声音很大,看到他的文字东西,还是不行的。学诗学书,还是为了更好地把文章写好。中国文人很会玩的,给我书看,任何地方都可以快乐生活,书可以滋养你,带来愉悦,诗歌和书法都可以抒发你的性情,楷书、行书和草书是什么样的,是有节奏和旋律的,能让你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名碑名帖都是精华。

夏冬波谈文学之梦:学而有识 融会贯通

夏冬波书写对联赠予徽派

徽派:你心中有对标的榜样吗?

夏冬波:是的。唐宋八大家做很大的官,官场外都在做学问,留下千古美文。优秀传统文化的标杆,确实一个接一个。我喜欢司马迁这样的人物,《史记》对我历史学非常有启发和帮助。我比较喜欢的人物是丰富性的那种,如中国16世纪的李时珍我是很喜欢的,我曾经被聘任为一届中国李时珍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这个研究会让我接触到很多高人,让我受益匪浅。还有17世纪的方以智,我也很喜欢。我还对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有过研究。《对20世纪以来《齐民要术》国内研究学者与成果的分类 》一文,把我列为研究“贾学”,是钻研《齐民要术》的惟一的基层行政领导。那时候我是庐江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知识储备够了,你会发现一些新的可以做学问的点,我不太专注喜欢哪一个人的纯文学作品。

徽派:跟个人志气志向相关。

夏冬波:是。还有很重要是书籍的积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进步的阶梯,你怎么积累?人看的书是很有限的,要有所选择。还要掌握好你的时间,人生最珍贵的就是时间,我在县里叫管理我的时间,到市里是管控我的时间。让人很自然的、很平静的、很自律的生活,大量的时间就是看书。我的时间分配是这样的:阅读的时间占四成,思考、综理、笔记占两成,写作占两成,一成搞调研、采访、钻图书馆,还有一成搞书法临摹和创作。我书法占有时间太少,以后还要提升。

夏冬波谈文学之梦:学而有识 融会贯通

徽派:您身边的朋友对您的评价是勤奋。智商老天给,勤奋不是人人都可得,有人对你有这样的影响吗?

夏冬波:这个里面有我的家族因素。我的父亲,快50岁生我的,对我期望很大。给我起了名字“冬波”,说是冬天里还有波涛,不同凡响。还说古代有个大文豪苏东坡。我的名字就像种子种了还贴了标签在上面,从小就有。我有个叔祖叫夏仰之,是一位很有国学功底的老师,对我的指导也很重要。三、四十多年前他批改我的作业,我至今还留着,我是他的侄孙嘛。一次我到三河镇拜访,他问我,说:“你以后想干什么?”我说搞碗饭吃吃。他说你要学习,你要不后悔只有勤奋学习。临别,还给我现场写了一副对联:欲无后悔唯勤学,能获前知莫羡人。我眼光也是比较高的,有选择的,我也很感谢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向上的、进步的、求知的时代。一个科学的春天的到来。一路走来,路上遇到一批有学问的人,我自己上下而求索,收获满满。自2014年以来,由于搞全民阅读活动,我接触到我省很多文化名人,这些活动中我亲力亲为,感受到文化非同凡响的力量。

徽派:听起来好像老天很眷顾你,很幸运遇到很多人,其实这条路并没有这么好走。你是什么心态面对挫折和困难?

夏冬波:确是不容易的事情,你要有执着的目标往前走。图书馆是重要的知识基地,你要去看;大量的调研你要去做;文章不写半句空。我原来是医疗岗位的,2007年成为文化干部。到合肥来以后,我始终努力做一个不做外行的人,努力学习和思考。公务员的岗位始终要勤政廉政,勤政就是要多学习、多干事。当然,为了在文化岗位工作,我也舍弃不少。我婉言谢绝了一些岗位提拔,与世俗的眼光看法不太一样,但这就是我,我要走我的路,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就够了,我要集中精力做我的事情。那就是用文化研究指导文化实践,用文化知识保护文化遗产并使之传承发展。

夏冬波谈文学之梦:学而有识 融会贯通

淮北师大书法专业研究生观看徽派直播

徽派:还是那个文学的梦。

夏冬波:是。包括图书的采买。还有一个就是学习的方法问题。读书,阅读和学习是不同的概念。读书,可能不要门槛,指的就是看看书;阅读,是你看到的东西,听到的东西,感受到的东西,都叫阅读,包括你看的手机、电视、电脑,听的书,也是阅读,也是全民阅读的内容;学习,那是更高级的要求,给我最震撼的,就是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必须系统地、联系地、深度地学习,不能孤立、片面地学习。延伸到我们的文化工作,就是把历史文化、家乡文化和当代文化结合起来学习。我是不动笔不看书,我看书的目的是学习,我不想看的书,你送给我我也不要。我杂志几十年订下来,每年六、七种。每个协会都有杂志报刊送我,这是保障我的知识面的一个支撑,知晓前沿动态,做到胸中有数,学而有识,学而有时,这都是需要的。

在有金矿的地方挖矿

夏冬波谈文学之梦:学而有识 融会贯通

徽派:你的学问之路基本靠自学。现在国家也鼓励年轻人要学习“学习的能力”,你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分享?

夏冬波: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很重要,读书早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这个是从小要养成,内在的东西是最主要的。你要追求更高目标时要学习的,不学习是空的。我们面临网络时代,西方的很多冲击,文化被泛化,反“三俗”很有必要,艺术要追求真善美,我们要有自己的目标。你不能拒绝网络,但你的微信群体的选择和把控要用心。我们提倡左手读书,右手读屏,手机也是很重要的。你家门的钥匙和你的手机不能丢,钥匙丢了进不了家,手机丢了进不了世界,这是时代的幸运,也是时代的烦恼。就我个体而言,我还是喜欢传统的纸媒阅读,看一些精美艺术品,哪怕是印刷品,还是喜欢精美的赏读。

徽派:终身学习是态度和习惯了。夏老师提到,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这块,这和你几次转身,偏向地方文化历史研究有关吗?

夏冬波:这也是一个选择。你学术成功的话,必须在有金矿的地方挖矿。我可以说,我的整个摊子铺得比较大,但人各方面精力是有限的,我主要是以地方史为基础的文化研究和文艺创作,50岁以后我才刚刚明白。我的学术上建立了“三座大山”——第一是邓石如研究。安徽书法研究中,邓石如是皖派书法的一面旗帜,这一块我有一定的成果积累。第二是淮军文化研究。我们安徽有那么多淮军将领,脉络很清晰。中国近代史以李鸿章为首领的淮军纵横捭阖40年,是一个很大的军政集团,但,淮军文化我们没有很好梳理,值得深入挖掘。第三是吴昌硕研究。吴昌硕和安徽二三十人有联系,我要研究吴昌硕,一方面是吴昌硕生平,然后是吴昌硕和安徽名流的交往。这一块我已经发表了30多篇学术研究文章。所以我的学术之路都是有规划的,不是乱来的。

夏冬波谈文学之梦:学而有识 融会贯通

徽派:学术路这一块也是非常有经验的,有什么经验可分享?

夏冬波:还是你文学风尚的选择,文艺流派的问题。我的底子是科学技术,是重实学的,在这个基础上阐发我的文学艺术。桐城派对我有重要的影响,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要学会明理做人,认知道义;要重视考据;还要重视辞章。辞章华美一点,我还没能满意地做到,但我非常重视考据,什么都要有来历,从李时珍,到方以智;从邓石如、李鸿章到吴昌硕,重视这一块,能做到下笔谨慎,追求质朴的文风,追求叙述的条理清晰,拿药不能拿错,遣词造句也是如此。

徽派:选择成就你的人生。你“三驾马车”“四轮驱动”都有了,还有更多梦想吗?

夏冬波:艺无止境。我总觉得,一个个转身当中,这些门槛好像不是很高啊,都是敞开的,要过,就跨过去了。我觉得,选择有一个理论指导的,不是乱来的。你的每一篇文章的发表,你的调研对地方文化有作用,这些是最欣慰的。真正内心的我是没有满足的,我的学问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中华文化的源头我是没有触及到的,中华文化的很多问题我也是谈不上的。但我认为文化的普及还是很重要的,你写了多少书,有多少人看到呢?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的普及是一个责任,我是省里“十佳阅读推广人”,我还要做一些社会工作,这是我们儒家的东西,孔子就是最大的阅读推广人。人终归远去,但你的书籍会永远留在图书馆里,书籍里的知识可能留着还有点用,这样想起来还有些许的慰藉。

徽派:最大的触动就是,药剂师的严谨态度,对待看起来很感性的文学梦,勤奋刻苦,金子都会被您发现的。

夏冬波:谢谢鼓励,一点陋见,也很渺小。也谢谢大皖徽派栏目组给我这样的一个机会,徽派对安徽文化传播作用很大,特撰嵌名联一副以赠:徽风皖韵常流转,派脉根源贵贯通。

夏冬波谈文学之梦:学而有识 融会贯通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蒋楠楠/文 薛重廉/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