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考古若回 乡 空惊岁月迁—与千年以前对话 讲述历史的诗情

无事时看纪录片,一段关于考古实录的视频让我流连。让我们把时间调转,回到那个强力竞争,强势生存的时代看看。

上世纪50年代,信阳长台关曾出土过楚墓,当地人口口相传。2016年4月12日,两位村民劳作时,注意到田地间一个隆起的土包旁边出现一个大洞。意识到这可能是古墓盗洞,告知当地政府,考古专家赶来,立即展开保护性发掘工作。

考古若回 乡 空惊岁月迁—与千年以前对话 讲述历史的诗情

古墓被编号为“M18”,是座甲字形战国楚墓。按照战国丧葬规格,只有贵族出身的人才能使用甲字形古墓。挖掘时,专家在封土上发现被盗痕迹。可继续挖下去,却发现椁室保存十分完整,盗墓贼并没有挖到这一层。

大家预感这次说不定能在古墓中出土有价值的文物。经过了一系列反复又精密的准备,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开棺前先进行了扫描,再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黑棺。

考古若回 乡 空惊岁月迁—与千年以前对话 讲述历史的诗情

上千年来,墓主人安静地沉睡其中,但已与周围淤泥融为一体。而在左手位则放着一把青铜剑。剑鞘上锈迹斑斑,但当拔剑出鞘时,凛凛寒光突现,仿佛可瞬间凝冻空气。剑身还有一道蓝色淬火,即便沉睡了2300多年,依然锋利如初。

考古若回 乡 空惊岁月迁—与千年以前对话 讲述历史的诗情

出土的文物主要以仿铜陶礼器为主,其中一些还绘着彩绘,即使浸泡上千年,色彩依旧没被冲淡,可一窥当年精美。

墓中无墓志铭,青铜鼎上也未刻铭文,只能根据这把做工不俗的青铜剑以及使用过的兵戈和盔甲推测,墓主是战国中晚期时楚国的一位武将,不仅出身高贵,还骁勇善战。以这样的方式与现在的人相见,意识永不能沟通,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逢。

在那个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不知他名姓面容,但也可想,他曾奋勇争先,守护国家。

考古是极其神秘,又非常有魅力的事情。考古亦是回乡,与千年以前的祖辈对话,听他们讲述历史的诗情。没有想象中简单,却比想象更加让人着迷。

五千年岁月流转,这片土地上风云迭起,兴衰复转,日新月异。

我们看到过去瑰丽色彩,听到曾经烈烈风声,知晓历史上的困苦平和、盛大落寞。

那是我们的过往,这是他们期盼的未来,而在这一刻通过这种方式,把埋藏在泥土里的历史剥去灰尘,舒展开来,窥探岁月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