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委屈自己,吃亏是福?忍让会有回报吗?心理学自我意识和心理界限

作者:心理咨询师明军

现象和答案

委屈自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吗?

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场面,在敌人进攻到生死攸关的时候,总会有一个人站出来,大喊一声,弟兄们,你们先撤退,我掩护!能做出这种行为的人,当然是英雄,会赢得尊重。

委屈自己,吃亏是福?忍让会有回报吗?心理学自我意识和心理界限

在生活当中,当电梯超员了,总要有人先从电梯里下来,电梯才能关上门,这时必须要有一两人先下来,大多数人才达到各自楼的楼层。这时能主动下来的,成全别人的人,是有礼貌的,是值得尊敬的。

但是,生活中也有别一种现象,有些人很在意着别人看法,很在意别人的感受,总是怕别人不高兴而委屈自己;有时候宁可多做一点,多承担一些,换来大家的团结;如果意见冲突,总是倾向听别人的,放弃自己的见解,不敢坚持;这种人宁愿自己心里不高兴,也要尽量让别人高兴。

不过,上面说到的这些人很多人会想不通,同时也会经常抱怨:我任何事都是先想着别人,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愿意伤害别人,可是别人却不拿自己当回事。

显然,这些人,并没有因为委屈自己,而得到别人的尊重。事实是,这可能是普遍现象。

委屈自己,吃亏是福?忍让会有回报吗?心理学自我意识和心理界限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委屈自己的人,其实就是想得到别人的积极反馈,为了得到尊重而被动地让自己受委屈, 这样,反而得不到尊重。这种行为或选择,其实,不是主动的,不是自己的愿意。我们后面再说如何面对和解决这种情况,先说一下,其实这种现象中存在的一个误区。

二、委屈自己的误区

上面现象中是一个误区:宁可委屈自己的人,可能将自己的行为,与下面的词或道理相混淆了,这些道理是:

顾全大局;

吃亏是福!

“退让”是一种美德, 百忍成金;

做人要善良,不能太计较;

《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些道理,当然是对的。但委屈自己,表面上是符合道理的,而实际上不一定是!这是一个误区,以为自己委屈了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以为自己是在做好事,实际呢?不一定!

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对“善良”、“美德”的误解,所以上面抱怨的人才想不明白,自已为什么得不到尊重。想不明白的最直接原因是,委屈自已是被动的选择,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但同时又不得不接受,或没有能力不接受,没有更好的选择。

这显然压抑了自己的自我意识,超越了自己与他人应有的界限,模糊了心理学上的两个概念,自我意识和心理界限。

三、心理学概念解释:自我意识和心理界限

我们通过两个心理学概念,自我意识和心理界限来说明上述问题。

是什么自我意识?通俗地说,我、自我,是自己对个人的认知,是与自己和自己相关的一切人事物及关系的看法,如我是谁,我形象,我的权利,人格,尊严,形象,利益,钱财,地位,朋友,小到自已的任物品,以及我是好人,我是一个权威,或我是一般的人,等等,这些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中包括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边界; 就像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每个国家都有边境,一个国家要尊重另一个国家的主权,不能干涉别国的内政,也不能随意地侵犯别国的边境。人和人之间也是一样的,别人不能够让你穿你不喜欢的衣服,不能强迫其它人做不喜欢的事,别人不能在你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拿走你的东西。一个独立的人,应该有明确的这些自我意识的边界,即是心理界限。

委屈自己,吃亏是福?忍让会有回报吗?心理学自我意识和心理界限

回到话题相关的问题,委屈自已的目的是什么?比如,当一个人面对下面这些小的生活问题的时候:

别人向你借钱,借电脑,借你的汽车?

同学同事一起做事,经常是你多干了很多?朋友有事帮个忙,怎么可能会找到你?帮还是不帮?领导安排额外的任务,怎么办,做还是不做?

倾向于委屈自己的人,可能是想取悦对方?或能过取悦来保护自己!怕别人不高兴!怕承担批评或失败;怕自己没朋友?不好意思拒绝,也许是不知道该如何拒绝?

委屈自己是真的愿意吗?助人为乐?不为自己,只为别人?有广大胸怀?

用心理界限这个概念来理解,如果你的选择超越了你的心理界限,就会像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了的感觉一样,或者你自己的地方被侵占了,自己座位被别人坐了?心里会很难受,不舒服!感觉到我被挤压了,不能自主。这时,其实是弱化了自我意识,模糊了心理界限。

如果长期这样,可能丧失自我,迷失了自我,而其实这是你自己的原因、你自己的行为。

如果你的选择没超越心理界限,那么,这可能是可以做的,可以接受的或你应该接受的,这可能没什么委屈的。

委屈自己,吃亏是福?忍让会有回报吗?心理学自我意识和心理界限

从个人角度而言,如果短期的委屈自己,能获得长期的目标,那么不算是委屈, 或者谈不上委屈!比如,你自己决定早起锻炼;多干活、多工作就能多赚钱,比别人多做了,也同样地得到更多的回报,这样是合理的,也不会有委屈的感受。但是,这些是要以合理的认知和价值观为指导和界限,才能有分寸。

四、不委屈自己的解决方案:明确自我意识,坚守心理界限

明确自我意识就是明确我是谁,什么是我的,我可以接受;什么不是我的,我不能接受的是哪些,我要得到的是什么?坚守心理界限,就是要知道,我的界限分寸在哪里,如何维护自己的界限和尊严。

如果有人有些事,超越了你的心理界限,你可以针锋相对、不卑不亢,你完全可以拒绝,完全可以让自己不委屈,这是你的权力,也是你可以这样做,或应该这样做的,没必要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那么,别人不高兴怎么办,我没朋友怎么办?别人指责我,说我没有大局观念怎么办?

其实,并没有这些问题,这些是你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是多余的!是你不自信的表现!如果你坚持自己的见解和行为,如果你有完善的自尊、自爱、和人格底线,这些,才是被人尊重的基础。

委屈自己,吃亏是福?忍让会有回报吗?心理学自我意识和心理界限

我来举个例子,比如小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小男孩儿坐在小女孩的背后,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小男孩调皮,他去拽小女孩的头发,那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这个小女孩没有反应或很安静的反应,只是扭扭肩膀、或摇摇头,小男孩在之后,就可能继续拽,小女孩觉得很烦,或者觉得不应该这样,那么就举手告诉老师,当他举手告诉老师的时候,所有同学的目光,都聚焦在小女孩儿身上,小女孩儿觉得非常尴尬,觉得自己好像被小男孩欺负了一样,那么老师批评了这个调皮的小男孩之后,可能的情况是,小男孩儿还是屡次屡教不改还在跟这个小女孩儿逗着玩儿,再严重一点,这个问题继续反映给老师,或者反映给家长,家长可能以为这是很严重的事情,这是很需要重视的事,又可能找到了小男孩儿的家长,或者找到了校长,等等。

这个事情本来是小男孩的一点调皮而已,还不至于上升到素养或道德的高度,也不一定是欺负人的行为这个层面,本来是一个不算太大的一个事情,那么这个事情上升到家长、家长来处理,这个问题搞得很复杂了。

委屈自己,吃亏是福?忍让会有回报吗?心理学自我意识和心理界限

另外一种情况,当小男孩拽了一下小女孩的头发之后,小女孩突然站起来,回头面对这个小男孩注视他,一秒钟之后,这个小女孩拿起小男孩的课本,狠狠的摔在了小男孩的头上,这个时候,班里所有同学的目光,都会聚集在小男孩身上,小男孩害羞,害怕,又被老师批评,那么,在这种做法之后,可以想象的、可以预见的是,小男孩儿再也不敢和这个小女孩开玩笑了,不但这个小男孩不敢,全班所有的小男孩都不敢,都畏惧这个小女孩,这些做法,就在这个小男孩的紧张、窘迫之后,自然解决了。他们以后还可能是朋友,还可能会在一起玩,但是没有必要上升的家长或者校长这个层面去。

在人际交往当中呢,我们应该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要守住自己的心理界限,也就是强化自我意识,要让自己有自尊,自爱,有原则,有底线,还有个性,慢慢地,身边的人或朋友就不会超越你的界限。在前面提到的后面的这个小女孩的做法当中,他的自我意识是,我是有尊严的,应该受到尊敬;她的的心理界限是,别人不能在我不注意的时候扯我的头发,他的反应, 把她的心理界限,通过她自己的反应和行为,清晰地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

委屈自己,吃亏是福?忍让会有回报吗?心理学自我意识和心理界限

她的这个反应也是值得借鉴的, 可能是有点过头,但是因为他们是孩子,也没有必要过多地去要求他们的分寸,不管怎么样?他们自己完全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这个小女孩儿充分地做到了自我保护,得到了尊重,小男孩也不会再有第二次了,别的同学也不会敢超越这个界限了。

委屈自己,吃亏是福?忍让会有回报吗?心理学自我意识和心理界限

那么,前面提到的那些道理呢?

以吃亏是福为例,这种说法对吗?其实,主要看一个人的心态,也就是他的自我意识和心理界限,主动地吃亏,可能就是福;如果是被动的吃亏,那就不一定了,可能就是自我安慰了。

如果所谓的吃亏或委屈没有超过心理界限,可能没什么,可能是一个人可以可以接受的,不会被尊重但也不一定会被歧视!

如果吃亏或委屈已经超越心理界限,那么就一定是你不愿意的,被动的,可能是不公平,这可能是你的软弱,可能心理界限不清,这可能是痛苦的;这时,你可以申明,也可以争取来获得公平,也可以拒绝,这些都是你的选择; 如果只是一味地、多次的忍让,这未必可取,可能下一次你还是得不到公平。

以前说的电梯礼让的例子,是主动的选择,是礼貌,素养,是成全别人,但会赢得尊重;

委屈自己,吃亏是福?忍让会有回报吗?心理学自我意识和心理界限

掩护战友的人,是以生命为代价,这是大爱,是个人品质、尊严的升华,是英雄,当然也会赢得尊重。这两个例子,当事人的心理界限完整清晰,没有受到补动侵占,甚至主动升华,胸怀更大了,是以利他为目的,并不计较得失,反尔会有回报,这是普遍现象。其它道理也大体相同,合理的去理解,道理并不是让自己委屈,而是让自己成长,受益。

总结: 需要明确自我意识和心理界限,你可以对不公平说不,你可以不受委屈,你可以加强你的自我意识,明确你的心理界限,不让别人超越你的心理界限,这样, 才会有自尊、自爱,这样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再多说一层意思,如果委屈自己,完全是助人为乐,完全不计较个人得失,完全是为了成全别人,那么这是一种伟大的观念,这是有福报的,这样的吃亏就是福,就会是大功德,这就接近了佛学当中的菩提心的概念,即一切为了其他人的快乐!如果是这种情况,可能不但不会觉得委屈,反而会感到更大的快乐,这种叫无我的境界,这种境界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