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委屈自己,吃虧是福?忍讓會有回報嗎?心理學自我意識和心理界限

作者:心理咨詢師明軍

現象和答案

委屈自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嗎?

電影或電視節目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場面,在敵人進攻到生死攸關的時候,總會有一個人站出來,大喊一聲,弟兄們,你們先撤退,我掩護!能做出這種行為的人,當然是英雄,會赢得尊重。

委屈自己,吃虧是福?忍讓會有回報嗎?心理學自我意識和心理界限

在生活當中,當電梯超員了,總要有人先從電梯裡下來,電梯才能關上門,這時必須要有一兩人先下來,大多數人才達到各自樓的樓層。這時能主動下來的,成全别人的人,是有禮貌的,是值得尊敬的。

但是,生活中也有别一種現象,有些人很在意着别人看法,很在意别人的感受,總是怕别人不高興而委屈自己;有時候甯可多做一點,多承擔一些,換來大家的團結;如果意見沖突,總是傾向聽别人的,放棄自己的見解,不敢堅持;這種人甯願自己心裡不高興,也要盡量讓别人高興。

不過,上面說到的這些人很多人會想不通,同時也會經常抱怨:我任何事都是先想着别人,甯可委屈自己,也不願意傷害别人,可是别人卻不拿自己當回事。

顯然,這些人,并沒有因為委屈自己,而得到别人的尊重。事實是,這可能是普遍現象。

委屈自己,吃虧是福?忍讓會有回報嗎?心理學自我意識和心理界限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些委屈自己的人,其實就是想得到别人的積極回報,為了得到尊重而被動地讓自己受委屈, 這樣,反而得不到尊重。這種行為或選擇,其實,不是主動的,不是自己的願意。我們後面再說如何面對和解決這種情況,先說一下,其實這種現象中存在的一個誤區。

二、委屈自己的誤區

上面現象中是一個誤區:甯可委屈自己的人,可能将自己的行為,與下面的詞或道理相混淆了,這些道理是:

顧全大局;

吃虧是福!

“退讓”是一種美德, 百忍成金;

做人要善良,不能太計較;

《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這些道理,當然是對的。但委屈自己,表面上是符合道理的,而實際上不一定是!這是一個誤區,以為自己委屈了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以為自己是在做好事,實際呢?不一定!

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對“善良”、“美德”的誤解,是以上面抱怨的人才想不明白,自已為什麼得不到尊重。想不明白的最直接原因是,委屈自已是被動的選擇,是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但同時又不得不接受,或沒有能力不接受,沒有更好的選擇。

這顯然壓抑了自己的自我意識,超越了自己與他人應有的界限,模糊了心理學上的兩個概念,自我意識和心理界限。

三、心理學概念解釋:自我意識和心理界限

我們通過兩個心理學概念,自我意識和心理界限來說明上述問題。

是什麼自我意識?通俗地說,我、自我,是自己對個人的認知,是與自己和自己相關的一切人事物及關系的看法,如我是誰,我形象,我的權利,人格,尊嚴,形象,利益,錢财,地位,朋友,小到自已的任物品,以及我是好人,我是一個權威,或我是一般的人,等等,這些是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中包括了人和人之間關系的邊界; 就像是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每個國家都有邊境,一個國家要尊重另一個國家的主權,不能幹涉别國的内政,也不能随意地侵犯别國的邊境。人和人之間也是一樣的,别人不能夠讓你穿你不喜歡的衣服,不能強迫其它人做不喜歡的事,别人不能在你沒有允許的情況下拿走你的東西。一個獨立的人,應該有明确的這些自我意識的邊界,即是心理界限。

委屈自己,吃虧是福?忍讓會有回報嗎?心理學自我意識和心理界限

回到話題相關的問題,委屈自已的目的是什麼?比如,當一個人面對下面這些小的生活問題的時候:

别人向你借錢,借電腦,借你的汽車?

同學同僚一起做事,經常是你多幹了很多?朋友有事幫個忙,怎麼可能會找到你?幫還是不幫?上司安排額外的任務,怎麼辦,做還是不做?

傾向于委屈自己的人,可能是想取悅對方?或能過取悅來保護自己!怕别人不高興!怕承擔批評或失敗;怕自己沒朋友?不好意思拒絕,也許是不知道該如何拒絕?

委屈自己是真的願意嗎?助人為樂?不為自己,隻為别人?有廣大胸懷?

用心理界限這個概念來了解,如果你的選擇超越了你的心理界限,就會像自己的東西被别人拿走了的感覺一樣,或者你自己的地方被侵占了,自己座位被别人坐了?心裡會很難受,不舒服!感覺到我被擠壓了,不能自主。這時,其實是弱化了自我意識,模糊了心理界限。

如果長期這樣,可能喪失自我,迷失了自我,而其實這是你自己的原因、你自己的行為。

如果你的選擇沒超越心理界限,那麼,這可能是可以做的,可以接受的或你應該接受的,這可能沒什麼委屈的。

委屈自己,吃虧是福?忍讓會有回報嗎?心理學自我意識和心理界限

從個人角度而言,如果短期的委屈自己,能獲得長期的目标,那麼不算是委屈, 或者談不上委屈!比如,你自己決定早起鍛煉;多幹活、多工作就能多賺錢,比别人多做了,也同樣地得到更多的回報,這樣是合理的,也不會有委屈的感受。但是,這些是要以合理的認知和價值觀為指導和界限,才能有分寸。

四、不委屈自己的解決方案:明确自我意識,堅守心理界限

明确自我意識就是明确我是誰,什麼是我的,我可以接受;什麼不是我的,我不能接受的是哪些,我要得到的是什麼?堅守心理界限,就是要知道,我的界限分寸在哪裡,如何維護自己的界限和尊嚴。

如果有人有些事,超越了你的心理界限,你可以針鋒相對、不卑不亢,你完全可以拒絕,完全可以讓自己不委屈,這是你的權力,也是你可以這樣做,或應該這樣做的,沒必要忍氣吞聲、逆來順受;

那麼,别人不高興怎麼辦,我沒朋友怎麼辦?别人指責我,說我沒有大局觀念怎麼辦?

其實,并沒有這些問題,這些是你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可能是多餘的!是你不自信的表現!如果你堅持自己的見解和行為,如果你有完善的自尊、自愛、和人格底線,這些,才是被人尊重的基礎。

委屈自己,吃虧是福?忍讓會有回報嗎?心理學自我意識和心理界限

我來舉個例子,比如國小生,在上課的時候,小男孩兒坐在小女孩的背後,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小男孩調皮,他去拽小女孩的頭發,那麼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這個小女孩沒有反應或很安靜的反應,隻是扭扭肩膀、或搖搖頭,小男孩在之後,就可能繼續拽,小女孩覺得很煩,或者覺得不應該這樣,那麼就舉手告訴老師,當他舉手告訴老師的時候,所有同學的目光,都聚焦在小女孩兒身上,小女孩兒覺得非常尴尬,覺得自己好像被小男孩欺負了一樣,那麼老師批評了這個調皮的小男孩之後,可能的情況是,小男孩兒還是屢次屢教不改還在跟這個小女孩兒逗着玩兒,再嚴重一點,這個問題繼續反映給老師,或者反映給家長,家長可能以為這是很嚴重的事情,這是很需要重視的事,又可能找到了小男孩兒的家長,或者找到了校長,等等。

這個事情本來是小男孩的一點調皮而已,還不至于上升到素養或道德的高度,也不一定是欺負人的行為這個層面,本來是一個不算太大的一個事情,那麼這個事情上升到家長、家長來處理,這個問題搞得很複雜了。

委屈自己,吃虧是福?忍讓會有回報嗎?心理學自我意識和心理界限

另外一種情況,當小男孩拽了一下小女孩的頭發之後,小女孩突然站起來,回頭面對這個小男孩注視他,一秒鐘之後,這個小女孩拿起小男孩的課本,狠狠的摔在了小男孩的頭上,這個時候,班裡所有同學的目光,都會聚集在小男孩身上,小男孩害羞,害怕,又被老師批評,那麼,在這種做法之後,可以想象的、可以預見的是,小男孩兒再也不敢和這個小女孩開玩笑了,不但這個小男孩不敢,全班所有的小男孩都不敢,都畏懼這個小女孩,這些做法,就在這個小男孩的緊張、窘迫之後,自然解決了。他們以後還可能是朋友,還可能會在一起玩,但是沒有必要上升的家長或者校長這個層面去。

在人際交往當中呢,我們應該有明确的自我意識,要守住自己的心理界限,也就是強化自我意識,要讓自己有自尊,自愛,有原則,有底線,還有個性,慢慢地,身邊的人或朋友就不會超越你的界限。在前面提到的後面的這個小女孩的做法當中,他的自我意識是,我是有尊嚴的,應該受到尊敬;她的的心理界限是,别人不能在我不注意的時候扯我的頭發,他的反應, 把她的心理界限,通過她自己的反應和行為,清晰地展現在全班同學面前。

委屈自己,吃虧是福?忍讓會有回報嗎?心理學自我意識和心理界限

她的這個反應也是值得借鑒的, 可能是有點過頭,但是因為他們是孩子,也沒有必要過多地去要求他們的分寸,不管怎麼樣?他們自己完全解決了自己的問題,這個小女孩兒充分地做到了自我保護,得到了尊重,小男孩也不會再有第二次了,别的同學也不會敢超越這個界限了。

委屈自己,吃虧是福?忍讓會有回報嗎?心理學自我意識和心理界限

那麼,前面提到的那些道理呢?

以吃虧是福為例,這種說法對嗎?其實,主要看一個人的心态,也就是他的自我意識和心理界限,主動地吃虧,可能就是福;如果是被動的吃虧,那就不一定了,可能就是自我安慰了。

如果所謂的吃虧或委屈沒有超過心理界限,可能沒什麼,可能是一個人可以可以接受的,不會被尊重但也不一定會被歧視!

如果吃虧或委屈已經超越心理界限,那麼就一定是你不願意的,被動的,可能是不公平,這可能是你的軟弱,可能心理界限不清,這可能是痛苦的;這時,你可以申明,也可以争取來獲得公平,也可以拒絕,這些都是你的選擇; 如果隻是一味地、多次的忍讓,這未必可取,可能下一次你還是得不到公平。

以前說的電梯禮讓的例子,是主動的選擇,是禮貌,素養,是成全别人,但會赢得尊重;

委屈自己,吃虧是福?忍讓會有回報嗎?心理學自我意識和心理界限

掩護戰友的人,是以生命為代價,這是大愛,是個人品質、尊嚴的升華,是英雄,當然也會赢得尊重。這兩個例子,當事人的心理界限完整清晰,沒有受到補動侵占,甚至主動升華,胸懷更大了,是以利他為目的,并不計較得失,反爾會有回報,這是普遍現象。其它道理也大體相同,合理的去了解,道理并不是讓自己委屈,而是讓自己成長,受益。

總結: 需要明确自我意識和心理界限,你可以對不公平說不,你可以不受委屈,你可以加強你的自我意識,明确你的心理界限,不讓别人超越你的心理界限,這樣, 才會有自尊、自愛,這樣會得到别人的尊重。

再多說一層意思,如果委屈自己,完全是助人為樂,完全不計較個人得失,完全是為了成全别人,那麼這是一種偉大的觀念,這是有福報的,這樣的吃虧就是福,就會是大功德,這就接近了佛學當中的菩提心的概念,即一切為了其他人的快樂!如果是這種情況,可能不但不會覺得委屈,反而會感到更大的快樂,這種叫無我的境界,這種境界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