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宝玉和宝钗有过一段贫寒却美满的婚姻生活,就在黛死之后抄家之前

关于《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故事走向,市面上有多个版本,但不得不说,都与作者写在第五回的提示相去甚远。

曹雪芹似乎预感到《红楼梦》的结局将遗失不见,所以,他不但将结局隐晦地写在了第五回,而且还在八十回文本中留下了若干“草蛇灰线”。

根据这些线索,再结合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规律,关于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姻”,他们应该是有过一段短暂的贫寒却美满的婚姻生活,而且是在黛玉病逝之后、贾府被抄家之前。

贾府的繁华必将消亡,和贾府一起消亡的是黛玉。

黛玉进贾府时,贾府已经进入了末世,“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只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么大的家族,有上百年的积淀,从进入末世到繁华彻底消亡,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这个过程的时长,正好是黛玉在贾府的时长。也就是说,黛玉将和贾府繁华的消亡而同时消亡。

宝玉和宝钗有过一段贫寒却美满的婚姻生活,就在黛死之后抄家之前

黛玉写过两首与桃花有关的诗,《葬花吟》和《桃花行》,而且都写于春末夏初之际。

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春天则是贾府繁华的象征。

贾府的繁华随着元春封妃而进入鼎盛,而这个鼎盛的象征就是宝玉和黛玉有了更自由的玩乐环境,贾母也有了更高级别的享受空间。群芳更是齐聚贾府,带给了贾母、宝玉、黛玉这三个享乐派的代表人物更多欢乐。

但是,也正是元春封妃,加速了贾府的消亡,同时也加速了黛玉的消亡。

贾珍曾说荣国府因为迎接贵妃省亲几乎把家底都掏空了。其实,他只说对了一半,真正掏空荣国府家底的,不是修建大观园和办省亲仪式这种一次性的开支,而是日复一日对大观园的养护,以及依托于大观园的奢靡生活。

大观园的奢靡生活,就像春天盛开的桃花,灿烂而热闹。

宝玉和宝钗有过一段贫寒却美满的婚姻生活,就在黛死之后抄家之前

但是,桃花再灿烂再热闹,也有凋零的时候。

当宫中的太监都敢到贾府巧取豪夺之时,贾府的末世之象,已经从内囊扩散到“外面的架子”了,再也藏不住了。

虽然王夫人为了顾及贾母的感受努力支撑,尽量不降低府内的生活规格,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到了“后手不接”的时候,该省的还是要省,该减的不得不减。

宝玉曾对黛玉说过:“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宝玉说得没错,按照“俭省”顺序,是先贾政王夫人夫妇,然后是贾琏王熙凤夫妇,接着是探春、惜春(迎春已逝)。贾母、宝玉和黛玉一定是排在最后。

但是,即使排在最后,还是会要继续“俭省”下去。接下来必然轮到黛玉了。

黛玉能“俭省”什么呢?人参能减吗?燕窝能减吗?这都是维持她生命的必须品。

根据作者的写作风格,他一定舍不得让黛玉陷入窘境。而且,以黛玉与宝钗结金兰之后的表现来看,她会主动提出“俭省”,但同时她的日子会变得很难过。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她会在此之前就泪尽而逝,因身体衰竭而走进生命的尽头,以一种非常体面的方式告别贾府,告别人世。

宝玉和宝钗有过一段贫寒却美满的婚姻生活,就在黛死之后抄家之前

她会像桃花飘落一样,只因生命周期结束了,轻盈地飞走了,不带一丝遗憾和留恋,完成了她的还泪报恩之旅。

宝玉娶宝钗,是贾母的央求和托付。

我在《宝钗的红麝串,曹公神来之笔一击三鸣,宝钗坦荡宝玉忘情黛玉自误》一文中分析过,宝玉和宝钗都无意“金玉良姻”,但世事无常,当贾府衰败到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之时,“金玉”突然被提到了日程。

不得不说,贾母是非常自私的,这一点我在多篇文章中分析过。她的自私主要表现在只疼自家儿孙,把苦和累都让女儿孙女以及别人家孩子去完成。比如牺牲贾敏和元春来支撑贾府在朝廷和士族中的地位,还比如贾政贾宝玉等整天风花雪月,支撑贾府正常运转的是儿媳妇王夫人和孙媳妇王熙凤。

宝玉和宝钗有过一段贫寒却美满的婚姻生活,就在黛死之后抄家之前

贾母早在“清虚观打醮”时就已经知道贾府在走下坡路,但她没想到衰败来得如此之快。

在黛玉仙逝后不久,贾母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她的一生可谓圆满,福禄寿三齐,没受过什么苦,可以含笑九泉了。但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被宠坏了的贾宝玉。

贾府的衰败,最无法承受的就是贾宝玉,因为他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所以,贾母想要放心地走,必须安置好宝玉。

唯一能保障宝玉安稳生活的只有宝钗。

宝钗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写在第五十六回的“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就是为此时所写的伏笔:宝钗是一个善于变废为宝的人。

也就是说,即使到了一穷二白的地步,宝钗也能凭借自己“愈冷愈苍翠”的坚韧、“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把困难当垫脚石,以及变废为宝的能力,经营出一个新的人生来。

宝玉和宝钗有过一段贫寒却美满的婚姻生活,就在黛死之后抄家之前

对于宝钗的这些特点,精明的贾母早就看明白了。所以,在第三十五回,贾宝玉挨打后,贾母亲自替宝玉向宝钗开口,叫莺儿来给宝玉“打几根络子”。

这个情节,是贾母从务实的角度向宝钗示好的开始。经过几年的观察,贾母非常清楚,要说务实,这些姑娘中没有谁能和宝钗比。

务实包括两方面,一是态度上务实,就是愿意去做;二是能力上务实,就是能把事做好,能让人放心。

此时的宝玉就是个累赘,谁揽下他谁倒霉。但自私的贾母还是向宝钗开了口,希望她能看在贾薛两家这么多年的交情上,看在她老人家对宝钗的厚待上,当然也看在宝钗和宝玉的姐弟情分上,能帮帮宝玉。

宝钗并不需要做太多考虑就会答案,原因作者在前面已有伏笑,就是第四十二回“兰言解疑癖”中,宝钗对黛玉说过她心中理想的男人:“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

“读书明理,辅国治民”的男人,就是宝钗心中的理想男人,“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

当时的社会,贾雨村之流把控着主流,社会到了“小人出,君子隐”的阶段。宝钗深知治世的理想无法实现,最好是隐身于世,做“山中高士”。如果一定要有个婚姻的话,宝玉倒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宝玉不坏,还有,贾府到了这个地步,宝玉也没办法再像以前一样做“富贵闲人”了,养着宝玉,无非就是多个吃饭的人,其他并没什么影响。

宝玉和宝钗有过一段贫寒却美满的婚姻生活,就在黛死之后抄家之前

而且,嫁给宝玉,还有一个好处:一切维持现状,生活不需要做多少变动。大家还是住在一起,宝钗可以娘家和婆家兼顾。

所以,在贾母那里看起来是很自私的事,对于宝钗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也不会把宝玉当累赘。在强大的人眼里,不存在什么累赘。

托付好了宝玉,贾母便可以放心离去了。

宝玉和宝钗的婚姻生活,贫寒但美满。

黛玉走了,贾母也走了,贾府还在,但贾府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贾府了,贾府的主仆们,要为生计而打算了。

第一步就是裁员,裁到最少,袭人就是这个时候被打发出去的。

裁员其实是放下人一条生路,毕竟今时不同往日。贾府不但再也发不出那么高的月银,而且工作量还会比以前多好几倍。所以,如果有出路,就各奔前程吧,有家的回家,没家的投亲靠友,实在没地方可去又愿意留下来的,那就留下来过苦日子。

可能有人会说,贾府虽然出现过财务危机,但那只是暂时的,毕竟爵位还在,爵产还在。

看起来是这样,但是,作者在乌进孝送租的那一回已经埋下了伏笔:在收入方面,贾府将迎来天灾人祸两重打击。

天灾导致歉收,这是摆在明面上的,人祸则来自多方面,而且都是暗地里进行的。从庄头乌进孝耍滑头,到因贾府主子享受者多、务实者少,于是这些大小管家们便会出些中饱私囊之事。

所以,最终能进贾府公库的钱粮将少之又少,还有太监之类的投机者来打秋风,这也就注定了贾府将过一段时间的苦日子。

虽然苦,日子过得贫寒,但宝玉和宝钗的婚姻生活却是美满的。

宝玉得偿所愿,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摸一摸宝钗的白手臂了。

而且,没有了外在因素的干扰,宝玉和宝钗可以经常进行一些深度交流,这些交流还会慢慢影响宝玉向务实和积极进取转变。

宝玉和宝钗有过一段贫寒却美满的婚姻生活,就在黛死之后抄家之前

这一点,书中也有多次伏笔:

第八回,当宝玉要喝冷酒时,薛姨妈劝不住,宝钗说:”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得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呢“,宝玉马上就接爱了,觉得“这话有情理”。

第二十二回,宝玉嫌热闹戏不好看,宝钗告诉宝玉,热闹戏中也有“铿锵顿挫”的好词藻,并把戏中的一支《寄生草》念给宝玉听,喜得宝玉

“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如果不是黛玉在旁边插话,也许他们能顺着这个话题深入下去。

还有元春省亲的那一回,宝玉被元春当面考试,宝钗提醒宝玉改“玉”为“蜡”,使得宝玉“洞开心臆”,直称宝钗为“一字师”。特别要注意这个“洞开心臆”,就是开了窍。宝玉在宝钗的点拨下开了窍,意味着什么?

另外第四十二回,惜春因不知该如何画大观园为难,宝钗帮她梳理条理,同时把宝玉拉进来,负责联系外面那些“会画的相公”。

突然被宝钗安排了工作,宝玉不但不恼,还很高兴,马上就想行动。

这一切都说明,宝玉和宝钗不但适合进行学问上的深度探讨,而且,因为宝钗知识渊博,让宝玉崇拜,并愿意听从她的安排,这就无形中让宝玉往务实迈进。

宝玉和宝钗有过一段贫寒却美满的婚姻生活,就在黛死之后抄家之前

可以想象,婚后的宝玉和宝钗,经常进行这样的探讨,二人都乐在其中,同时增进了感情。

用作者在判词中的话来形容,他们的婚姻生活就是“美中不足”。

“美中不足”,就是先美后不足,生活美满,但还有那么一点小小的遗憾:如果此时黛玉还在,三个人一起生活,一起探讨学问,那就是完美了。

宝玉期望这种完美,书中也有伏笔。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宝钗解开了黛玉心中的疑虑,二人的关系变得亲密。接下来,宝玉看到了他最想看到的一幕:黛玉头发乱了,宝钗替她拢上去。“宝玉在旁看着,只觉更好看,不觉后悔,不该令她抿上鬓去,也该留着,此时叫他替她抿去。”

这才是宝玉想要的“兼美”,他并非想同时拥有宝玉和宝钗,她只是想看到这两个代表不同类型的美女一直在他身边,他想看到她们的“闺友闺情”,看到她们彼此相亲相爱。

宝玉和宝钗有过一段贫寒却美满的婚姻生活,就在黛死之后抄家之前

但,这种理想永远都无法实现了,因为黛玉早已仙去,这便成了宝玉心中的“美中不足”,却已经胜过了太多的夫妻关系。

不过,这种美满的婚姻生活也没有维持太久,贾府没能熬过贫寒期,就被抄家了。

抄家不但让贾府彻底失去了生活来源,还失去了庇护之所。不过,对于宝玉来说,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段时间以来,他在宝钗的影响下有所反省,抄家更加速了他的反省,于是他彻悟了,跟随僧道二仙出家去了。

宝玉出家,对他和宝钗来说,都是一种圆满。宝玉就不用说了,他本来就是来修行的,需要在人世经历一场超乎寻常的劫难,才能让他的心智得以灵通,从此不再在青埂峰下“自怨自叹,悲号惭愧”。当然,这是从神仙的角度。如果从凡人的角度,像他这样“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纨绔公子,需要一次脱胎换骨的机会。

宝钗的圆满要从“山中高士”的角度来看才能理解。她是个永远把大局放在第一位的人,个人利益从来不在她心里。贾府被抄家,四大家族“一损俱损”,太多人承受不住打击,也只有宝钗能迅速担起安抚、安排、养护大家的重任来。

这个时候,宝玉的改变和成长还在起步阶段,还像个需要哄需要带的孩子。少了他,宝钗能更轻松地去顾全大局。

宝玉和宝钗有过一段贫寒却美满的婚姻生活,就在黛死之后抄家之前

很多读者指责宝钗在金钏之死和柳湘莲出家之事上表现得过于无情,其实,作者正是通过这两个情节,来表现宝钗的冷静和务实: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善后和考虑以后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宝玉出家,宝钗会是同样的表现:不必寻找,更不必悲伤,大家接下来该做什么才是她最该考虑的事。

这就是圆满,各得其所,各人奔向各自该去的方向,各人承担各自想承担的责任。

我总觉得作者在结局的安排上借鉴了《金瓶梅》:当繁华消散,该有人以出家的方式去赎罪,同时也该有人留下来支撑一切。《金瓶梅》中的吴月娘把儿子交给和尚带走,自己留下来从头开始。同样,宝玉跟和尚走了,宝钗留下来照顾一屋子的老弱病残。

没有谁对谁错,也没有谁比谁更高尚,分工不同而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