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物·故事 | 顾佳玲:10年辅警,羊角花开映山红

作者:时代新知事

顾佳玲,32岁,警龄10年。22岁那年,因为心中有个警察梦,放弃了在四川航空公司的工作,回到家乡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镇从事辅警工作,一干就是10年,把青春奉献在了羌山里,如杜鹃花一样悄悄的绽放在山谷中。

人物·故事 | 顾佳玲:10年辅警,羊角花开映山红

抗洪抗疫逆行坚守,柔弱双肩担起安全之责

视频加载中...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而来,禹里派出所辅警顾佳玲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一直与战友们坚守奋战在抗疫一线。丈夫在社区工作,也一直处在抗疫前线,夫妻二人将一对3岁的双胞胎女儿交到母亲手中,一个月时间几乎没有见过面。在对辖区重点人员逐家逐户排查核查时,她说自己是本地人,熟悉每家每户情况,总是主动上前,走街串户摸情况,最近距离的接触着群众。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了解到一些村民有办理户籍工作的需要,她主动提议及时推出了户籍服务举措。联动辖区30个微信群,进行网上户籍业务受理,她每天在微信群收集急需办理业务的相关资料,特别对即将外出务工人员的身份证和相关证明等,然后进行特事特办,将办理好的证件、证明又一个一个的送到家门口,送到群众手中。

人物·故事 | 顾佳玲:10年辅警,羊角花开映山红

2020年特大暴雨袭击,顾嘉玲和同事们迎着暴雨,冒着垮塌、泥石流等危险,进入街道和道路沿线检查灾情排查隐患,发现山洪正在涌向涂某家,民警们发动群众帮助转移,抢救财产,在危难面前,小顾毫不退缩,两个多小时浸泡在齐腰深的洪水中,一趟又一趟的转移村民、搬出家里的家具、家电、物品,保护了群众的生命安全,抢救出了近10万元的物品。

事后,村民为派出所送去了一面写着“敬业正直、无愧标兵、优质服务、为民解忧”的锦旗。

人物·故事 | 顾佳玲:10年辅警,羊角花开映山红

吃苦耐劳真情服务,被称着“云朵上的娜泽”

小顾身上充分体现着羌妹子的吃苦耐劳、热情大方,由于禹里辖区大部份村社山高路远,群众赶集出行交通极不方便,她在办理户籍工作中,总是主动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群众,办理任何一件业务工作,都是细致又细致的询问,想方设法帮助一次性办好,办到位,不留下遗留问题,避免群众再跑路。根据辖区群众的实际特点,她与民警一起不断地思考,顺应群众需要,创新推出了户籍身份证错时办理、预约办理,方便外出务工人员政策咨询,利用网络建了20余个微信工作群,两千多名村民加入群,搭建起了警民畅通的桥梁,她和民警常常通过各个工作群进行安全、防疫、防诈宣传,提供户籍及各项工作咨询。

小顾和其他同事一起跑遍了禹里镇15个村社,走遍了辖区的山山水水,每家每户的情况她都知道,走到村上村民都亲切地和她聊天,拉她进屋喝水歇脚,都把她当亲人一样看待。村民还亲切地称她是“云朵上的娜泽”(羌族最美的姑娘)。她说,她在山里长大是农村孩子,就是喜欢下乡,喜欢与老百姓打交道。在下乡走访宣传中,也不断地收集、了解群众的困难和需求。常常掌握到这家是留守老人,那家有残疾人、重病人,了解到他们出行困难,无法亲自前往派出所办理户籍、证件等,很快就和同事一起背着相机,带着设备亲自上门服务,照相、办证,还送证到门。十年来,她上门为村民办证、服务400余次。

人物·故事 | 顾佳玲:10年辅警,羊角花开映山红

贴心真心诚挚情意,83岁老人认她是“亲孙女”

2020年4 月,禹里村83岁的李大爷,蹒跚着来到派出所,他说专门给“亲孙女”小顾送来刚摘下的樱桃,还送来一封感谢信。他说自己口述,找隔壁的读书小孩帮忙写的。信中写到:“小顾像亲孙女一样亲,是我最信任的人!”。小顾结下这个“亲人”已经6年了,在一次下乡走访中了解到大爷的儿女常年在外务工,一个老人缺少照顾和陪伴,她就认下了这个亲人。6年来,从来没有间断,她总是下村顺道要去看望老人,周末抽时间去,过年过节前,都必须要去老人家里看看,与老人聊天说话,帮忙打扫清洁,洗衣服洗床单,查看家里的用电、用火安全,叮嘱又叮嘱,常常带去老人喜欢吃的牛奶、水果等物品。

小顾是老人最信任的人,有什么重要的重大的事情,都是第一个告诉小顾。2018年4月,大爷去信用社查询和转账已去世老伴的银行卡,两次都因为手续不齐未办理成功,他找到小顾把密码也放心地交给她,要她全权帮忙办理。小顾带着大爷去详细了解询问,准备齐所有资料,帮忙填表办理完成。2019年7月,听说大爷高血压住院了,小顾就经常前往医院看望照顾陪伴,听说要出院了,又专门开车把老人送回家里。

人物·故事 | 顾佳玲:10年辅警,羊角花开映山红

小顾说,她热爱这身警服,从来没有后悔过十年前的选择。她说做一名辅警也一样倍感骄傲,能够为群众服务和做点事实,感到内心很踏实和充实,因为崇高的使命和身上的责任,而体现出了人生的价值,因为这身藏蓝的底色让自己的青春更加亮丽和不同。

作者:李远梅

来源:北川羌族自治县公安局

编发:李雯 | 监制:李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