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惊蛰,万物开始复苏。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
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陶渊明有写惊蛰的诗:“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春风翩然至,春雨潜入物。昆虫苏醒了,草木显生机,旧日燕子归来,故巢仍在,不知旧日主人是否还在。
诗中写人与燕子的感情交流,潜心于田园生活的陶渊明,对自然界的节气有着敏锐的觉察。
去年家中窗外的一角也有个燕窝,不知今春它还会翩然而至吗?
唐代韦应物的《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诗中描述的是春天里的一幅乡村景象。
惊蛰节气,就是万物由冬眠转入苏醒的一个起始点,标志着它们又将踏上一年忙碌生活的新旅程。在惊蛰节令之后,不论是在天地间、还是在江河、海湖里藏身冬眠的生物,都变得异常地活跃起来,每个生命又开始各自的追求。
惊蛰翻土,大地厚实。
在惊蛰节气里,人们会早起从事着备耕、播种等农事活动。
我似乎看到片片犁铧,如野马分鬃劈起滚滚泥土,泥土和着春风漾起香味,醇厚朴实的味道。也看到埋藏在土下嫩绿的芽儿迫不及待地钻出地面,回应大地的问候。
常常回忆小时候,春天一到,树、草都绿了,居家窝了一冬的人们开始忙地里的活,田地里的麦苗都长到寸把高,杂草也长出许多,男人们扛着锄头到麦地除草,妇女和孩子们到野地里挖野菜。老家有种香椿树,春天香椿叶又嫩又香,大人、孩子抢着摘。
惊蛰,彻底驱走冬天,打开春天的大门,所有的生命意气奋发……素有“一雷惊蛰始”之说,大自然仿佛已经禅定许久,只待这一声引磬音从定中出来,开始肆意生长。
《说文》中,惊蛰的『惊』意为静、藏。既是天地的拘系,人生的守持,也是花开前的等待。天地不语,万物屏息,注定要等到轻雷一响,那“惊”字才足够刻骨铭心。
梅花始落,柳条拂水。桃花等一系列花儿渐序登场。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什么都未付出,春天照例如约而至,燕子来,杨花飞,有谁能阻止世间的万物复苏。
《传习录》记载,一次王阳明与友人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春来花开,谁能不在意?满室和煦,万般自在,心安即归处,心有多安,福便有多深。
趁着南风,和春一起动身,去往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