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泡”在画里的跨界漆匠

“泡”在画里的跨界漆匠

“潘老师,我们来找您学画了。”“好好好,我们今天先来画枇杷……”这几天,康乾街道金鹅山村村民潘建华在家里摆起了画架和画板。

现年58岁的潘建华,毕业于德清县原城关镇新盟小学。16岁时就拜师学艺,学做油漆工,到如今从事漆匠已40余年。从一名漆匠变身画师,潘建华是如何跨出了这一步转型之路?

从农民漆匠到美院学生

穿过一段狭长的楼梯,映入眼帘的是一处10平米左右的小房间,这里就是潘建华的工作室。螺蛳壳里做道场,别看地方小,却满是惊喜。

“泡”在画里的跨界漆匠

工作室里摆满了他的画具和卷轴,这些都是他绘画时的好拍档。“这种笔叫勾线笔,能画出比头发丝还细的线条,这幅《秋趣》就用到了它。”挂在墙上的这幅《秋趣》,是潘建华的得意之作,还参加了《花语和合——全国花鸟画邀请展》。“这幅是我在中国美院学画时的作品,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工笔画。”

2019年9月,55岁的潘建华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美院花鸟变临与创作高级研修班的录取通知书。身边的漆匠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美院的学生,在当时是个大新闻。“我在班里排行老三,身边的同学有不少都是专业画画的,我总怕自己露怯。”初到美院读书时,潘建华既兴奋又紧张,怕自己基础弱跟不上。

“泡”在画里的跨界漆匠

一有时间,潘建华就会去外面写生。遇见造型奇特的石头、树木,或是一处风景秀丽的角落,一待就是一个下午。在中国美院学习期间,潘建华收获不少:班主任张东华教授“开小灶”传授他绘画的真功夫;结识了不少至交好友,互相探讨绘画知识,学习绘画技巧。潘建华说,这样的经历就像是生活馈赠给他的一份礼物,也从没想到自己会因为兴趣,和这么多画家成为好朋友。

放下漆桶拿起画笔

让人意外的是,现在凭着画作在各地参展的潘建华,在去美院研修前竟毫无系统学习绘画的经历。

潘建华与绘画结缘,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

“那时流行老式木床,油漆匠们都会在这种栏板上描绘《三潭印月》《六和塔》等漆绘,还有梅、兰、竹、菊的橡皮画。”潘建华说,橡皮画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需要先在木板上漆上白色,等白漆干后再用经过特殊处理的颜料粉涂在白漆底的木板上,再用橡皮或车的轮胎皮擦,把不需要颜色的地方擦去,从而形成一定的图案。

这样的橡皮画,一般历时2天才能完成,这也培养了潘建华日后在作画时的耐心和细心。

“泡”在画里的跨界漆匠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这样的木板床退出了历史舞台,潘建华无法在木板上作画了。但他并未放弃这个爱好,转身就拿起了纸笔。但由于没有老师教,他的水平也一直在原地踏步。就在这时,他遇见了自己的“伯乐”。2016年,潘建华在一次婚宴上遇见了当时在德清县老年大学任教的黄建时老师。黄建时说,“我看他很有天赋,就让他去老年大学,哪怕是作为兴趣爱好也是好的。”在黄建时老师的引荐下,潘建华如愿以偿地到国画班学习花鸟画,不仅学到了与漆匠时不同的绘画方法,还逐渐掌握了绘画的基本要领。

此后,潘建华的绘画之路就像是插上了一双“翅膀”,飞得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远。

2019年7月初,潘建华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中国美院的相关招生简章,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两天时间创作了四幅画,并发到了指定邮箱,不久便收到了中国美院的《录取通知书》。经过美院的专业训练,不仅让潘建华的绘画水平更上一层楼,在附近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泡”在画里的跨界漆匠

“现在年纪越来越大,快提不动油漆桶了,也有人专门找我来学画画,就想着开个班。”在潘建华看来,他学来的这身绘画技艺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能用来惠及他人。

“等得空了,我也愿意去学校、社区授课,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国传统绘画,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潘建华坚定地说。

-END-

记  者:徐晟昱

视  频:姚杰杨

编  辑:陈羽然

执行主编:归李喆

戳和

爱上中国传统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