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哲琴:这些女孩的手本该绣花,现在却去搬石头!

作者:一条

视频加载...

朱哲琴:音乐家,联合国亲善大使,See创作创始人

朱哲琴:这些女孩的手本该绣花,现在却去搬石头!

朱浙琴,可能是第一个在国外演唱民族风格的大陆音乐家,很多人至今都对她的"一个姐姐鼓"心存疑虑。

这首《一个姐姐》和她的歌声一样不同寻常。20多年前,她在央视清歌大赛(相当于现在的好嗓子)成名后,拒绝了央视的安排,没有留在北京,而是跑到四川去做她认为最纯的音乐。

七年前,朱浙勤成为联合国亲善大使,其使命是让世界"听到和看到"中国少数民族的宝贵文化。责任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年薪只是名义上的1美元。

走进山、草原,朱胤琴不仅听到了,她还看到了不少民间工艺品的窘境:苗家女孩离开织布机,绣针,藏族男孩拒绝继承祖祖都在做黑陶,用精湛工艺精泰蓝师只能做廉价的旅游纪念品谋生......

朱哲琴:这些女孩的手本该绣花,现在却去搬石头!
朱哲琴:这些女孩的手本该绣花,现在却去搬石头!
朱哲琴:这些女孩的手本该绣花,现在却去搬石头!
朱哲琴:这些女孩的手本该绣花,现在却去搬石头!

朱哲琴听写

有一次我在贵州旅游,在一条大公路和高架桥的拐角处,孤独地挂着一个村子。

我朋友的母亲是当地的一名巫师,不会说中文,会说苗族。当她唱一首歌时,我的朋友告诉我,他们的话在很多年前就已经丢失了,许多史诗和苗族记忆都在歌曲和刺绣中。

那天,我突然非常震撼。现在在苗寨很多女人,不再做刺绣,不再织布。他们宁愿每天去施工现场搬运石头,每天赚400元。

这样的手,绣花的手一旦背石,他们可能永远也做不了这么细致的针线活。

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未来,然后我们启动了这个项目:贵州苗绣包。

朱哲琴:这些女孩的手本该绣花,现在却去搬石头!
朱哲琴:这些女孩的手本该绣花,现在却去搬石头!

在香格里拉附近一个叫Nissy的小村庄里,曾经有108个家庭在做黑陶,但现在只有两个人还在做,其中一个是三十多岁的年轻人。

我问DanZen你为什么这样做。他说,父亲在他死前把他叫到床边,对他说:"我们的祖先做了六代黑陶,你哥哥和哥哥没有做,你一定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这个故事打动了我,我带领设计师来到古老的Nessie村,了解了这门手艺。

朱哲琴:这些女孩的手本该绣花,现在却去搬石头!
朱哲琴:这些女孩的手本该绣花,现在却去搬石头!
朱哲琴:这些女孩的手本该绣花,现在却去搬石头!

景泰蓝,原本是进口的,但在中国人手中把它扛到了极致,清代的工艺已经达到了巅峰。

然而,近年来,由于现代生活需要太远,导致它已成为街头廉价而俗气的旅游纪念品,以至于许多工艺精湛的大师都非常困惑。

所以,"看见"为景泰蓝做了一些特别的设计:"笑猴胸针"、"如山"、"如湖"杯垫。

因为今年是猴年,我们用京泰蓝的工艺品为"看民生"设计吉祥物"笑猴"。希望通过它,京泰蓝等中国传统精湛工艺交到年轻消费者手中。

以上部分图片由《看创作》提供,我要感谢摄影师陈为民和剪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