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非遗致敬人物②|朱哲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艺术

作者:南方plus客户端

编者按:

2019光复国际民间艺术周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活力的无遗致敬人物》。致敬人物由南方文化产业智库和活力非遗物智库专家挑选,以媒体的名义,为传统工艺的创意转型和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以"国潮"的时尚将传统工艺转化为非遗传传承者,设计师,研究人员,企业或机构。

他或她将新旧事物联系起来,破译现代和传统密码,用心灵照亮物体,用市场激活民间艺术。春节期间,南方创意频道将推出关于非遗物致敬的特别报道,请注意。

非遗致敬人物②|朱哲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艺术

图片 /赵一光

2019光复国际民间艺术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活力无遗致敬人物"系列-2

悼念

朱胡勤用自己的努力搭建设计师和工匠们开放的合作平台。凭借创新的愿景,我们将创造一种将传统工艺与大众生活联系起来的商业模式。2010年,她发起了"让世界看见——中国民族手工艺品搜索之旅"项目,让世界不仅能听到,还能看到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她留下的不仅是工艺品,还有回忆。她透露的不仅是商业,还有美丽将传承到世界的信念。她不仅引领时尚,还引领着商业可以更温暖的可能性。

点击观看致敬视频

轮廓

朱浙琴,1968年出生于广州,是中国第一位将民间音乐融入世界文化的音乐家。除了民族音乐的传播,近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民间手工艺的推广,并于2010年参加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保护和发展华人少数民族音乐"和"保护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手工艺品"项目,并在云南推广当地文化资源和产业合作。 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贵州等地为失落的民间工艺品寻找复活的可能。

朱浙莘并不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冬至前夕,她匆匆赶回广州参加2019光复国际民间艺术周。在舞台上,她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直着肩膀的头发,没有复杂的配饰,在她挑剔,清晰的语气中,向参观者介绍了同样的极简主义工艺。

她打趣说,她是一只从广州飞出的"小海鹦",出生在广州,在广州长大,小海鹦合唱团给了他们原本的音乐启迪。因为忙得不可开交,朱胣萍很少有机会回到这片土地。

二十年前,她的一首歌《一个姐妹鼓》在56个国家和地区演唱,成为全球发行的第一张中文唱片。然后,她淡出,离开,将自己流放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并感知到饱受战争蹂躏的安哥拉和艾滋病肆虐的博茨瓦纳生活的另一个现实。

十年前,她带领年轻人在中国五个民族地区站稳了脚跟,收集了近1000首垂死的民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命她为"中国亲善大使",并共同发起了"世界看见"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倡议。一批中国先锋设计师和艺术家跟随她,深入内蒙古、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村庄,收集了数十件民族工艺品。

非遗致敬人物②|朱哲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艺术

从蒙古包到牧民毡房,从深山森林到雪草原,从曾经感叹"我们这一代人在自己的文化面前是文盲",到一次又一次地对当地文化非常深刻、理解,从灵魂到身份,朱葱琴完成了一次转变。

她创立了自己的品牌See Creation。她将中国工艺品带到米兰,将传统工艺与当代大众生活重新联系起来。在现场,一块自制的中国屏幕以高达8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她决定用品牌的收益发起"1加5遗产计划",资助一位老艺术家和五名学徒。

从"听到"到"看到",朱胣琴并没有走出艺术的界限,她正在反复试探时代对民族文化的需求。

未来十年该怎么办?曾经自嘲"我的耳朵比我的眼睛还大"的朱浙勤,也有更大的"野心":"可以把更有活力的中国文化和工匠设计带给世界。"

"30年前,我用技术制作音乐。

不久前,朱浙琴在上海老码头做了一个声音艺术装置。她四处寻找历史上黄浦江沿岸船只经过的口哨声和场景。在这些声质的驱动下,光影和水流发生变化。人们很高兴在她的作品中互动和即兴创作。

在日本色户的内海港口,她将岛上的二手谷仓改造成艺术品,收集当地的声音作为材料,为游客提供跨越建筑,声音,视觉和其他艺术维度的多维,三维艺术体验。

多年来,朱的"声音实验"一直在变化,从舞台切换到公共空间,从CD切换到更抽象的感知方式。仔细观察她的艺术创作,最大的魅力和不变之处在于,它们既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新的。

289 艺术风格:你似乎一直在尝试新的东西?

朱浙勤:其实,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艺术,而是改变了创作的不同载体和界面,无论是声音,还是物质载体,到新媒体,甚至更抽象的媒体,其实我正在探索,它将融入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比如上海老码头的创建,这在21世纪是非常前沿的,因为我认为声音(声音)是目前世界上最热门和最新的,有技术,有数字相关的东西。

289艺术风格:所以技术是你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朱哲琴:我的作品一直带有技术影子。我30年前做的"A姐妹鼓"是一张发烧的唱片,使用了最新的声音技术。这也是我的一个习惯,包括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丝网,表面上是苏州双面绣花,丝印工艺,其实也采用了非常高的技术。我们添加了一个精密的机械结构,根据重力原理将铜和木材结合在一起,所以你会发现它不能被推倒。

后来,我们和Fender合作,打造了世界上第一把融入中国漆艺的电吉他,跨越了音乐、设计、电子、东西方工艺的各种壁垒,发行时非常轰动,我觉得我们的中国工艺大师值得用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来搭配。

289艺术风格:您如何看待过去的10年?

朱哲琴:好忙,这10年真的很忙。可以说,我90%的时间都花在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上。我曾经是一名音乐家,做声音艺术,总是处理无形的事情。但在某些时候,我想通过另一个界面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有很形而上学的部分,也有形而上学的,很草根的,是"创造"。通过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我真正了解了汉语的价值观,充分了解了它的走向、基础和所在。

289 艺术风格:这个想法让你思考什么?

朱哲琴:就是如何将精神内容转化为现实。中文所说的"天人合一",即在天、地、民、物的条件下。日本人早就发现竹子是最方便、最经济的原材料,所以他们大量使用竹子和木材,而不是去意大利运大理石加工,不环保,不符合天人合一。中国也是一样,事物的真正价值是无价的,比如说,你不能通过斤来谈论玉的价值,而是通过它的情绪,情绪恰恰是人类精神兴趣的投射。"在人的世界里,没有马的喧嚣",世界如何诞生了多么安静的心情,面对当代社会物化的倾向,如果我们能够重新安排、传递这些精神核心,转化为当代技术生产力和生活方式,我们和世界都在做出贡献。

"不要只是'古董'"

"看创作"仅仅一年多,朱洀琴带着70多件作品飞到了"米兰三年展",有金银茶具、宋代工艺彩碗,还有8000块普通绿砖。

非遗致敬人物②|朱哲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艺术

在这个世界顶级的展厅里,朱肇琴见过太多奇怪的策展方式,在空中飞翔,挂在天空中,并不罕见。

展览必须被更多的人看到。朱胣勤不想用所谓的高端贵大理石。她用建筑中最小的单元,一块普通的青砖来打造一个展位,通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许多人被古色古香的中国风格所吸引,在展览结束时,他们购买了基地的绿砖。

同样在本次展览中,"看创作"为中国工艺品特别定制限量版作品《看-打石屏》备受关注,朱祁琴也看到了中国工艺品走向国际的空间和可能性。

非遗致敬人物②|朱哲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艺术
非遗致敬人物②|朱哲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艺术
非遗致敬人物②|朱哲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艺术

289 艺术风格:这部作品在银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朱哲琴:当时,我带设计师陆志荣去苏州探索双面刺绣、丝印技巧。他受到一次休闲螃蟹盛宴的启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用双面刺绣的手法,把齐白石的螃蟹水墨画搬上银幕。该作品后来获得了世界工艺品协会的最高奖项,该奖项于2014年在北京的APEC主会场使用。

记得有个绣花师傅叫陆红梅,她妈妈是省非遗传传承人,从小就告诉她,"要做好刺绣,有一天绣就要刺绣到北京去。"没想到,最终这块银幕不仅走向了北京,走向了意大利,也走向了世界。这些很简单坚持工艺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技能和命运,有自己的梦想,能用这个屏幕带到更远的地方,让我很感动。

289艺术风格:非遗物激活一直是热门话题。是不是所有传统工艺都值得被激活和普及,还有什么应该保持原样吗?

朱浙勤: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当我们介入传统时,很容易陷入"要么拿不取"的误区,顺应潮流去模仿古物。但"古董"作品最终并不是真正的古董,它缺乏精神趣味,有其与生俱来的本质,容易过时。

我在意大利科莫湖畔看到,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端的工匠,代代相传,他们不仅接过传统技术,还向最新的汽车工业设计,不容易被时代淘汰,老化。因此,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的学者、专业从业者和民间艺术家,如果能够进行深入的合作和讨论,或许能够避免走弯路。

289艺术风格:未来是否有可能将南非的遗产与传统工艺相结合?

朱哲琴:我在广州出生和长大。这是一个非常传统文化的地方,广州人的性格也很真实,很好。除了祥云纱线,未来在岭南还有一些传统工艺品,我真的希望能有所作为。在最近的广府国际民间艺术周上,我见到了一位老臀缝艺人,她提醒我,很多老传承人十年如一天,专注于刺绣,但她不知道如何将这些精彩的工艺品放在皮革上,适应90年代、00年代以后的习惯。所以"看"之所以独一无二,恰恰是因为它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去思考,去做。

"超棒的体验"

朱胥勤在生活中崇尚"极简主义"。她的助手偶然发现,除了外出时带上自己的拖鞋外,还需要将酒店使用的肥皂放在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化妆袋中。

办公室、白墙、绿色植物、水泥场也是如此。"希望那些真正在太空中留下空间的人,"她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她研究了世界各地的许多奢侈品牌,并看到了一个明显的不同:中国传统仍然喜欢简单和克制。"上级不奢侈",这是她对"看见创造"的定位,刺激大众重新审视"美的标准"。

289 艺术风格:如何理解"高级非奢华"?

朱浙勤:这是我创立"See"品牌时首先考虑的。我们中国想要出口品牌,除了做东西,更重要的是给它精神上的内容。日本文化之所以在西方受到崇拜,是因为西方一直在追逐金银钻石这样的物质,他们没想到一张纸,一片叶子能有"美"在其中,给世界一种建设性的、美妙的价值观。中国文化也应该正视和回归其精神传统,谈论对物质的理解和解决方案,以及中国人背后的世界,而不是为了这些"事物"本身。

289艺术风格:在公众眼中,你是一个神秘的人。但是,在过去的10年里,你的状态似乎发生了什么变化?

朱胥琴:是的,我非常内向。这就是"看到"对我来说所改变的。就像中国文化讲的"自尊人,人性",到了某个时候,我认为人们不只是在想自己。世界很广阔,人很小。"看见"帮助我完成了我的整合,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并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289 Art Style:未来十年或二十年你打算做什么?

朱浙勤:10年来,我认为中国对非遗体文化、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意识和需求,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同需求。当我在2009年第一次开始时,这个领域的人很少,我周围的朋友认为我这样做很奇怪。但现阶段,我的使命可以说是结束了,下一步就是把这些设计师、工坊工匠、营销平台、媒体和政府资源结合起来。我仍然愿意做一个后场的推手,也许在这个阶段我不是主角,它更像是一个连接的角色。

非遗致敬人物②|朱哲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艺术

贡献:南方创意艺术

作者:黄琦丽贝

图片:除签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版权属于"289艺术风格"所有,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南方

作者

资料来源:南方报业媒体集团南方+客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