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商隐羁旅抒怀,低吟了一首七律,意到笔随,值得一读

李商隐是晚唐的一流诗人,作者年少时志向远大,年轻时也颇有诗名,他的有些作品即使与杜甫的名作相比也毫不逊色。虽然在诗歌创作上成就斐然,但是他的仕途生活却极其失意。

李商隐经常在其作品中感慨身世之悲,抒写寄人篱下的愁情。同时他也怨恨生不逢时,痛斥朝廷平藩不力,担心大唐王朝正不断地陷入不可扭转的颓势。

诗人的性格优柔内敛,诗风虽然绵邈隐约,却充满了真挚情感。下面介绍李商隐羁旅抒怀,低吟了一首七律,意到笔随,值得一读。

李商隐羁旅抒怀,低吟了一首七律,意到笔随,值得一读

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

唐代:李商隐

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李商隐羁旅抒怀,低吟了一首七律,意到笔随,值得一读

唐文宗开成四年,30岁左右的李商隐由秘书省清职降职俗吏,调补宏农尉。弘农郡在河南东北的黄河沿岸,离长安城距离遥远。诗人途中住宿在盘豆驿馆,他痛感仕进无望,又不能不去赴任,心中极其矛盾,于是赋诗抒怀。

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并传达出惆怅之情。时值夏日,芦叶萧萧作响,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意。诗人风尘仆仆,千里赴任,不是加官晋爵,而是充当一个碌碌无为的小吏,不仅难以施展平生抱负,而且还要低三下四地看人脸色。

李商隐羁旅抒怀,低吟了一首七律,意到笔随,值得一读

诗人一想到即将面临这样的处境,心中就感到烦躁不安,脑海里也不断地浮现出这些年来的坎坷经历。义山三岁时随父赴浙,十岁时父亲去世,他又随母回到家乡河南沁阳,再后来又在江南游历了一段时间。

“昔年曾是江南客”,表达了义山曾经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以为科举取士不过小菜一碟,封侯拜相也不是虚幻的梦境。可是“此日初为关外心”,诗人兜兜转转,又将回到关外,实在是心有不甘。作者引用了汉代杨仆不耻为关外之民的典故,表达出此时极端痛苦的心境。

李商隐羁旅抒怀,低吟了一首七律,意到笔随,值得一读

作者想到这里,已经觉得身心疲惫,于是便走出驿馆。湖边凉风习习,也把作者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此处虽是荒野孤驿,却有几处古迹,“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湖边月色朦胧、夜风急吹,一派清寂的景象。

这两句由近及远,描绘出驿馆周围的独特风景,一个“急”字,呼应首句的“芦叶梢梢”;而一个“沉”字,则暗示出诗人辗转不眠,心事重重的境况。

李商隐羁旅抒怀,低吟了一首七律,意到笔随,值得一读

结尾更将作者的孤寂心情抒写到极致,“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行人远去,砧声凄切,还有芦叶的清音不绝,都让义山倍感凄凉和忧伤。

诗人半世流离,失意潦倒,抛妻弃子,来到如此荒芜之地,不仅音信不通,而且进退两难。一个“荒”字,尽显驿馆的荒芜和诗人的举目无亲,似乎也融入了一丝绝望。

李商隐羁旅抒怀,低吟了一首七律,意到笔随,值得一读

纵览李商隐的这首七律,侵韵平声,对仗工整,活用典故,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意和失意之情。全文意象丰富,芦叶、邮亭,急风、沉月,以及行人、夜砧,都起到了衬托和渲染的作用。

正如晏殊所言,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诗人不怕背井离乡、水土不服,也不惧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只是可惜了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也觉得愧对令狐楚的知遇之恩。如今沉沦下僚、俯首帖耳,让义山热泪纵横,更在断肠声里忆平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