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教不好孩子?

午休时,接到了大学闺蜜肖然的电话,电话里透着深深的挫败感,“你说,好赖咱也是985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教育类的书籍也看了不少,咋就搞不定一个孩子呢?”

原来,肖然周末又和儿子“干了一架”。肖然的儿子今年上五年级,动手能力特别强,很有主见,就是学习不走心,写个作业,能写三个字的,绝不写四个字,老师要求读的,忽略而过,周末或假期的作业不到最后时刻决不完成,更别说复习预习了。这对从小到大就是学霸的肖然来说,当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时不时地就会和儿子“干架”,我也就时不时地会接到她吐槽的电话。

相信每一位当妈的都有类似的纠结与困惑,曾经,在孩子还没有出生时,我们希望他能快快乐乐地成长,但随着他的长大,却发现越来越悖离自己的初衷,教育类的书读了不少,道理也懂得不少,但偏偏就是教不出一个好孩子。

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教不好孩子?

01每天都在上演的拉锯战

“小明,起床了!不要让我再说一遍!”“快点,你怎么还没穿衣服啊,要迟到了!”

你这边风风火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在那,慢吞吞地起床、穿衣、洗脸,对你的提醒置若罔闻……

下班一进门,地上到处是乱七八糟的玩具、书本,甚至衣服,那个本该在安心做作业的孩子,一边吃着零食,一边东张西望,而书桌上摊开的作业本,却只字未动,你立马“怒从心里起,恶向胆边生”,一秒开启河东吼模式……

很多时候,孩子明明犯错了,就是不肯承认错误,甚至有时脾气比你还大,你越说不可以,他越是“作”给你看,就像一头倔强的小毛驴。为什么孩子非要和我们对着干呢?

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教不好孩子?

02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比看到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

其实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特定目的,都能体现孩子的心理状态或需求。著名的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孩子丧失信心时,他就会为自己选择四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的——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着准备晚餐,四岁的妞妞一会儿让妈妈给她拿果汁,一会儿又跑到厨房里让妈妈看她画的画,再不就要妈妈陪她一起看绘本,总之,要求层出不穷。这是“寻求过度关注”,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家庭的重心,大家都应该围着她转。一旦体验不到这种关注感,就会用错误的行为来引起关注。

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教不好孩子?

你说向东,孩子偏向西,你让他八点之前做完作业,他非得拖拖拉拉磨蹭到十点,这是“寻求权力”,孩子认为“我说了算,我不想听你的,我要为自己作主”。

周末,爸爸正在忙着整理打印第二天要参加投标的文件,顾不上搭理浩浩。浩浩又不小心把一杯水洒在了文件上,爸爸怒气冲天,噼里啪啦一顿斥责痛骂。浩浩看着面目“狰狞”的爸爸,愤怒地喊道,“我恨你!”并把爸爸的文件扔到了地上,这是“报复”,孩子感受到了深深的伤害,既然你不理我,还骂我,那我也要让你接受同样的痛苦!

我家娃从小就喜欢玩乐高。常常边看说明书边拼装。有一次,他在拼一个电动模型时,因为颗粒数太多,说明书也有些繁杂,再加之有线路连接,虽然拼好了,但按下电源后总是启动不了。在反复试了几次后,他终于气冲冲地把拼好的玩具扔到了一边,“我放弃了,我找不到方法让它启动,那就这样吧,我不想尝试了,我也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这是自暴自弃,俗话说“破罐子破摔”。

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教不好孩子?

03正面管教是消除孩子不良行为的魔法

要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错误观念及其错误目的,绝非易事,因为孩子可能以同样的行为达到四个错误目的中的任何一个。

仍然以孩子写作业为例,孩子可能以不做家庭作业来引起关注(“嗨,来看我,你来看看我啊”),来显示权力(“你制服不了我,我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来寻求报复(“你觉得我的成绩比我更重要,这让我很伤心,所以,我也要让你伤心”),来表示无能为力的感觉(“我真的不会,这题太难了”)。

理解孩子的目的非常重要,因为对于不同目的,有效的干预和鼓励方式是不一样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