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答案也许是“双标”

中国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答案也许是“双标”

前几天在这个公号里提到了中国人家庭教育中经常提到的吃苦,认为这是一个大型的双标现场。它之所以是双重标准,是因为老一辈人在批评年轻人时会说:

“你们这代人吃苦太少,所以比我们差远了,我们吃过苦的人,比你们更懂事。”

但当他们提到自己的生活,需要隐藏自己的无能为力时,他们会叹息:

“我没赶上好时候啊,小时候太苦了,要是有你们现在的条件,我的成就肯定更大”。

这是否明显到不能再明显的自相矛盾?然而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父母总是交叉使用这两套自相矛盾的词。当批评者认为他们吃了苦,什么都懂。没吃过苦的人就是做不到。当他们开脱自己时,他们说他们吃了太多苦,被耽误了。

事实上,痛苦永远不会实现任何东西,即使偶尔有成功的人,概率也不值得一提。在一个突破痛苦和实现自己的人的背后,有成千上万的个体沉沦在痛苦中。在痛苦中成功的案例称赞了痛苦,有些人既愚蠢又坏。如果受苦者从小就有正常的生活条件,改变生活的机会就会高得多。在一个正常的文明社会中,人们的平均素质和成就肯定会高于混乱、混乱和贫穷的社会。

中国的家庭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大型车祸现场。很少有家教正常的家庭已经一领域的上限。

这种判断并不过分,只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双标在大多数家庭的教育中确实无处不在。

例如,如果你做错了什么,你必须承认。这是多么好的道德品质。有多少孩子小时候没有被父母强迫过?即使你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你也说不出话来。你仍然必须被迫问你知道哪里错了吗?快说,将来会发生什么。更不用说这是否正确了,关键是它能反过来操作吗?如果你的父母错了,你让他们承认错误,有多少父母会选择在第一时间承认并道歉?当然,但数量会非常有限。

有些父母面对质疑,会直接训斥你不懂尊重、不懂礼貌,怎么可以这样对待父母。如果你认为这种活在前清时代的父母可能不是多数,那么他们不会让你失望,因为大多数人还会开启进一步的双标模式——平时经常让孩子“不要找借口”的他们,此时立刻会搬出那个最冠冕堂皇的借口: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啊,就算我说错了,也是一种提醒啊。”

可是他们似乎不明白一个道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原本是一句自省用语,是一个人用来提醒自己的,如果将它用于对话中,变成对对方的要求,就会滑坡变成自己不认错的借口。甚至可以说,在自己说错做错的情况下,强迫对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一种相当无赖的行为。

换句话说,最喜欢强迫孩子承认错误,不要找借口的人很可能是最不喜欢承认错误,最喜欢找借口的人。

所以一些专家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许多父母会反思他们的教育,认为他们太严格,或太溺爱,但这种反思只是表明他们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经常出现在教育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事实上,大多数孩子的要求都很简单:我错了,父母可以批评,父母批评错了,我可以和父母沟通,父母可以承认他们的错误。

可悲的现实是,大多数父母所谓的反思只能停留在他们的表面态度上,思考他们是太严格还是太宽松,而不是他们是否真的合理。有许多类似的双标准操作,最著名的是沟通。有人曾经说过沟通是一个坏词,因为它在很多情况下等于单方面强调。

所以才有那么一句话:“许多中国父母一说‘沟通很重要’,全世界都笑了。

沟通一词的初衷是相互的。你表达你的意见,我表达我的意见。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谓的沟通在中国家庭中被异化为父母单方面的灌输。

因此,当孩子试图与父母沟通时,反应往往是你为什么这么固执?为什么你不能听别人的意见?不管我说的对不对,你都可以听。

也就是说,在沟通问题上,许多中国父母采取了双重标准的态度:我告诉孩子的是沟通,孩子们提出不同的意见,即不听建议,也就是不听别人的意见。至于谁不能听别人的意见,他们甚至不会考虑一秒钟。

这种单向沟通模式甚至贯穿了许多中国人的一生。互联网上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总结。我敢说它符合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情况: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的父母说我还年轻,什么都不懂。我只是听他们说的话。当我长大后,我的父母说我还年轻。他们吃的盐比我吃的多。不听劝告是不可能的。即使我说错了,也是为了我好。当我到了中年,我的父母说他们老了,不习惯说,至于对不对,我不跟他们讲道理。如果有,如果没有,我就鼓励他们。因此,我一辈子都不能表达我的意见,而我的父母一辈子都是合理的。

这样的双标对孩子伤害最大。

中国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答案也许是“双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