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大問題是什麼?答案也許是“雙标”

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大問題是什麼?答案也許是“雙标”

前幾天在這個公号裡提到了中國人家庭教育中經常提到的吃苦,認為這是一個大型的雙标現場。它之是以是雙重标準,是因為老一輩人在批評年輕人時會說:

“你們這代人吃苦太少,是以比我們差遠了,我們吃過苦的人,比你們更懂事。”

但當他們提到自己的生活,需要隐藏自己的無能為力時,他們會歎息:

“我沒趕上好時候啊,小時候太苦了,要是有你們現在的條件,我的成就肯定更大”。

這是否明顯到不能再明顯的自相沖突?然而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父母總是交叉使用這兩套自相沖突的詞。當批評者認為他們吃了苦,什麼都懂。沒吃過苦的人就是做不到。當他們開脫自己時,他們說他們吃了太多苦,被耽誤了。

事實上,痛苦永遠不會實作任何東西,即使偶爾有成功的人,機率也不值得一提。在一個突破痛苦和實作自己的人的背後,有成千上萬的個體沉淪在痛苦中。在痛苦中成功的案例稱贊了痛苦,有些人既愚蠢又壞。如果受苦者從小就有正常的生活條件,改變生活的機會就會高得多。在一個正常的文明社會中,人們的平均素質和成就肯定會高于混亂、混亂和貧窮的社會。

中國的家庭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大型車禍現場。很少有家教正常的家庭已經一領域的上限。

這種判斷并不過分,隻要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雙标在大多數家庭的教育中确實無處不在。

例如,如果你做錯了什麼,你必須承認。這是多麼好的道德品質。有多少孩子小時候沒有被父母強迫過?即使你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你也說不出話來。你仍然必須被迫問你知道哪裡錯了嗎?快說,将來會發生什麼。更不用說這是否正确了,關鍵是它能反過來操作嗎?如果你的父母錯了,你讓他們承認錯誤,有多少父母會選擇在第一時間承認并道歉?當然,但數量會非常有限。

有些父母面對質疑,會直接訓斥你不懂尊重、不懂禮貌,怎麼可以這樣對待父母。如果你認為這種活在前清時代的父母可能不是多數,那麼他們不會讓你失望,因為大多數人還會開啟進一步的雙标模式——平時經常讓孩子“不要找借口”的他們,此時立刻會搬出那個最冠冕堂皇的借口: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啊,就算我說錯了,也是一種提醒啊。”

可是他們似乎不明白一個道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原本是一句自省用語,是一個人用來提醒自己的,如果将它用于對話中,變成對對方的要求,就會滑坡變成自己不認錯的借口。甚至可以說,在自己說錯做錯的情況下,強迫對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是一種相當無賴的行為。

換句話說,最喜歡強迫孩子承認錯誤,不要找借口的人很可能是最不喜歡承認錯誤,最喜歡找借口的人。

是以一些專家曾經提出過這樣的觀點:許多父母會反思他們的教育,認為他們太嚴格,或太溺愛,但這種反思隻是表明他們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很容易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經常出現在教育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事實上,大多數孩子的要求都很簡單:我錯了,父母可以批評,父母批評錯了,我可以和父母溝通,父母可以承認他們的錯誤。

可悲的現實是,大多數父母所謂的反思隻能停留在他們的表面态度上,思考他們是太嚴格還是太寬松,而不是他們是否真的合理。有許多類似的雙标準操作,最著名的是溝通。有人曾經說過溝通是一個壞詞,因為它在很多情況下等于單方面強調。

是以才有那麼一句話:“許多中國父母一說‘溝通很重要’,全世界都笑了。

溝通一詞的初衷是互相的。你表達你的意見,我表達我的意見。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所謂的溝通在中國家庭中被異化為父母單方面的灌輸。

是以,當孩子試圖與父母溝通時,反應往往是你為什麼這麼固執?為什麼你不能聽别人的意見?不管我說的對不對,你都可以聽。

也就是說,在溝通問題上,許多中國父母采取了雙重标準的态度:我告訴孩子的是溝通,孩子們提出不同的意見,即不聽建議,也就是不聽别人的意見。至于誰不能聽别人的意見,他們甚至不會考慮一秒鐘。

這種單向溝通模式甚至貫穿了許多中國人的一生。網際網路上有一個非常生動的總結。我敢說它符合大多數中國家庭的情況: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的父母說我還年輕,什麼都不懂。我隻是聽他們說的話。當我長大後,我的父母說我還年輕。他們吃的鹽比我吃的多。不聽勸告是不可能的。即使我說錯了,也是為了我好。當我到了中年,我的父母說他們老了,不習慣說,至于對不對,我不跟他們講道理。如果有,如果沒有,我就鼓勵他們。是以,我一輩子都不能表達我的意見,而我的父母一輩子都是合理的。

這樣的雙标對孩子傷害最大。

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大問題是什麼?答案也許是“雙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