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西部的白云山脚下,有一座不算很高的山,名叫“木糊山”。根据民间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老家南阳的王室后裔刘秀起兵勤王,被王莽追杀不止,刘秀曾逃至白云山一带,在山上迷了路,深山老林子里转悠一整天,饥渴难耐,后来找到一条河,痛痛快快喝了个饱,再往下走到山间开阔处,终于明白这是什么地方。从此以后,那座山就叫木糊【方言:迷糊的意思】山,河叫痛河【现改名铜河】,那处开阔的地方,就叫明白川。
今年78岁的洪大爷就住在木糊山中的山沟里,因为山里交通不方便,邻居们已经搬离山沟,洪大爷成了小村落里唯一的一户人家。
见到洪大爷的时候,他正在一个废弃的猪圈里对着竹竿比划,老人解释说:准备锯点竹竿编一个床芭。
不少农村老人用得还是传统的高腿木床,床橧间隙比较宽,因此需要用竹片或者荆条编成一块床芭,铺在床橧上,再在上面铺苇席、被褥。大爷说:“我床上不带我,还睡着3万斤,乱扑腾,老床搁不住,床橧都压塌了……”
在豫西农村,按照老传统,恭喜谁家添了小孩儿,给女孩称呼为“千斤”,男孩子更贵重一些,就用“万斤”表示。原来洪大爷有3个孙子,三个孙子都喜欢跟他睡,难怪大爷说床上睡着“3万斤”。
洪大爷告诉作者:老伴儿在远处的大儿子家,他就住在小儿子家,老两口已经有大半年没见面了。儿媳妇是个智力有缺陷的人,小儿子需要经常外出打工,3个孙子从小都是跟着他和老伴儿,晚上更是和他一起睡。
“老大上初中,在镇上,老二上小学,在栗树街(村),老三才上育红班,在下庙(村)。他爸回来了接送着还好一点儿,他爸不在家,我得3下跑。我说买个小三轮电动车,接送孙子方便点儿,他们都不叫我买。我今年都78了,娃子们说不敢,年纪老大,操不起那心。接孙子们时候,能趁住车了趁车,趁不住了跑着走。咱山里娃子们皮实,多少买点东西哄着,几里路也都能跑……”
老人说人老了就剩下这点用处,给儿媳妇做做饭,接送接送孙子。自己去年刚得过一次中风,现在右眼右脸还有些不舒服。星期天孩子们回来,都往他的床上挤,1米2的老木床睡兄弟三个,经常打打闹闹,唯恐把床压塌了,过年时候偏偏真压塌了。
“有老三那时候,叫谁看都说会是一个闺女娃,结果生下来又是个娃子蛋,他爸也可发愁。卫生院里头有个人跟俺娃子商量哩,说能让出去了,有人出5万块钱。咱家负担老大,好些人都知道,刚生下来就有人打听,我没在那儿。俺娃子一听就火了,说就是穷死也不能卖娃子,给那妇女日噘【责骂的意思】一顿,嘿嘿……”
“回来给我说哩,我说那会舍得?娃子要是寻的远了,那永远见不了面,寻得近了,将来长大,可该说当爹妈的没人情,不要人家了。那会中?我说:那生都生了,不过多一把米一把面,咱咋样也能养活大。孩子出去打工喽,俺老俩也上坡多少扒叉点,弄个零花钱。娃子们去学,我赶紧给养老金取取,不能叫小娃子们受症……”
洪大爷说话语速较慢,充满方言的话语里,处处流露着对孙子们的疼爱。
“我要是去哪儿不在家了,孙子们会给我打电话,问我:爷,你啥时候回来哩?我一听就知道,那是娃子们又想我了。俺那老三孙子,比他哥们都捣蛋,我去哪儿回来,都得给他捎点啥。那一回,我去街了,回来忘给娃子买东西了,就躺到那边地上不起来,最后没门了,掏一块钱,叫他娘俩去代销点买了点东西,这才罢休……”
“俺老俩身体不好,儿媳妇是个憨憨子。娃子远处去不了,近处挣不来钱。我今年上坡捋鬼见愁那刺,老是不好弄,一个月才捋了1000块钱。那也不少,光俺大人们,1000块钱几个月花不完,主要是娃子们得花钱,最起码供到高中毕业吧?长大以后有没有材料,那我估计也看不见了……”
“床老小,娃子蛋长得快,我想着先编个床芭,等他爸回来了,再锯一块木板,支到床里头,睡着宽敞点。仨孙子一回来,我都是侧着睡,木那没地方么,想舒舒服服平躺那儿一会儿都不中。”
“你看咱这儿,想盖房子没有路,不得劲,别人都搬走了,就剩咱一家。我跟俺娃子,已经没啥希望了,就看孙子们长大,能不能活出个人样。现在社会好,外国打仗打成那样,你看看咱国多安稳?俺们都是没用处的人了,国家还月月给发钱,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么。俺是干活一辈子了,就闲不住,小车不倒只管拉,黄土不埋照(样)干活么。”
人们常说隔辈亲,洪大爷朴实的言语,已经描绘了他和孙子们的亲密。因为出生环境的原因,78岁的高龄还需要帮助儿子养家,生活虽然辛苦,说起孙子,洪大爷脸上的笑却没消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