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孙坚:最正宗的瓜娃子 最勇猛的愣头青(二)

作者:阿铭二哥

原创

上期曾经提到三国粉丝中存在两个有趣的现象,忘记告诉各位,那也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别。专业和业余的的恰好相反,更看重三国鼎立时期。

群雄争霸时期虽然热闹,但就是杀来杀去争夺势利而已,对后世历史发展的影响并不大,没什么研究价值。

三国鼎立时期则不同,各国在治理内政时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许多典章制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值得研究。比如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设置中书省等制度、机构改革;吴国开发江南的农业政策、航海事业、宗教宽容;蜀汉的比较少,因其“国不置史”,许多内政措施没有记载,研究起来比较困难。

孙坚:最正宗的瓜娃子 最勇猛的愣头青(二)

如果一个人能够对三国鼎立时期各国内政侃侃而谈,那一定是个专业人士。如果一个人只知道群雄争霸时期十八路诸侯杀来杀去的故事,那就是个业余爱好者了。

大多数人是业余爱好者,其实挺好的。工作之余,看看三国的热闹故事,放松心情,调节情绪,为古人担下忧,也是件快乐的事情。那些枯燥的典章制度,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去操心吧,他们不就是靠这个维生的吗?

那我们就继续看孙坚的热闹吧。

上期聊到孙坚北上讨董,路上接二连三地残杀自己的两个盟友,事情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呢?

189年,袁绍在洛阳居心叵测地要杀宦官,其实他兄弟二人和包括曹操在内的同党手里的兵用来杀宦官已经绰绰有余(后来真杀时也确实如此),可他偏偏要招四方猛将进京来做这件事情。

孙坚:最正宗的瓜娃子 最勇猛的愣头青(二)

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天大的阴谋,因和本文内容无关,不细说。等到以后聊袁绍时再说,先买个关子。

董卓就是袁绍招入洛阳的四方猛将之一。谁知道董卓不按套路出牌,进京后不听袁绍的招呼,反而逼走袁绍,独霸朝堂,搅乱朝刚。

董卓擅自废立,废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引发天下混乱。各地有实力的州牧郡守纷纷以此为借口起兵讨董,实际上是想趁机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大势力,逐鹿中原。

这就是常说的讨董十八路诸侯,其中主要有:1、冀州——渤海太守袁绍、冀州刺史韩馥;2、兖州——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行奋武将军曹操;3、豫州——豫州刺史孔伷、颍川太守李旻、陈国相许玚;4、徐州——广陵太守张超;5、青州——青州刺史焦和;6、荆州——后将军袁术、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长沙太守孙坚;7、并州——西河太守崔均;8、司隶——河东太守王匡。

孙坚:最正宗的瓜娃子 最勇猛的愣头青(二)

看了这份名单就知道袁绍当时的势力有多大,这里面的人基本上是和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有关系的袁氏故吏,袁绍顺理成章地成为盟主。

这可不是武侠小说里编出来的武林盟主,是货真价实的武装联盟盟主。各路诸侯还一本正经地在酸枣(今河南延津县)搞了个结盟盟誓活动,然后分兵进逼洛阳。但在进逼洛阳的部队中却少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两部,这两人怎么没来呢?

他们想来也来不了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被孙坚杀了。

荆州刺史王叡是孙坚的顶头上司。还记得上期聊过的孙坚平定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叛乱的事情吗?平长沙是孙坚作为长沙太守的分内之事,平零陵、桂阳则是在王睿的率领下去的。

王睿与武陵(今湖南、湖北、重庆三地交界地区,治所在常德市)太守曹寅不和,起兵反董时扬言要先杀曹寅。

曹寅非常害怕,就伪造了一份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的檄文传给孙坚,述说王睿的罪过,并要求孙坚杀掉王睿,上报朝廷。

王睿出身于显赫世族琅琊王氏,在与孙坚共事时,一贯瞧不起孙坚的低微出身和武官身份,孙坚对此心怀不满,正好有这个理由,就带兵偷袭王睿。

孙坚装扮成士兵混在士兵队伍中来到荆州刺史治所的汉寿(今湖南汉寿县)城下。王叡听说兵临城下,登上城楼观望,派人去问这些兵想来干什么?

前面的士兵回答说:“我们打了那么久的仗,太艰苦,得的赏钱还不够添置衣服,到这来讨要点钱做衣服。”打探消息的人回来转达了士兵的话,王叡说:“我这个刺史难道会吝啬这点钱吗?打开仓库,让他们自己去看我是不是有所隐藏!”

城门打开,士兵进城,到城楼下时,王叡看见孙坚居然在里面,大吃一惊,问道:“士兵们来求赏,你怎么会在里面?”孙坚回答说:“我得到使者的檄文来杀你。”王叡一头雾水地问:“我犯了什么罪?”孙坚说:“犯了什么罪,我也不知道。”

王睿被逼无奈,吞金自杀。

从整个过程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王睿不是一个小气的人,有世家子弟雍容大度的风格。士兵求赏,王睿不是拒绝,或者阻止士兵入城,而是打开仓库,让这些士兵自己去查看。

二、证实了上面所说的一个观点,各地州牧郡守借讨董之名互相残害,扩大自己势力。王睿想杀曹寅,目的还是在夺取曹寅武陵太守的权力。

曹寅伪造檄文,唆使孙坚杀王睿既是自保,也是借刀杀人,消灭政敌。

孙坚杀王睿既是泄私愤,更是夺势力。他不需要去鉴别使者檄文的真假,也不需要去弄清楚王睿所犯何罪,只是凭这个借口去杀人就行了。

三、孙坚其实有些阴险,不是正大光明地去攻打王睿,而是乔装打扮骗王睿打开城门。当然,你也可以把这说成是聪明机智,语言的奇妙之处就在这里,同样的行为,可以用褒贬的不同语言来表述。

四、王睿死得太冤。

孙坚:最正宗的瓜娃子 最勇猛的愣头青(二)

逼死王睿得到的好处立即显现出来了,孙坚北上到南阳时,已是“众数万人”。一个长沙太守哪里来的那么多兵?能有一万就不错了。这数万人里大部分是原来王睿的荆州兵。

南阳太守张咨,颍川名士,与韩馥、刘岱、孔伷等人同时出任关东牧守,同时起兵反董,也被孙坚杀了。

张咨之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孙坚到南阳后,送了牛、酒等礼物给张咨,张咨第二天带礼物到孙坚驻地答谢。

喝酒正酣时,长沙主簿进来对孙坚说:“我们到南阳时,道路没人治理,军事物资也不具备,请收押南阳主簿询问原因”。张咨一听,非常害怕,打算逃走,但四周都是孙坚的守卫,跑不出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主簿被抓出去审讯。

过了一会,长沙主簿又进来对孙坚说:“经审问,那些事情都是南阳太守做的,阻碍了我们的行军,耽误了讨贼的时间,请收押南阳太守,以军法从事。”

孙坚立即叫人将张咨拉出去,在军门斩首。

孙坚:最正宗的瓜娃子 最勇猛的愣头青(二)

一种说法是孙坚刚到南阳时,张咨既不给军粮,又不肯见孙坚。孙坚想继续前进,又担心张咨从后面偷袭(自己有害人之心,怀疑别人也有),就假装得了急病,找来巫医,祭祀祷告山川,搞得声势浩大,唯恐别人不知道。

然后派人去请张咨,说自己病得太严重,不能领兵了,想把部队托付给张咨。张咨贪得孙坚的部队,带领步骑五六百人前来。

孙坚装病不起,在卧床上与张咨相见。笑谈之间,突然拔剑而起,叱骂张咨,随即将其杀掉。

两种说法都是孙坚用计引诱张咨前来自己营中擒而杀之。张咨确实没有为孙坚提供军粮。孙坚到南阳时曾经发文到张咨那里请求调拨军粮。张咨问自己的属下该不该给孙坚调拨,其属下说孙坚是其他郡的郡守,不应该调发。张咨就没给。这是按规定执行,并没有什么不妥。孙坚却对此怀恨在心。

孙坚杀张咨时,袁术正在逃往南阳的途中,听说此事后,为拉拢孙坚就表其为假中郎将。孙坚由此成为袁术阵营里的人。

孙坚:最正宗的瓜娃子 最勇猛的愣头青(二)

始终要记住孙坚是个“朝中无古旧,郡里非世族”的瓜娃子,没有任何政治、社会根基,他凭借勇力和智力在乱世之中拼杀,是要为自己谋得一方势力,但大多数时候的努力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有两样东西特别重要,一个属于自己的队伍;一个是属于自己的地盘。相比之下,有地盘更加重要。

乱世之中,有枪就是草头王,真就只是个草头王。虽然可以凭借武力强占一块地盘,但始终是非法拥有,难以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任何一个强于你的对手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将其夺走。

合法拥有一块地盘则不一样。首先是能够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可以迅速建立起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其次是可以合法地收取税赋,得到财政收入;最后是就算其他势力想来夺取,也得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否则就是师出无名,不光得不到社会舆论的支持,反而会受到抨击。

孙坚:最正宗的瓜娃子 最勇猛的愣头青(二)

刘表单骑入荆州是最好的说明。他除了一个合法身份外,啥也没有,可就凭这个身份得到荆州士族和百姓的拥护支持,迅速建立起一个沃野千里,带甲十万,富庶强盛的地区。尽管周边像袁术、孙坚、曹操、孙权等强敌环伺,起码刘表在世时,没有哪一方势力能够染指荆州。

还有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故事,刘馥单骑入扬州,也是这样仅仅凭借扬州刺史的合法身份进入扬州,并将扬州治理得繁荣兴旺。只不过刘馥从属于曹操,没有成为像刘表那样的独立的割据势力,不为人所知而已。

这就是当时不论何方势力,总是先要给自己或者部下任命一个地方头衔的重要原因。能够从朝廷那里合法取得最好,不能就自己封拜,不表为哪个州的州牧,就表为哪个郡的郡守。混乱时,一个州可能会出现几个刺史或者州牧。

孙坚逼死王睿,杀了张咨,仅仅是兼并了这二人的大部分武装力量,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却没有得到属于自己的地盘。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只是个瓜娃子,势不如人。

空出来的荆州刺史被朝廷(董卓)任命给了汉室宗亲刘表,这就是上面说的刘表单骑入荆州的由来。南阳呢?则被袁术占了。

不论是刘表,还是袁术,孙坚都惹不起,都只能乖乖地听从袁术的安排,又去当个临时工——假中郎将。

中郎将是“假”的,孙坚的勇猛和所率部队的勇猛却是真的,正是这个勇猛,使孙坚成为十八路讨董诸侯中最大的英雄,把董卓、吕布等以勇猛著称的并凉劲卒打得落花流水,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