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读了亲王(马伯庸)所著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一书,其中的一则故事——胥吏的盛宴 彭县小吏舞弊案,讲述了彭县县衙中以两个胥吏为中心的,以主簿为靠山的,勾结六房,联合衙役的,上下贯通、横跨部门的利益集团的日常操作——寻租。而他们所寻租的对象就是普通百姓。

水浒人物宋江就是胥吏(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从书中的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县衙中几乎所有的公事他们都要对下向相关的百姓收钱。缴纳税粮要收钱,分配税粮运输任务要收钱,传唤问话要收钱,等等不一而足。对上通过文书算手录写公文进行舞弊贪污。欠税粮的可以收钱代为“遮掩”,偷漏税的可以收钱代为“诡寄”,等等不一而足。
可以说,明清政治的败坏,胥吏阶层的所作所为是最大的因素。而吏治的败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中枢朝廷所有的惠民政策甚至是赈灾措施都无法落实。
而胥吏是在政府不作为的情况下产生的。基层的组织管理对于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但也是很复杂的,同时更是需要很高的成本的。政府不想负担这一部分治理成本,就只能借助地方上的有力人士进行基层的组织管理,以助于进行人力物力的汲取,同时巩固统治。而这些被借助的地方上的有力人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胥吏这一阶层。
但最终造成胥吏败坏政治,压迫地方的根本原因在于在政治上没有他们的上升通道。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到东汉形成士人阶层,即所谓的“士林”。士人阶层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士族,垄断了政权和文化。官员的选拔只重出身而不论政绩,最终导致了官、吏的分裂。官则终身为官,吏则终身为吏,官在上,吏在下。
自此,吏员再无政治上的上升通道,只能沉淀于基层。
这样就完成了两个后果:一,胥吏得以长久盘踞于地方,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二,胥吏因为没有上升通道,也就缺少了自上而下的约束,同时,地方政府又需要他们协助管理基层,完成政绩,就会压制自下而上的约束。于是乎,胥吏就成为了明清时期的政治毒瘤。碰不得,动不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毒害逐步蔓延而无法收拾。
最终,封建王朝的中枢朝廷对整个基层完全失控,无法直接动员国力,以至于无法有效应对内部灾难和外部侵略,使整个民族蒙受百年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