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讀了親王(馬伯庸)所著的《顯微鏡下的大明》一書,其中的一則故事——胥吏的盛宴 彭縣小吏舞弊案,講述了彭縣縣衙中以兩個胥吏為中心的,以主簿為靠山的,勾結六房,聯合衙役的,上下貫通、橫跨部門的利益集團的日常操作——尋租。而他們所尋租的對象就是普通百姓。

水浒人物宋江就是胥吏(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從書中的這則故事中可以看出,縣衙中幾乎所有的公事他們都要對下向相關的百姓收錢。繳納稅糧要收錢,配置設定稅糧運輸任務要收錢,傳喚問話要收錢,等等不一而足。對上通過文書算手錄寫公文進行舞弊A錢。欠稅糧的可以收錢代為“遮掩”,偷漏稅的可以收錢代為“詭寄”,等等不一而足。
可以說,明清政治的敗壞,胥吏階層的所作所為是最大的因素。而吏治的敗壞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中樞朝廷所有的惠民政策甚至是赈災措施都無法落實。
而胥吏是在政府不作為的情況下産生的。基層的組織管理對于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但也是很複雜的,同時更是需要很高的成本的。政府不想負擔這一部分治理成本,就隻能借助地方上的有力人士進行基層的組織管理,以助于進行人力物力的汲取,同時鞏固統治。而這些被借助的地方上的有力人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胥吏這一階層。
但最終造成胥吏敗壞政治,壓迫地方的根本原因在于在政治上沒有他們的上升通道。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到東漢形成士人階層,即所謂的“士林”。士人階層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士族,壟斷了政權和文化。官員的選拔隻重出身而不論政績,最終導緻了官、吏的分裂。官則終身為官,吏則終身為吏,官在上,吏在下。
自此,吏員再無政治上的上升通道,隻能沉澱于基層。
這樣就完成了兩個後果:一,胥吏得以長久盤踞于地方,形成盤根錯節的勢力;二,胥吏因為沒有上升通道,也就缺少了自上而下的限制,同時,地方政府又需要他們協助管理基層,完成政績,就會壓制自下而上的限制。于是乎,胥吏就成為了明清時期的政治毒瘤。碰不得,動不得,隻能眼睜睜地看着他們的毒害逐漸蔓延而無法收拾。
最終,封建王朝的中樞朝廷對整個基層完全失控,無法直接動員國力,以至于無法有效應對内部災難和外部侵略,使整個民族蒙受百年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