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乾隆年间名人——潘相的故事

作者:文海追波

潘相,字润章,号经峰,1713年10月16日,生于今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安全乡槐树村。

潘相于乾隆六年(1741)经州试选为拔贡,入国子监深造。就在这个期间,先充武英殿校书,后改派教习。

二十五年,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乾隆二十八年(1763)经会试、殿试成进士,颇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赏识,钦点山东福山县知县,兼摄黄县、泗水县政事。不久调任曲阜知县,升任濮州知州。

每为官一地,无不注重农田建设,致力教化事业,抚恤贫苦,表彰贤良,严禁迷信,且明于听断,善剖疑案,不冤黎庶。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廷派兵镇压了王伦起义,杀戮众多。潘相力谏,免除100多名老人和未成年者的死刑。

有人谎报濮州3000人“兴邪教”,“图谋不轨”。山东巡抚统兵进剿。潘相不顾毁誉得失,昼夜单骑驰赴巡抚大营,力排虚妄,阻止进军,使所辖州县免遭蹂躏。

一年,濮州大旱,民食艰难,他严禁胥吏趁机盘剥,不准商贾抬高市价,并动用州县常平仓、社仓积谷3万石,赈济灾民。

乾隆四十二(1777)年,潘相丁忧归里。四十五(1780)年补授云南昆阳知州,不久,因厌倦仕途,告老归乡。乾隆五十五(1790)年去世。

乾隆年间名人——潘相的故事

安乡,这个拥有七千年文明史的古县域,不知孕育了多少仁人志士,名耀中华的风云人物,其中就有潘相。

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潘相的故事。

潘相自幼聪慧好学,但父母双亡,家境贫寒。有一天,他哥哥正在犁田,犁到北边他跟着走到北边,犁到南边他跟着走到南边,这样往返多次,沉默不语。哥哥感到蹊跷,就停下来问他:“弟弟,你今天怎么了?老跟着转而不去温习功课?”

过了很久,潘相才怯怯地说:“哥哥,我想买一套《二十四史》。”旋即又补充道:“哥哥,我知道家里很穷,我是闹着玩的。”哥哥听他这么一讲,含着眼泪说:“弟弟,只怪家里穷,也没有什么家产可变卖的了。好吧,等我为东家把这块田犁完了,一定想办法把那套书买回来。”

乾隆年间名人——潘相的故事

第二天,哥哥真地买了一套崭新的《二十四史》,潘相高兴极了,可哥哥脸上却流下了一行热泪,拉着弟弟的手泣声说:“弟弟,为了给你买这套书,我实在没办法,只好卖身一年。这一年里,哥哥不能照顾你了,你要发奋读书!”说罢,兄弟俩挥泪而别。

潘相研究学问,对自己要求很严。乾隆二十八年,潘相以举人的身份进京参加会试的路途中,落在一位退休的宰相家过夜。他刚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正准备复习功课,忽然,房门推开,进来两个十几岁的小孩。一见潘相便施礼请教:“敢问先生大名,晚生请教,不知康熙字典您是否背过?”潘相满口答应,随即背来,一字不漏。两个小孩点头道谢而去。

第二天清早,准备起程,忽听隔壁两小孩向祖父说道:“公公,昨天的潘先生还认得几个字,能背康熙字典,只错了一个字呢!我俩也能背给公公听听……”潘相大吃一惊,急忙翻书,确实错了一个字。他暗想:两个小孩我都比不上,更何况他们的祖辈父辈呢?不如回家再读几年,免得出丑。

于是,潘相对相爷说:“我不想上京赶考了。看来天下人才济济,哪有我的份?您的二位孙子都比我强呢!”相爷说:“你不要失去信心,天下象你这样有才华的人并不多,不要错过机会,再说我的两个孙子也都是翰林弟子呢。”从此,潘相深知天外有天,学习更用功,终于跨进了进士的大门。

乾隆年间名人——潘相的故事

潘相的人品与才华,颇受乾隆皇帝的器重。有一次,乾隆皇帝特别备了一席酒筵,请潘相吃饭。吃饭的时候,潘相发现饭里有两粒谷,就把它夹出来,放在桌子上。因为他出生农村,受过苦难,从小养成了爱惜粮食的习惯,饭里的谷总是夹出来给鸡吃。

这次,他按自己的习惯把饭里的谷夹到桌子上。哪知乾隆皇帝看了,误认为厨师有意这么做,得罪了先生。于是当场就把那个厨师叫来,指着那两粒谷说:“是谁这样放肆?在先生的饭里掺谷,这样侮辱先生,该当何罪?”潘相想为他申述,还没来得及开口,皇帝就传下圣旨,要处斩那个厨师。潘相连忙求情,乾隆皇帝才免了那个厨师的死罪。真是“伴君如伴虎”。于是,潘相借故告老辞官,回到了他的家乡槐树村,过着隐逸生活。

但是,乾隆皇帝一直惦记潘相。他游江南的那年,特地来安乡访潘相。乾隆皇帝访到槐树村一带,潘相知道了,就吩咐家人说:“乾隆皇帝来了,就说这里没有一个叫潘相的,只有一个潘湘。”乾隆皇帝访到了潘府,那个家人真地这么说了,潘相硬是没有出来。

乾隆离开潘府后,转念一想,那个叫潘湘的一定就是潘相,他也明白了潘相不愿接驾的原因。于是乾隆皇帝为潘相题写了“真武”两个字,连同一套官服派人送到了潘府。据说这套官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被人盗走了。但以乾隆题字为名的“真武溪”还在,潘相的故事还在,这些故事也在时空中越传越远,经久不息。

乾隆年间名人——潘相的故事

   清王朝为表彰他的功绩,责成地方官员在其故居前座西向东建一幢一连五间的青砖瓦房。当门悬挂书有“诰敕楼”的金金牌匾。

潘相告老还乡后,仿“诰敕楼”式样在其后再修一楼,亲书“恩锡祠”为其正门牌匾。正门两边又书一幅对联。

上联:“传业诸孙真快乐,拥书万卷自豪雄。”

下联:“珍重遗书佳子弟,敬藏手泽好儿孙。”

恩锡祠,实际上就是潘家的图书馆。正面三间是藏书室,两边分别是耳房(阅览室)。收藏诸子百家、经史典籍、百科全书、农圃医卜及金石墨迹近万册。

遗憾的是诰敕楼和恩锡祠都未能逃过1954年洪水和“文革”的劫难,只留下《潘子文集》,成为安乡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乾隆年间名人——潘相的故事

潘相才学很高,著作甚丰,为九澧罕见。现存的就有《琉球入学见闻录》、《毛诗古音参义》、《周易尊翼》、《周礼撮要》《曲阜县志》、《澧志举要》、《尚书可解集粹》、《春秋比事参义》、《春秋应举辑要》、《潘子全集》等,已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典籍。在当下中日岛屿争端激化的今天,认真研究潘相的《琉球入学见闻录》应当具有重要意义。

现存于安乡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潘子文集》,因年代久远,损毁严重,需要抢救性修复。虽经多方呼吁,却因经费困难为由而搁浅,实在叫人心痛!

值得一提的是,在潘相逝世六十年后,道光三十年有位叫廷桂的正白旗满族官员任安乡县令。史称这位县令“精明强毅,请帑补修下五官垸。矢公矢慎,吏畏民怀”,赢得赞声一片,“尤极力表彰乡贤。邑进士潘相著有《周易尊翼》、《尚书可解集粹》等书十五种。原版残缺,为捐资补辑,刷印全书,广为分送,以彰实学”。

此人不久升任永州知府,著有《仿玉局黄楼诗稿》。永州任上,廷桂寻访柳宗元后裔,重刻《荔子碑》,重刊《柳文惠公全集廷桂》,廷桂、孙桐生续修永州府志,因袭道光八年(1828)原本,续修于同治六年(1867),九年修成,凡十八门,约三十五万字。成为研究此邦史地之极为珍贵的史料。

乾隆年间名人——潘相的故事

一位封建时代的少数民族官员尚且如此重视地方文化建设,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先贤及他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呢?

参考文献:

① 澧沅俊彦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应国斌著

② 清安乡县志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③清康熙安乡县志 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④潘相故里 韩霆 见《安乡这片厚土》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⑤訪潘相后人 朱远辉 见《安乡这个老地方》国际炎黃文化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巻安乡县资料本 刘志文主编

⑦[同治]永州府志十八卷首一卷

以上文字引用部分外均属原创,其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创作不易,侵删及转载请与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