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作者:美丽的图志说

2021年7月1日,由黄建新执导的电影《1921》揭开了百年老党的第一枪。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三十多年前,一位年轻的导演仍然为他的第一部作品而烦恼,因为它的主题敏感,呈现大胆。

后来,在时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的吴天明的帮助下,和审查人员一起转了一圈,在整部电影改了67个前提下,才最终超试上映,震惊了国内电影业。

这部电影这种独特的气质,《黑炮事件》,后来成为黄建新导演的标签。

直到2009年,四年没有执导过这部电影的黄建新执导了国庆纪念片《建国》,从此成为主旋律大片的导演之一。

从2009年的《建国》到2011年的《党的建设大功》,再到今年的《胜利的时刻》,黄建新似乎完成了自己电影生涯的另一部三部曲《主旋律三部曲》。

从惊艳的"先锋三部曲"到幽默讽刺的"都市三部曲"(或"都市三部曲"),再到深藏不露的"心理三部曲",最后到赞美美德的"主旋律三部曲"......

当时以《黑炮事件》出道的编剧,在当下"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创作中,有着独特的作家气质,而此时在主旋律史诗大片中,洋溢着宏伟的"革命浪漫主义"气势磅礴。

黄建新从未偏离过中国电影的主流。

但大多数观众都应该好奇:突然转向宏大主题和革命叙事的黄建新在他的创作生涯中究竟经历了什么?他还有作者的气质吗?

01.

黄建新于1954年6月14日,西安人,祖籍河北,家中西安市南苑门芦苇四条胡同,一条"三教九溪、鱼龙混流"的小胡同。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有共产党高层,有解放前的国民党总督,有军阀后裔、继承人、名医、戏剧,还有更多的普通人,甚至是失业的旅行者,"黄建新玉昌玉,性格似乎有一定的宽容。

黄爸爸黄妈妈是全市干部,虽然地位不高,但也是一个体面的家庭,父亲黄同进,后来还成为西安电影公司的经理。

家里还有一个小一岁的弟弟,性格和小斯文通明黄建新很不一样,是个调皮的师傅。

黄建新说,哥哥风趣幽默,善于表达,很能在家里调节气氛,如果从事艺术创作,可能比他强。

可以看出,黄建新成长于一个和谐团结的家庭,大概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与同样在西安长大的张艺谋不同,黄建新的家庭构成还不错,在那个时代,他可以自由成长,而不必"自卑"。

即便是后来的"文革",对黄建新来说,充其量也只是一个"艰难时期",所以他从来没有崩溃的感觉。

十二岁之前,在相对平和的时代,在和谐的家庭的感情中,听着斯文音的黄建新孜孜不倦地读书,也许大人认为这个温柔的年轻人,未来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或工程师。

就像赵树欣在多年后执导的处女作《黑炮事件》中一样,企业出类拔萃,温顺诚实,成为祖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优秀螺丝钉。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但在1966年,黄建新十二岁时,"文化大革命"来临。

如前所述,文革之火并没有把黄建新家烧得一团糟,他上小学五年级,只不过是大动乱中的一个小旁观者。

面对这场绑扎的灾难,他应该很迷茫,有点害怕,也许还有点兴奋。

当然,在他这个年纪,他不可能与"叛逆的""年轻人"联系在一起,在社会秩序的破坏和国家安全的混乱中,只能"帮助各种革命组织放传单","什么内容根本不在乎"。

凭借其家庭出身和家庭构成,黄建新的父母也不必戴上高帽子,被困在风暴的中心,成为公众批评的对象。

因此,年轻的黄建新也不必经历"黑五",因为张艺谋的子女遭受社会歧视甚至责骂的痛苦,或者被搬走被家庭废黜的灾难的恐惧。

最后,他的父母进入了干学校劳转,留下黄建新和哥哥住在一起。

按照当时的政治分工,龚本应属于"剥削阶级",黄建新在那疯狂的岁月里或多或少地接受了一些"革命教育",认为反阶级,应该划清界限。

幸好没有照顾,弥补了父母离开家庭的温暖,让黄建新看到了人类感情的价值,也终于对"革命教育"产生了怀疑。

在父母不在的时候,家庭中断了最重要的经济来源,黄建新第一次经历了物质匮乏的困境,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想办法承担一些家庭负担。

于是他带着弟弟到西安市北高速公路,帮人力车夫拉"侧盖",挣了五厘米的小费来补贴家庭。

这些都成为黄建新成长道路上的重要经历,却没有出现在他的电影中。

更重要的是,"在我成长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看到了人性邪恶的一面。在我的记忆中,巷子里有无数的故事,悲伤快乐,怨恨,反敌......在这些事情上,我开始有爱和恨。

我们不知道细节,黄建新对"文革"的描述一向低调,这或许也是他"第五代导演"群体气质不同的关键,他的电影没有强烈的历史反思色彩。

他记忆中甚至还有一种对文革的表情:当我站在一座高楼的屋顶上,看着飞来飞去的纸片(革命传单)和楼淌的场景,有一种很棒的感觉,有点像后来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我觉得我可以用一只脚上楼。"

这些经历自然没有出现在黄健的新片中。

后来,我们在江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看到了这种自由,在军院里爬上马小君的烟囱。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也许这不是对"文革"的美好怀旧,但黄建新新的自由成长和"动物性凶猛"留下的历史印记,是个人的真实感受,而不是政治集体的遗忘,或回避。

黄建新本人总结道:

实际上,我只想说两个字。

改革开放为我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

历史(或"文化大革命")给了我一个自由失控的好时机。

有了这个,就有了我的电影。

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建新再也没有起起落落。

1970年,父母回国工作,黄建新在父母的安排下参军,16岁时到甘肃武威空军机场做地勤。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气候干燥,四周被沙漠围困的戈壁,当时,是沙漠中一座孤独的城市。

地基工作,比较轻松枯燥,闲暇活动很少,看电影成了娱乐的唯一方式,黄建新可能此时萌发了对电影的兴趣。

当时,电影资源匮乏,国家对电影有严格把控,除了《地雷战争》、《南三月北战》、《第二春》、《红火时代》等明确的主题片。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所以,黄建新对这些影片要看又看,甚至躲在屏后偷看,只有领导干部才有资格看"内幕电影"。

在那个精神产品僵化的时代,艺术资源配置的极度不平衡,导致饥饿的年轻人略有精神追求。

在镇压背后一定有更强烈的反弹欲望,禁止就是刺激,这种现象,也许直到现在,还以某种其他形式存在。

黄建新还在军队图书馆里发现了普多夫金的《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副本,这位前苏联电影大师和蒙太奇理论家不仅启发了尚不成熟的电影语言,而且是多年后的中国导演。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不知道当时的黄建新是否想过有一天会成为像普多夫金那样的电影从业者,但他一定感受到了普多夫金感受到的电影的魅力。

就像他后来在拍摄《黑炮》后写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采访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并给它起了个标题,"一部电影的魅力是什么?

此时,"第五代导演"大多还在农村,在偏远的山地农田里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张艺谋在陕西省钱县农村,经过几年的劳动,调到咸阳市陕西棉纺织八厂当职工,此时他还在为自己的"海鸥"相机省钱;

在西南加入团队的陈凯歌,看着那片肆无忌惮的原始森林,泪流满面,看不到生命的边缘,在团队中待了两年后,终于有机会参军;

田庄庄北上,在嫩江镇东北部,一个积雪覆盖的小村庄经过一年的队,也参军,在军队中是七年......

02.

1976年,黄建新复员回西安。

六年的军旅生活,再加上黄建新这样善于适应环境的乐观性格,有的会有些怀旧。

后来,据报道,他于1989年受邀为空军执导了一部名为"红翼"的电视连续剧,但现在很难找到有关该节目的信息。

幸运的是,黄建新回到西安恰逢西安健康教育安迪博物馆摄影招聘后,"虽然他以前没有拍过照片,但凭借着极好的洞察力,前磨枪,甚至在测试中。

在宣传厅里,黄建新可以扛着装有博物馆的16毫米相机跑来跑去,拍摄与健康有关的故事片。

正是在这里,黄建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视频作品《饮食卫生》。

幸运的是,1977年,黄建新作为最后一名工程、农业和军事学员,获得了西北大学中文系进修课程学习新闻学的资格。

黄建新新闻班班长叫王忠泉,也是作为工、农、军人员进入西部大学,在学校任教后,只比黄建新大几岁,最重要的是王忠泉也爱电影,两个人看同样的东西,谈得很开心。

大概在两人的交流中,王仲泉看到了黄建新拍电影的潜力。

次年年底,黄建新完成了他在新闻课的工作,王仲泉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冲向西安电影制片厂,他毫不犹豫地开口,大力推荐,游说八方,最终为使徒们赢得了一次进厂的机会。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黄建新也很有竞争力,面试时,答案就像一股溪流。

采访结束后,时任该工作室编辑部主任的赵云鹏将一摞剧本交给了黄建新,要求他在三天内写一篇评论。

黄建新不敢慢下来,当晚挑灯夜战,不眠之夜,杨杨洒写了一篇长稿,字数超过8000字。

赵导演非常满意的是,黄建新终于如愿以偿地于1979年进入西安电影制片厂,并被分配到编辑部工作。

就在黄建新进入西片厂的一年前,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迎来了文革后第一批复学的学生。

这群年轻人可能已经郁闷了太久,带着他们的血脉和才华来到电影学院,写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传奇,《78班》成了神话般的存在,他们太耀眼了,让中国电影史从此开始出现理论上的代际分化。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此时,黄建新可能正在电影学院班上张艺谋、陈凯歌或田壮,没想到未来能一起打造中国电影的巅峰。

"78班"学生1982年毕业,毕业分配工作不尽如人意,大家想留在北京,符合条件,很少。

不能留在北京的学生,为了避开偏远的四川影城和广西影城,尽量优先填入湖南湘影厂或黄建新西安电影制片厂。

但结果,广西工作室成立后不久为了引进创作力量,张艺谋、张俊轩、何群、肖峰等人一起走了,张艺谋也没有去家乡的西工作室。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对于黄建新来说,这或许是可惜的,他没有及时接触到"第五代导演"的骨干,给他又一部电影的启示。

但好在张艺谋等人去广西工厂,才在当时"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中,拍摄于1984年的《一八》。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黄建新很快被西片厂派往电影学院深造,以另一种形式与"第五代导演"有联系。

同样来深造的还有刚刚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韩三平,一个将来能在中国电影界呼唤风雨的人。

当时,黄建新担任班长,韩三平担任支部书记,后来《大工业的创立》由两人共同执导。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在去电影学院之前,黄建新早已厌倦了坐在剪辑部看外国手稿的机械工作,离开办公室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再一次幸运,正在准备拍摄《第十个弹孔》的导演艾水找到了黄建新,两人一起拍摄,黄建新受邀到剧组做了一个音符。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后来,黄建新先后在金音导演的《高阶行动》、李玉才导演的《白林前哨》、姚首钢导演的《瓜舒提陨落》以及后来的西部影城导演吴天明执导的《无海之河》等多部电影。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黄建新在郭扬婷1983年的电影《六公斤县警长》中晋升为副导演。

上过电影学院的黄建新,其实在电影方面有着非常扎实的经验。

对北田来说,黄建新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一个35毫米的学生作业,片名是《雨中回忆》,影片长度超过30分钟。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部作品是时空的,结构复杂,心理的,现实的,记忆的,梦境的交换,幻觉,非常"意识流"。

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健新出的"黑炮事件",以及随后的《错位》和《环岛》,抛声、射击是先行者,似乎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循序渐进。

一年多后,1985年初,黄建新回到西安,回到西部。

此时,《一八》和《黄土地》已经问世,"第五代导演"已经引起国内反响,这群热血少年开始从老一辈电影人手中接过旗帜,为《中国电影史》翻页——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同样是面对这一新的创作热潮,黄建新拍摄了自己的处女作《黑炮事件》。

而刚回来获得制作独立电影的机会,黄建新感谢一个人,这个人也是第五代导演的高贵人物,吴天明。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导演吴天明1960年进入西部片,1979年与滕文轩合拍电影《生命的颤音》,1983年,独立导演《无航标的河流》(黄建新在这部电影中参与实地考察)引起关注,10月,在电影领域也武天明被陕西省委组织部正式任命为西安电影制片厂主任。

但广西电影制片厂率先,第五代导演的新芽在创业之初就从新工厂破土动工。

作为《西影》新导演吴天明,"当时没想过要支持第五代是什么,就是把西影厂搞起来,我不谈前辈,谁能做下去。

因此,刚刚出现的年轻人带着他们的想法而来。

在吴天明的主持下,西工作室大力提拔新人,引进新的创意力量,此时从北权回到厂区黄建新,并迎头赶上。

事实证明,吴天明的决策非常有先见之明,在很短的时间内,西工作室就制作了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小孩王》、田庄的《盗马贼》,当然还有黄建新的《黑炮事件》,艺术成就受到全国的关注。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03.

在谈到"第五代导演"时,黄建新强调,他不是正统意义上的第五代。

他认为,第五代特教班78,除了几门进修课程外,他还属于复习班。

在《北京电影学院故事——第五代前史》(2002年第一版)的《第五代史》中,该书只在第196页,在总结"第五代"现象时,提到了黄建新的名字,并使用了"甚至黄建新和许多其他导演"这句话, 这显示了电影学院对第五代的书面定义的狭隘性。

但黄建新谈到第五代时,他反复提到这一群体的包容性,说他们面对一百部中国电影,机会非常好,每个人都有经验,准备出发,最后是百花。

当第五代导演将镜头对准中国落后和偏远的边缘,寻找中华民族在下层劳动人民的精神根源时,黄建新将目光投向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当代城市。

《黑炮事件》的风格迥然不同,气质独特,将城市工业化、现代僵化制度与知识分子的制度与人品格的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嘲笑和批判,是黄建新对"文化根源"的一种个人理解。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影片讲述了一个荒谬的故事,一家矿业公司的工程师赵树欣为了找到留在酒店里的黑枪碎片,给他的棋友发了一封电报"寻找黑炮",结果被公司领导停职。

为了构建电影叙事空间的现代工业感,黄建新带领年轻的摄制组到大连拍照,意在剥离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缺陷,构建大产业现代背景下鲜明的横向对比。

为了加强影片的视觉冲击力,黄建新带领全队阅读现代电影理论,让电影部门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力,然后放开一场战斗。

最终影片的成功,也要归功于开明的导演吴天明和他自己作为创作者的理解。

影片进行到一半时,吴天明亲自拜访,就在剧组准备拍摄"见面"的场景时,剧中极具表现力的场景让吴天明感到困惑。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幸运的是,在他耐心询问了黄健的新艺术思路后,他放手去拍摄。

影片拍完后,在西部片试镜中,观众耳目一新,深感震撼:影片可以这样拍!

在去试演的火车上,黄建新告诉制片导演,该剧最多只能获得政府奖,金鸡奖不考虑(当时的金鸡奖非常高)。

结果,政府奖、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香港电影节华人电影十大奖、上海新时代十年导演奖,以及陕西铜马杰出故事片奖、优秀导演奖和最佳男主角奖等荣誉接踵而至,《黑炮事件》开播。 黄建新从此在第五代导演疯狂成长时代独占鳌头。

有人说,这部作品不像一个年轻人在他的小伙子里,而是出自50岁导演之手,也不像第五代导演的处女作那样凶狠、凶狠,反而少了几件沉稳、老辣。

后来,将近五十岁的黄建新拍完了《谁说我不在乎》,我们看了看,感觉自己像个年轻导演的镜头,他说,其实是"年轻人把老同志拖了后面"。

随着"黑炮事件"的成功,黄建新更加自我下行,在开拓者的道路上锐意进取,所以有"错位"和"转世"的背影。

这三部电影构成了黄建新的第一个创作周期——先锋三部曲,完成了他对电影语言的第一轮思考。

《错位》(1986)是偶然的,不像其他大部分作品都是文学改编的:《黑炮事件》改编自张显良的《浪漫黑炮》,《轮回》改编自王硕的《出海》,《挺直身子,不要躺下》改编自邓刚的《左邻》,《五个魁》改编自贾平草的同名小说, 《背靠背、面对面》改编自刘庆龙的《秋风醉》、改编自叶光轩的《校车轶事》的《红灯停止,绿灯线》,改编自方芳同名小说的《伏击》,《谁说我不在乎》改编自叶光轩的《你发现他,地球无处可看》、改编自北方的《请赞美我》。

至于后来的致敬电影,他们"在计时史中寻找戏剧性,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必要的时间节点"。

《错位》是黄建新用听来编造的小故事,影片在叙事上是《黑炮事件》的续集,但却是一次更大胆的尝试。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这部电影非常前卫地涉足人工智能,通过表达工具来异化人,提供镜像倒影,没有科幻奇观,没有赛博朋克,只是一个人性化和自嘲的对话,整部电影气质邪恶,比以前的作品年轻很多。

《错位》上映后,又掀起了轩然,国内观众为片刻心情复杂,或许这类题材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有些太超前了。

在前两部电影中,黄建新发现刘子峰是主角,尤其是《错位》,是"以刘子峰的形式写成的剧本"。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当军队看到《红火时代》时,黄建新觉得在片中饰演炼钢班长刘子峰很有意思,符合他的感受,然后他拍了一部电影,去找他,"发现,大约在西安,也没有试镜,聊了聊,就是他。

后来,这成为黄建新电影的一个特点:作品的每个阶段都有一张熟悉的面孔。

像后来的牛振华,然后是冯恭,王志文。

然而,"错位"后"轮换",并不适合刘子峰的角色,黄建新发现"不知不觉地成为演员"的奥芬。

雷汉很适合王硕小说中的英雄气质,他后来表示,自己职业生涯最引以为傲的电影,黄建新在1988年执导的《轮回》。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早在1986年,黄建新读了王朔的小说,似乎就看出这个平淡无奇的年轻人抓住了当代过渡社会上人们某种精神本质,他把他叫到西安,在西工作室的招待所里,王硕写了《轮回》的剧本。

那一年,王硕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作家,他的小说凶猛的能量,黄建新先看到了,后来又有很多人看到了。

1988年,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四部电影(除了《轮回》和米家山的《淘气领主》、夏刚的《半海半火》、叶大霍克的《大气息》)于同年上映,成为《王朔年》。

《轮回》是黄建新片中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要叙事题材的电影。

爱情作为叙事结构,是王硕小说的一部分,而在后半部分,爱情逐渐被淹没,影片走向了对个人心理状态的深层挖掘,这是黄建新担任导演的一部分。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王硕的作品,风格浓厚,成片,需要有更吝啬的力量去吧,黄建新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

但几年后,当江文把王硕的《动物凶猛》拍成《阳光灿烂的日子》(1993)时,人们才真正看到了它叫什么,惊喜。

同样在1988年,张艺谋捧腹说,终于在西部制片厂推出了自己的处女作——《红高粱》,并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中国电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黄建新在拍摄《轮回》后不久就被邀请访问澳大利亚。

04.

回国后,面对中国城市日新千变万化的面貌,黄建新不禁迷茫,"一切都在变,变得自己很陌生,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出国访问期间,黄建新明白,人的局限,包括地理、文化背景,甚至个性,都是有限的。

于是他从工厂请假,四处游荡,试图窥探这个新时代的本质特征,重新发现当代都市生活的入口,作为电影创作新阶段的起点。

在此期间,黄建新改变了电影风格,将之前"先锋三部曲"的势头转化为对现实生活的细腻感知,创作了"都市三部曲",并执导了《站直,不躺下》(1991年)、《背靠背、面对面》(1994年)和《红灯停止,绿灯线》(1995年)。

除了《黑炮事件》,这一时期的作品成为黄健的新代表作,尤其是著名的"背靠背、面对面"。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这些作品聚焦城市生活热点话题,构建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整体印象。

尤其是这一时期黄建新电影"熟人"牛振华,从新贵到小干部再到小记者,是社会各阶层的缩影。

这些作品改变了1980年代电影强调作者个人深刻思考,将日益强烈的物质欲望与尚未完全改革的旧制度并存的辛辣讽刺、幽默的严肃、流行和深刻并存的尴尬局面。

黄建新说,他看到了现在中国人的病,一种集体病。

然后,他把这个集体拉开,把他笔下的人物驱赶到一个封闭的叙事空间,让他们互相攻击,在人际关系中密切牵连到相互感染的环境中,最后在旧制度面前向金钱的力量低头,荒谬可怜。

黄建新最终会做喜剧,喜剧让我们站得更远,俯视现代生活的荒诞。

冯功成为现阶段黄建新电影中最熟悉的面孔,让小品演员自带的喜悦感,效果显著。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从抽象和象征的角度来看,《挺直腰杆,不躺下》中资本暴发户和权力长者的结合,将文化精英从中心驱逐到边缘;(摘自陈默:《电影作者黄建新》)

在此期间,黄建新还制作了一部名为《五魁》(1993)的古玩电影。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五魁》是黄建新新片的一个例子,是中国西部题材的尝试,影片借用了张艺谋式的东方审美风格,但最终只展现了一部无痛的"宅奇观"。

那一年,陈凯歌推出《贝吉王》,在戛纳获得金棕榈奖,中国电影再次成为世界焦点。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1990年代末,黄建新继续拍摄《伏击》(1996年)和《不眠之夜》(2000年)。

这部电影仍然关注被固化的制度扭曲的小人物的挣扎,或者在一般环境中漂泊的现代生活,但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人物的心理刻画发生了转变,开始向下一个创作阶段的过渡。

到新世纪之交,黄建新的焦点已经从全市百州的公共场所转移到家庭内部或更隐秘的个人,分别拍摄了《告诉你的秘密》(1999年)、《谁说我不在乎》(2001年)和《请,赞美我》(2005年),完成了三部曲的新阶段。 "心理三部曲"。

黄建新认为,中国经济变迁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已经慢慢缓和,在一个不稳定的环境中,中国人形成的临时小团体逐渐解散,集体国家应该让位于个人心理。

当人们逐渐适应物质生活快速发展中的矛盾时,心理冲突大于外在冲突,"秘密"、"结婚证"、"表扬"都是个人的心理问题,是"物质上充满怀旧"。

黄建新试图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开始变得严肃起来,于是冯恭也变成了王志文。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但黄建新还是多次强调,他认为中国从来都不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在中国,人基本上是一个社会人,个体人还没有真正出现,没有独立的人格出现",最后是所有的心理问题,还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压制和传统心理情结的另一种形式的异化。

黄建新说,他是一个用言语说的导演,"心理三部曲",无话可说之后留下来,享受生活,不断重复,只能是穷。

进入新世纪后,国产电影开始谈票房,谈市场,谈行业,第五代导演的主力军不甘心,一个接一个地投入到宏大制作中,这一切都可以从张艺谋的《英雄》(2002)开始计数。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黄建新也逐渐放下了导演的地位,退到监管体系,成为创作与市场之间的守护者,以另一种方式全面拥抱市场,推动行业发展。

其实,最早在西部片中,黄建新为台湾电影做了制作,该片名为《飞天》(1996),由刘如英主演。

不知道他后来有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专业主管,在短短的十几年里,相继制作了冯小刚的《大个子》(2001年)、陈凯歌的《跟你走》(2002年)、孙周的《周渔的列车》(2002年)、陈可欣的《名字》(2006年)、尔东升的《新宿事件》(2009年)、 徐克的《驰维虎山》(2014年)、《墨攻》(2006年)、《追风筝者》(2006年)、《木乃伊3》(2007年)、《十月围攻》(2009年)等多张名片,2002年还担任昆汀《杀死比尔》的制作顾问。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黄建新认为,导演和监督,一个创造性的理念,一个管理理念,自己更适合监督,是他们最喜欢的方式。

电影对他来说是一种"解决他无法弄清楚的事情"的方式,就像绘画一样,你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投入其中,清晰,出来,完全理性理解。

而电影进入市场经济,再提创作,要谈类型,谈观众接受度,讲制作,讲商业化、产业化,黄建新看得很透彻,深刻理解时代潮流,也乐于接受,没有创作,进管理并非不可能,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这样的人物。

05.

直到2009年,时任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的韩三平找到了电影学院进修班的前同学黄建新,两人共同执导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庆祝祖国诞生60周年。

第五代“变奏”黄建新:从先锋到主旋律

事实再次证明,一向注重小人物、挖掘小题材的黄建新,也有能力处理宏大历史题材的命题创作。

在电影开拍前,韩三平告诉黄建新,领导问他,他(黄建新)不会拿这部剧(《大产业的创立》)逃跑吗?

韩三平说,没事,有我。

于是,在领导层的过度思考下,黄建新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命题创作,还创下了电影主旋律票房的史无前例的记录。

这有机会在后来执导《建设党的大功》,而现在的《决战时刻》,黄建新似乎也非常适应命题作业。

从社会反思到主题,黄建新表示不会选择后者,只是"打",就像他从电影学院回到西片厂,只是打了"黑炮事件",似乎一切都没有运气。

无论是人生还是事业,黄建新一路一帆风顺,深受命运的喜爱,没有第五代导演的传奇经历,一直被分道扬镳,没有逆转审查制度,没有打中观众,不说出来,不歇斯底里,只是默默观察,进而衡量输出。

或者,从《黑炮事件》到《背靠背、面对面》,再到《建国》,与其说黄建新为他的电影选择题材,不如说是他把关心的这些话题积极地融入到他的视野中,其中大部分都是以文学的形式首先存在于电影中的,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背景。

黄建新要做的,就是用电影的语言去观想,以蒙太奇的方式创造出更加丰富而深刻的艺术内涵。

那么回到开场的问题:已经转向宏大的主题,黄建新革命叙事,有没有当年的作者气质?

是的,但更多的是独创性。

作为电影导演,他并没有偏离主流,在作者的迫切需求下,他在第五代导演的白手起家浪潮中,成为最特别的一位。

所以你现在不想要作者吗?

当然可以。

作为艺术,电影需要作者;

需要明确的是,主流不需要,作者有话要说,要么遵循规则,要么在地下发展。

因此,黄建新并非没有作者本性,而是这个时代的主流,目前并不需要他的作者性,只需要他的技术性。

"政治题材是一类电影","政治片是最大的商业片",归根结底,主旋律是电影还是部分行业、意识形态是这类电影最大的市场诉求。

因此,从《黑炮事件》到《1921》,黄建新从未走出主流时代去拍电影,主流需要他制作的东西。

至于作品前后不同时期的对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后国家与社会的对比,大趋势的趋势,其实是没有借口的。

所以,黄建新还是黄建新,如果五代导演能让你有一些期待,黄建新也不是不可能。

主要参考资料:

柴一峰:《少年眼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陈默:成人游戏:黄建新电影世界,2006年版;

徐安华、陈可欣等:《一个人的电影》,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严震:北京电影学院的故事:第五代前期电影史》,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