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作者:美麗的圖志說

2021年7月1日,由黃建新執導的電影《1921》揭開了百年老黨的第一槍。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三十多年前,一位年輕的導演仍然為他的第一部作品而煩惱,因為它的主題敏感,呈現大膽。

後來,在時任西安電影制片廠廠長的吳天明的幫助下,和審查人員一起轉了一圈,在整部電影改了67個前提下,才最終超試上映,震驚了國内電影業。

這部電影這種獨特的氣質,《黑炮事件》,後來成為黃建新導演的标簽。

直到2009年,四年沒有執導過這部電影的黃建新執導了國慶紀念片《建國》,從此成為主旋律大片的導演之一。

從2009年的《建國》到2011年的《黨的建設大功》,再到今年的《勝利的時刻》,黃建新似乎完成了自己電影生涯的另一部三部曲《主旋律三部曲》。

從驚豔的"先鋒三部曲"到幽默諷刺的"都市三部曲"(或"都市三部曲"),再到深藏不露的"心理三部曲",最後到贊美美德的"主旋律三部曲"......

當時以《黑炮事件》出道的編劇,在當下"第五代導演"的電影創作中,有着獨特的作家氣質,而此時在主旋律史詩大片中,洋溢着宏偉的"革命浪漫主義"氣勢磅礴。

黃建新從未偏離過中國電影的主流。

但大多數觀衆都應該好奇:突然轉向宏大主題和革命叙事的黃建新在他的創作生涯中究竟經曆了什麼?他還有作者的氣質嗎?

01.

黃建新于1954年6月14日,西安人,祖籍河北,家中西安市南苑門蘆葦四條胡同,一條"三教九溪、魚龍混流"的小胡同。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有共産黨高層,有解放前的國民黨總督,有軍閥後裔、繼承人、名醫、戲劇,還有更多的普通人,甚至是失業的旅行者,"黃建新玉昌玉,性格似乎有一定的寬容。

黃爸爸黃媽媽是全市幹部,雖然地位不高,但也是一個體面的家庭,父親黃同進,後來還成為西安電影公司的經理。

家裡還有一個小一歲的弟弟,性格和小斯文通明黃建新很不一樣,是個調皮的師傅。

黃建新說,哥哥風趣幽默,善于表達,很能在家裡調節氣氛,如果從事藝術創作,可能比他強。

可以看出,黃建新成長于一個和諧團結的家庭,大概有一個美好的童年。

與同樣在西安長大的張藝謀不同,黃建新的家庭構成還不錯,在那個時代,他可以自由成長,而不必"自卑"。

即便是後來的"文革",對黃建新來說,充其量也隻是一個"艱難時期",是以他從來沒有崩潰的感覺。

十二歲之前,在相對平和的時代,在和諧的家庭的感情中,聽着斯文音的黃建新孜孜不倦地讀書,也許大人認為這個溫柔的年輕人,未來會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或工程師。

就像趙樹欣在多年後執導的處女作《黑炮事件》中一樣,企業出類拔萃,溫順誠實,成為祖國現代化程序中的優秀螺絲釘。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但在1966年,黃建新十二歲時,"文化大革命"來臨。

如前所述,文革之火并沒有把黃建新家燒得一團糟,他上國小五年級,隻不過是大動亂中的一個小旁觀者。

面對這場綁紮的災難,他應該很迷茫,有點害怕,也許還有點興奮。

當然,在他這個年紀,他不可能與"叛逆的""年輕人"聯系在一起,在社會秩序的破壞和國家安全的混亂中,隻能"幫助各種革命組織放傳單","什麼内容根本不在乎"。

憑借其家庭出身和家庭構成,黃建新的父母也不必戴上高帽子,被困在風暴的中心,成為公衆批評的對象。

是以,年輕的黃建新也不必經曆"黑五",因為張藝謀的子女遭受社會歧視甚至責罵的痛苦,或者被搬走被家庭廢黜的災難的恐懼。

最後,他的父母進入了幹學校勞轉,留下黃建新和哥哥住在一起。

按照當時的政治分工,龔本應屬于"剝削階級",黃建新在那瘋狂的歲月裡或多或少地接受了一些"革命教育",認為反階級,應該劃清界限。

幸好沒有照顧,彌補了父母離開家庭的溫暖,讓黃建新看到了人類感情的價值,也終于對"革命教育"産生了懷疑。

在父母不在的時候,家庭中斷了最重要的經濟來源,黃建新第一次經曆了物質匮乏的困境,作為長子,他不得不想辦法承擔一些家庭負擔。

于是他帶着弟弟到西安市北高速公路,幫人力車夫拉"側蓋",掙了五厘米的小費來補貼家庭。

這些都成為黃建新成長道路上的重要經曆,卻沒有出現在他的電影中。

更重要的是,"在我成長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我看到了人性邪惡的一面。在我的記憶中,巷子裡有無數的故事,悲傷快樂,怨恨,反敵......在這些事情上,我開始有愛和恨。

我們不知道細節,黃建新對"文革"的描述一向低調,這或許也是他"第五代導演"群體氣質不同的關鍵,他的電影沒有強烈的曆史反思色彩。

他記憶中甚至還有一種對文革的表情:當我站在一座高樓的屋頂上,看着飛來飛去的紙片(革命傳單)和樓淌的場景,有一種很棒的感覺,有點像後來讀金庸的武俠小說,我覺得我可以用一隻腳上樓。"

這些經曆自然沒有出現在黃健的新片中。

後來,我們在江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看到了這種自由,在軍院裡爬上馬小君的煙囪。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也許這不是對"文革"的美好懷舊,但黃建新新的自由成長和"動物性兇猛"留下的曆史印記,是個人的真實感受,而不是政治集體的遺忘,或回避。

黃建新本人總結道:

實際上,我隻想說兩個字。

改革開放為我提供了新的創作空間。

曆史(或"文化大革命")給了我一個自由失控的好時機。

有了這個,就有了我的電影。

文化大革命期間,黃建新再也沒有起起落落。

1970年,父母回國工作,黃建新在父母的安排下參軍,16歲時到甘肅武威空軍機場做地勤。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氣候幹燥,四周被沙漠圍困的戈壁,當時,是沙漠中一座孤獨的城市。

地基工作,比較輕松枯燥,閑暇活動很少,看電影成了娛樂的唯一方式,黃建新可能此時萌發了對電影的興趣。

當時,電影資源匮乏,國家對電影有嚴格把控,除了《地雷戰争》、《南三月北戰》、《第二春》、《紅火時代》等明确的主題片。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是以,黃建新對這些影片要看又看,甚至躲在屏後偷看,隻有上司幹部才有資格看"内幕電影"。

在那個精神産品僵化的時代,藝術資源配置的極度不平衡,導緻饑餓的年輕人略有精神追求。

在鎮壓背後一定有更強烈的反彈欲望,禁止就是刺激,這種現象,也許直到現在,還以某種其他形式存在。

黃建新還在軍隊圖書館裡發現了普多夫金的《論電影的編劇、導演和演員》的副本,這位前蘇聯電影大師和蒙太奇理論家不僅啟發了尚不成熟的電影語言,而且是多年後的中國導演。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不知道當時的黃建新是否想過有一天會成為像普多夫金那樣的電影從業者,但他一定感受到了普多夫金感受到的電影的魅力。

就像他後來在拍攝《黑炮》後寫了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采訪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并給它起了個标題,"一部電影的魅力是什麼?

此時,"第五代導演"大多還在農村,在偏遠的山地農田裡為革命事業而奮鬥。

張藝謀在陝西省錢縣農村,經過幾年的勞動,調到鹹陽市陝西棉紡織八廠當職工,此時他還在為自己的"海鷗"相機省錢;

在西南加入團隊的陳凱歌,看着那片肆無忌憚的原始森林,淚流滿面,看不到生命的邊緣,在團隊中待了兩年後,終于有機會參軍;

田莊莊北上,在嫩江鎮東北部,一個積雪覆寫的小村莊經過一年的隊,也參軍,在軍隊中是七年......

02.

1976年,黃建新複員回西安。

六年的軍旅生活,再加上黃建新這樣善于适應環境的樂觀性格,有的會有些懷舊。

後來,據報道,他于1989年受邀為空軍執導了一部名為"紅翼"的電視連續劇,但現在很難找到有關該節目的資訊。

幸運的是,黃建新回到西安恰逢西安健康教育安迪博物館攝影招聘後,"雖然他以前沒有拍過照片,但憑借着極好的洞察力,前磨槍,甚至在測試中。

在宣傳廳裡,黃建新可以扛着裝有博物館的16毫米相機跑來跑去,拍攝與健康有關的劇情片。

正是在這裡,黃建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視訊作品《飲食衛生》。

幸運的是,1977年,黃建新作為最後一名工程、農業和軍事學員,獲得了西北大學中文系進修課程學習新聞學的資格。

黃建新新聞班班長叫王忠泉,也是作為工、農、軍人員進入西部大學,在學校任教後,隻比黃建新大幾歲,最重要的是王忠泉也愛電影,兩個人看同樣的東西,談得很開心。

大概在兩人的交流中,王仲泉看到了黃建新拍電影的潛力。

次年年底,黃建新完成了他在新聞課的工作,王仲泉騎着破舊的自行車,沖向西安電影制片廠,他毫不猶豫地開口,大力推薦,遊說八方,最終為使徒們赢得了一次進廠的機會。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黃建新也很有競争力,面試時,答案就像一股溪流。

采訪結束後,時任該工作室編輯部主任的趙雲鵬将一摞劇本交給了黃建新,要求他在三天内寫一篇評論。

黃建新不敢慢下來,當晚挑燈夜戰,不眠之夜,楊楊灑寫了一篇長稿,字數超過8000字。

趙導演非常滿意的是,黃建新終于如願以償地于1979年進入西安電影制片廠,并被配置設定到編輯部工作。

就在黃建新進入西片廠的一年前,1978年,北京電影學院迎來了文革後第一批複學的學生。

這群年輕人可能已經郁悶了太久,帶着他們的血脈和才華來到電影學院,寫下了中國電影史上的傳奇,《78班》成了神話般的存在,他們太耀眼了,讓中國電影史從此開始出現理論上的代際分化。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此時,黃建新可能正在電影學院班上張藝謀、陳凱歌或田壯,沒想到未來能一起打造中國電影的巅峰。

"78班"學生1982年畢業,畢業配置設定工作不盡如人意,大家想留在北京,符合條件,很少。

不能留在北京的學生,為了避開偏遠的四川影城和廣西影城,盡量優先填入湖南湘影廠或黃建新西安電影制片廠。

但結果,廣西工作室成立後不久為了引進創作力量,張藝謀、張俊軒、何群、肖峰等人一起走了,張藝謀也沒有去家鄉的西工作室。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對于黃建新來說,這或許是可惜的,他沒有及時接觸到"第五代導演"的骨幹,給他又一部電影的啟示。

但好在張藝謀等人去廣西工廠,才在當時"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中,拍攝于1984年的《一八》。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黃建新很快被西片廠派往電影學院深造,以另一種形式與"第五代導演"有聯系。

同樣來深造的還有剛剛從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韓三平,一個将來能在中國電影界呼喚風雨的人。

當時,黃建新擔任班長,韓三平擔任支部書記,後來《大工業的創立》由兩人共同執導。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在去電影學院之前,黃建新早已厭倦了坐在剪輯部看外國手稿的機械工作,離開辦公室的想法越來越強烈。

再一次幸運,正在準備拍攝《第十個彈孔》的導演艾水找到了黃建新,兩人一起拍攝,黃建新受邀到劇組做了一個音符。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後來,黃建新先後在金音導演的《高階行動》、李玉才導演的《白林前哨》、姚首鋼導演的《瓜舒提隕落》以及後來的西部影城導演吳天明執導的《無海之河》等多部電影。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黃建新在郭揚婷1983年的電影《六公斤縣警長》中晉升為副導演。

上過電影學院的黃建新,其實在電影方面有着非常紮實的經驗。

對北田來說,黃建新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劇情片,一個35毫米的學生作業,片名是《雨中回憶》,影片長度超過30分鐘。

用他自己的話說,這部作品是時空的,結構複雜,心理的,現實的,記憶的,夢境的交換,幻覺,非常"意識流"。

從這個角度來看,黃健新出的"黑炮事件",以及随後的《錯位》和《環島》,抛聲、射擊是先行者,似乎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循序漸進。

一年多後,1985年初,黃建新回到西安,回到西部。

此時,《一八》和《黃土地》已經問世,"第五代導演"已經引起國内反響,這群熱血少年開始從老一輩電影人手中接過旗幟,為《中國電影史》翻頁——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同樣是面對這一新的創作熱潮,黃建新拍攝了自己的處女作《黑炮事件》。

而剛回來獲得制作獨立電影的機會,黃建新感謝一個人,這個人也是第五代導演的高貴人物,吳天明。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導演吳天明1960年進入西部片,1979年與滕文軒合拍電影《生命的顫音》,1983年,獨立導演《無航标的河流》(黃建新在這部電影中參與實地考察)引起關注,10月,在電影領域也武天明被陝西省委組織部正式任命為西安電影制片廠主任。

但廣西電影制片廠率先,第五代導演的新芽在創業之初就從新工廠破土動工。

作為《西影》新導演吳天明,"當時沒想過要支援第五代是什麼,就是把西影廠搞起來,我不談前輩,誰能做下去。

是以,剛剛出現的年輕人帶着他們的想法而來。

在吳天明的主持下,西工作室大力提拔新人,引進新的創意力量,此時從北權回到廠區黃建新,并迎頭趕上。

事實證明,吳天明的決策非常有先見之明,在很短的時間内,西工作室就制作了張藝謀的《紅高粱》、陳凱歌的《小孩王》、田莊的《盜馬賊》,當然還有黃建新的《黑炮事件》,藝術成就受到全國的關注。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03.

在談到"第五代導演"時,黃建新強調,他不是正統意義上的第五代。

他認為,第五代特教班78,除了幾門進修課程外,他還屬于複習班。

在《北京電影學院故事——第五代前史》(2002年第一版)的《第五代史》中,該書隻在第196頁,在總結"第五代"現象時,提到了黃建新的名字,并使用了"甚至黃建新和許多其他導演"這句話, 這顯示了電影學院對第五代的書面定義的狹隘性。

但黃建新談到第五代時,他反複提到這一群體的包容性,說他們面對一百部中國電影,機會非常好,每個人都有經驗,準備出發,最後是百花。

當第五代導演将鏡頭對準中國落後和偏遠的邊緣,尋找中華民族在下層勞動人民的精神根源時,黃建新将目光投向了工業化程序中的當代城市。

《黑炮事件》的風格迥然不同,氣質獨特,将城市工業化、現代僵化制度與知識分子的制度與人品格的制度,進行了深刻的嘲笑和批判,是黃建新對"文化根源"的一種個人了解。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影片講述了一個荒謬的故事,一家礦業公司的工程師趙樹欣為了找到留在酒店裡的黑槍碎片,給他的棋友發了一封電報"尋找黑炮",結果被公司上司停職。

為了建構電影叙事空間的現代工業感,黃建新帶領年輕的攝制組到大連拍照,意在剝離民族傳統文化心理的缺陷,建構大産業現代背景下鮮明的橫向對比。

為了加強影片的視覺沖擊力,黃建新帶領全隊閱讀現代電影理論,讓電影部門開闊視野,激發想象力,然後放開一場戰鬥。

最終影片的成功,也要歸功于開明的導演吳天明和他自己作為創作者的了解。

影片進行到一半時,吳天明親自拜訪,就在劇組準備拍攝"見面"的場景時,劇中極具表現力的場景讓吳天明感到困惑。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幸運的是,在他耐心詢問了黃健的新藝術思路後,他放手去拍攝。

影片拍完後,在西部片試鏡中,觀衆耳目一新,深感震撼:影片可以這樣拍!

在去試演的火車上,黃建新告訴制片導演,該劇最多隻能獲得政府獎,金雞獎不考慮(當時的金雞獎非常高)。

結果,政府獎、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香港電影節華人電影十大獎、上海新時代十年導演獎,以及陝西銅馬傑出劇情片獎、優秀導演獎和最佳男主角獎等榮譽接踵而至,《黑炮事件》開播。 黃建新從此在第五代導演瘋狂成長時代獨占鳌頭。

有人說,這部作品不像一個年輕人在他的小夥子裡,而是出自50歲導演之手,也不像第五代導演的處女作那樣兇狠、兇狠,反而少了幾件沉穩、老辣。

後來,将近五十歲的黃建新拍完了《誰說我不在乎》,我們看了看,感覺自己像個年輕導演的鏡頭,他說,其實是"年輕人把老同志拖了後面"。

随着"黑炮事件"的成功,黃建新更加自我下行,在開拓者的道路上銳意進取,是以有"錯位"和"轉世"的背影。

這三部電影構成了黃建新的第一個創作周期——先鋒三部曲,完成了他對電影語言的第一輪思考。

《錯位》(1986)是偶然的,不像其他大部分作品都是文學改編的:《黑炮事件》改編自張顯良的《浪漫黑炮》,《輪回》改編自王碩的《出海》,《挺直身子,不要躺下》改編自鄧剛的《左鄰》,《五個魁》改編自賈平草的同名小說, 《背靠背、面對面》改編自劉慶龍的《秋風醉》、改編自葉光軒的《校車轶事》的《紅燈停止,綠燈線》,改編自方芳同名小說的《伏擊》,《誰說我不在乎》改編自葉光軒的《你發現他,地球無處可看》、改編自北方的《請贊美我》。

至于後來的緻敬電影,他們"在計時史中尋找戲劇性,并在此基礎上選擇必要的時間節點"。

《錯位》是黃建新用聽來編造的小故事,影片在叙事上是《黑炮事件》的續集,但卻是一次更大膽的嘗試。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這部電影非常前衛地涉足人工智能,通過表達工具來異化人,提供鏡像倒影,沒有科幻奇觀,沒有賽博朋克,隻是一個人性化和自嘲的對話,整部電影氣質邪惡,比以前的作品年輕很多。

《錯位》上映後,又掀起了軒然,國内觀衆為片刻心情複雜,或許這類題材對于中國觀衆來說,有些太超前了。

在前兩部電影中,黃建新發現劉子峰是主角,尤其是《錯位》,是"以劉子峰的形式寫成的劇本"。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當軍隊看到《紅火時代》時,黃建新覺得在片中飾演煉鋼班長劉子峰很有意思,符合他的感受,然後他拍了一部電影,去找他,"發現,大約在西安,也沒有試鏡,聊了聊,就是他。

後來,這成為黃建新電影的一個特點:作品的每個階段都有一張熟悉的面孔。

像後來的牛振華,然後是馮恭,王志文。

然而,"錯位"後"輪換",并不适合劉子峰的角色,黃建新發現"不知不覺地成為演員"的奧芬。

雷漢很适合王碩小說中的英雄氣質,他後來表示,自己職業生涯最引以為傲的電影,黃建新在1988年執導的《輪回》。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早在1986年,黃建新讀了王朔的小說,似乎就看出這個平淡無奇的年輕人抓住了當代過渡社會上人們某種精神本質,他把他叫到西安,在西工作室的招待所裡,王碩寫了《輪回》的劇本。

那一年,王碩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作家,他的小說兇猛的能量,黃建新先看到了,後來又有很多人看到了。

1988年,根據王朔小說改編的四部電影(除了《輪回》和米家山的《淘氣領主》、夏剛的《半海半火》、葉大霍克的《大氣息》)于同年上映,成為《王朔年》。

《輪回》是黃建新片中唯一一部以愛情為主要叙事題材的電影。

愛情作為叙事結構,是王碩小說的一部分,而在後半部分,愛情逐漸被淹沒,影片走向了對個人心理狀态的深層挖掘,這是黃建新擔任導演的一部分。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王碩的作品,風格濃厚,成片,需要有更吝啬的力量去吧,黃建新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

但幾年後,當江文把王碩的《動物兇猛》拍成《陽光燦爛的日子》(1993)時,人們才真正看到了它叫什麼,驚喜。

同樣在1988年,張藝謀捧腹說,終于在西部制片廠推出了自己的處女作——《紅高粱》,并獲得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中國電影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黃建新在拍攝《輪回》後不久就被邀請通路澳洲。

04.

回國後,面對中國城市日新千變萬化的面貌,黃建新不禁迷茫,"一切都在變,變得自己很陌生,不知道該怎麼辦。

在出國通路期間,黃建新明白,人的局限,包括地理、文化背景,甚至個性,都是有限的。

于是他從工廠請假,四處遊蕩,試圖窺探這個新時代的本質特征,重新發現當代都市生活的入口,作為電影創作新階段的起點。

在此期間,黃建新改變了電影風格,将之前"先鋒三部曲"的勢頭轉化為對現實生活的細膩感覺,創作了"都市三部曲",并執導了《站直,不躺下》(1991年)、《背靠背、面對面》(1994年)和《紅燈停止,綠燈線》(1995年)。

除了《黑炮事件》,這一時期的作品成為黃健的新代表作,尤其是著名的"背靠背、面對面"。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這些作品聚焦城市生活熱點話題,建構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的整體印象。

尤其是這一時期黃建新電影"熟人"牛振華,從新貴到小幹部再到小記者,是社會各階層的縮影。

這些作品改變了1980年代電影強調作者個人深刻思考,将日益強烈的物質欲望與尚未完全改革的舊制度并存的辛辣諷刺、幽默的嚴肅、流行和深刻并存的尴尬局面。

黃建新說,他看到了現在中國人的病,一種集體病。

然後,他把這個集體拉開,把他筆下的人物驅趕到一個封閉的叙事空間,讓他們互相攻擊,在人際關系中密切牽連到互相感染的環境中,最後在舊制度面前向金錢的力量低頭,荒謬可憐。

黃建新最終會做喜劇,喜劇讓我們站得更遠,俯視現代生活的荒誕。

馮功成為現階段黃建新電影中最熟悉的面孔,讓獨幕喜劇演員自帶的喜悅感,效果顯著。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從抽象和象征的角度來看,《挺直腰杆,不躺下》中資本暴發戶和權力長者的結合,将文化精英從中心驅逐到邊緣;(摘自陳默:《電影作者黃建新》)

在此期間,黃建新還制作了一部名為《五魁》(1993)的古玩電影。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五魁》是黃建新新片的一個例子,是中國西部題材的嘗試,影片借用了張藝謀式的東方審美風格,但最終隻展現了一部無痛的"宅奇觀"。

那一年,陳凱歌推出《貝吉王》,在戛納獲得金棕榈獎,中國電影再次成為世界焦點。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1990年代末,黃建新繼續拍攝《伏擊》(1996年)和《不眠之夜》(2000年)。

這部電影仍然關注被固化的制度扭曲的小人物的掙紮,或者在一般環境中漂泊的現代生活,但有明顯的迹象表明,人物的心理刻畫發生了轉變,開始向下一個創作階段的過渡。

到新世紀之交,黃建新的焦點已經從全市百州的公共場所轉移到家庭内部或更隐秘的個人,分别拍攝了《告訴你的秘密》(1999年)、《誰說我不在乎》(2001年)和《請,贊美我》(2005年),完成了三部曲的新階段。 "心理三部曲"。

黃建新認為,中國經濟變遷與傳統價值觀的沖突已經慢慢緩和,在一個不穩定的環境中,中國人形成的臨時小團體逐漸解散,集體國家應該讓位于個人心理。

當人們逐漸适應物質生活快速發展中的沖突時,心理沖突大于外在沖突,"秘密"、"結婚證"、"表揚"都是個人的心理問題,是"物質上充滿懷舊"。

黃建新試圖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開始變得嚴肅起來,于是馮恭也變成了王志文。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但黃建新還是多次強調,他認為中國從來都不是作為一個個體的人,"在中國,人基本上是一個社會人,個體人還沒有真正出現,沒有獨立的人格出現",最後是所有的心理問題,還是由于社會結構的壓制和傳統心理情結的另一種形式的異化。

黃建新說,他是一個用言語說的導演,"心理三部曲",無話可說之後留下來,享受生活,不斷重複,隻能是窮。

進入新世紀後,國産電影開始談票房,談市場,談行業,第五代導演的主力軍不甘心,一個接一個地投入到宏大制作中,這一切都可以從張藝謀的《英雄》(2002)開始計數。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黃建新也逐漸放下了導演的地位,退到監管體系,成為創作與市場之間的守護者,以另一種方式全面擁抱市場,推動行業發展。

其實,最早在西部片中,黃建新為台灣電影做了制作,該片名為《飛天》(1996),由劉如英主演。

不知道他後來有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專業主管,在短短的十幾年裡,相繼制作了馮小剛的《大個子》(2001年)、陳凱歌的《跟你走》(2002年)、孫周的《周漁的列車》(2002年)、陳可欣的《名字》(2006年)、爾東升的《新宿事件》(2009年)、 徐克的《馳維虎山》(2014年)、《墨攻》(2006年)、《追風筝者》(2006年)、《木乃伊3》(2007年)、《十月圍攻》(2009年)等多張名片,2002年還擔任昆汀《殺死比爾》的制作顧問。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黃建新認為,導演和監督,一個創造性的理念,一個管理理念,自己更适合監督,是他們最喜歡的方式。

電影對他來說是一種"解決他無法弄清楚的事情"的方式,就像繪畫一樣,你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投入其中,清晰,出來,完全理性了解。

而電影進入市場經濟,再提創作,要談類型,談觀衆接受度,講制作,講商業化、産業化,黃建新看得很透徹,深刻了解時代潮流,也樂于接受,沒有創作,進管理并非不可能,中國電影的發展需要這樣的人物。

05.

直到2009年,時任中國電影集團董事長的韓三平找到了電影學院進修班的前同學黃建新,兩人共同執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慶祝祖國誕生60周年。

第五代“變奏”黃建新:從先鋒到主旋律

事實再次證明,一向注重小人物、挖掘小題材的黃建新,也有能力處理宏大曆史題材的命題創作。

在電影開拍前,韓三平告訴黃建新,上司問他,他(黃建新)不會拿這部劇(《大産業的創立》)逃跑嗎?

韓三平說,沒事,有我。

于是,在上司層的過度思考下,黃建新不僅出色地完成了命題創作,還創下了電影主旋律票房的史無前例的記錄。

這有機會在後來執導《建設黨的大功》,而現在的《決戰時刻》,黃建新似乎也非常适應命題作業。

從社會反思到主題,黃建新表示不會選擇後者,隻是"打",就像他從電影學院回到西片廠,隻是打了"黑炮事件",似乎一切都沒有運氣。

無論是人生還是事業,黃建新一路一帆風順,深受命運的喜愛,沒有第五代導演的傳奇經曆,一直被分道揚镳,沒有逆轉審查制度,沒有打中觀衆,不說出來,不歇斯底裡,隻是默默觀察,進而衡量輸出。

或者,從《黑炮事件》到《背靠背、面對面》,再到《建國》,與其說黃建新為他的電影選擇題材,不如說是他把關心的這些話題積極地融入到他的視野中,其中大部分都是以文學的形式首先存在于電影中的,已經有了一定的思想背景。

黃建新要做的,就是用電影的語言去觀想,以蒙太奇的方式創造出更加豐富而深刻的藝術内涵。

那麼回到開場的問題:已經轉向宏大的主題,黃建新革命叙事,有沒有當年的作者氣質?

是的,但更多的是獨創性。

作為電影導演,他并沒有偏離主流,在作者的迫切需求下,他在第五代導演的白手起家浪潮中,成為最特别的一位。

是以你現在不想要作者嗎?

當然可以。

作為藝術,電影需要作者;

需要明确的是,主流不需要,作者有話要說,要麼遵循規則,要麼在地下發展。

是以,黃建新并非沒有作者本性,而是這個時代的主流,目前并不需要他的作者性,隻需要他的技術性。

"政治題材是一類電影","政治片是最大的商業片",歸根結底,主旋律是電影還是部分行業、意識形态是這類電影最大的市場訴求。

是以,從《黑炮事件》到《1921》,黃建新從未走出主流時代去拍電影,主流需要他制作的東西。

至于作品前後不同時期的對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後國家與社會的對比,大趨勢的趨勢,其實是沒有借口的。

是以,黃建新還是黃建新,如果五代導演能讓你有一些期待,黃建新也不是不可能。

主要參考資料:

柴一峰:《少年眼光》,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陳默:成人遊戲:黃建新電影世界,2006年版;

徐安華、陳可欣等:《一個人的電影》,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

《嚴震:北京電影學院的故事:第五代前期電影史》,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