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说精读」芥川龙之介:《毛利先生》

作者:新课标大语文
「小说精读」芥川龙之介:《毛利先生》

编者寄语

蹩脚的国语、古怪的装束、卑微的神情、乞求的眼神,这样的一位老师又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学生面对这样的老师又是什么反应?作者芥川龙之介从儿童视角出发,描述了老师的困窘、年少时对老师的嘲讽,年长后对先生的理解和自己的愧疚。这正如日本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对其的评价: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可以看作是大正期小市民知识阶层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等经提纯而获得的结晶。

文本研读

毛利先生

>>>毛利:交代写作对象。先生:表达对人物的尊敬之情。

芥川龙之介

①初见毛利先生,是在他就任当日下午。走廊里传来脚步声,前所未有的肃静。(侧面写出学生对新来的老师的新奇与等待。)开门进来的是个矮个子,令人联想起节日里杂耍的小丑:光溜溜的秃头与教科书上画的鸵鸟蛋毫无二致;古怪的晨礼服名副其实古色苍然,几乎令人忘却曾经是黑色的;有点脏的翻领下面,竟郑重其事地系着一条极其鲜艳的紫色领带。(外貌描写,突出了毛利先生长相的滑稽可笑,以及生活拮据和潦倒,为后文同学的误解埋下伏笔。同时“郑重其事”一词,可以看出毛利先生对教学工作的认真态度。)

②从各个角落发出强忍住笑的声音。然而,先生和善而苍白的圆脸上露出亲切的笑容:

③“诸位!”(体现出毛利先生对学生的尊重。和上文学生强忍住的笑声形成鲜明对比。)

④我们从未享受过“诸位”的待遇,屏息等待长篇大论。然而毛利先生环顾了一下教室,什么也没说,嘴角神经质地颤动,那有点像家畜的兴奋的目光不时流露出烦躁不安的神情,似乎有所恳求。(神态描写,写出了毛利先生对能从事教育而兴奋,同时又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而焦虑,因此对学生有了恳求,希望学生能够认可他的教学。)

⑤“今后由我来教诸位选读课。”

⑥开场白结束得如此突然,令我们非常失望。先生点了一个同学的名字,并称他为“君”。(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那学生站起来,以东京中学生所特有的机灵劲儿译读了一节。误译不消说,就连发音上的一些细微毛病先生都仔细加以纠正。他的发音格外做作,可大致正确清晰。(细节描写,体现出毛利先生教学认真细致,十分负责。)

⑦然而,当先生开始译读时,失笑声此起彼伏。他的日语词汇竟少得令人难以相信他是日本人:“鲁滨孙终于决定饲养…….什么呢?就是……动物园多得很…….对,是猴子。”连猴子都这样,碰到稍复杂些的句子,不兜几个圈子,简直就找不到恰当的译词。先生频频把手放到领口,迷惘地抬起头,慌慌张张地瞥我们一眼,立刻又两手摁住秃脑袋,把脸深深地埋在桌子上。本就矮小的身子,犹如一只泄了气的气球,窝窝囊囊地缩成一团。(运用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写出了老师因不熟悉本国语言的窘迫和难堪。也流露出多年后回想起此事时作者对毛利先生的同情,也是其自我心灵解剖后的忏悔,这符合芥川龙之介的写作风格。)笑声越发肆无忌惮,连最前排的学生也公然哄笑起来。

⑧课间号起,我们哄堂大笑,故意模仿先生的姿态和声调,甚至连身为班长的我,也由五六名同学簇拥着,扬扬得意地指点先生的误译之处。(学生的行为流露出对毛利先生的轻视和不尊重,特意强调作为班长的我的行为,含有多年后想起所做时我对先生的愧疚之情。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取材作者曾经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现实,将自己即“我们”内心的无聊、少年人特有的恶劣通过对待毛利先生的态度暴露出来,使得小说充斥着一种悲哀、破灭的气息,具有浓烈的日本私小说的特点。)

⑨“今早我坐电车,看见先生坐在正中间。可是临近换车的地方,他却高声叫唤‘售票员,售票员!’,我觉得又好笑又难为情。”

⑩“听说他一到雨天就身着西装,脚穿木屐来上班。”

⑪“老是挂在腰下的白手绢包儿,八成是盒饭吧?”

⑫“听说有人在电车上看见他抓住把手时,毛线手套上全是窟窿。”(以人物对白的方式,写出了众人眼中的毛利先生:他迫于生活才来教学,并非有志于教育。再次突出学生对他的嘲讽、鄙视。众多人物的对话,不仅从表面上解释了毛利来此的原因,也让文章充满了压抑之感。)

>>>①-⑫主要叙述了初见毛利先生的情形以及同学们对毛利先生的嘲讽,为后文毛利先生被同学指责埋下了伏笔。

⑬有天早晨,毛利先生像往常一样,扯起尖嗓子热情地讲授《人生颂》。没有人认真听讲,邻座的一个柔道选手竟在课本下面摊开武侠小说。正讲着,先生忽然大谈起人生问题来了:“诸位还不了解人生,唯其如此,诸位是幸福的。到了我们这把年纪,对人生洞若观火,但苦恼的事也多。就拿我来说,有两个孩子,于是就得送他们上学。一上学……嗯……学费怎么办……”大家又窃笑起来。邻座的柔道选手突然撂下小说,气势汹汹地起身质问:“先生,我们是来学英语的,如果您还继续这样讲下去,我立刻到操场上去。”说完,他竭力绷着脸,怒不可遏地坐回座位上。

⑭我从未见过那般难堪的表情,像遭了雷击,半张着嘴,家畜般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低三下四的神情。他用手正了正紫色领带:

⑮“是我错了,郑重道歉。的确,诸位是为学英语来上课的。我错了,好吗?”

⑯似哭的笑容,再三重复着同样的话,上衣的肩部和腰部的磨损处,更加显眼了。每低一下头,他的秃脑袋越发像鸵鸟蛋。柔道选手回头瞥了我一眼,露出狡黠的微笑,即刻又读起藏在下面的小说来了。(通过语言、神态和细节描写,写出了毛利先生的真诚,和学生的无知粗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也意在暴露“我们”内心的邪恶,对自我的剖析。)

⑰先生比平日更加语无伦次地专心翻译那朗费罗的诗句。“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气色很坏的圆脸上冒着虚汗,像是不停地哀求着什么。然而,像我这样无所顾忌地打哈欠的人也不在少数。矮小的先生不停地挥舞着教科书,声嘶力竭地喊道:

⑱“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毛利先生内心的真实流露,借朗费罗的话喊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面对“生存的危机和破灭”,毛利先生依然坚持剖白自我,试图将自己从这破灭中拯救出来。)

⑲一学期过去,再未见到毛利先生的身影,我们甚至连高兴的意思都没有,连先生存在本身,都忘记得一干二净。(突出作为学生的我们对毛利先生的不在意,同时暗含着作者深深的愧疚之情。)

>>>集中笔墨写同学指责毛利先生的情形,凸显出学生对老师的不敬和不理解。

⑳大学毕业的那年秋天,我不经意地走进一家咖啡馆品尝着咖啡,漫不经心地打量眼前那面镜子。

㉑镜中一位顾客让我吃了一惊。虽只是侧脸,那鸵鸟蛋似的秃头,古色古香的晨礼服,是紫色的领带……

㉒尖嗓门依然如故,忙不迭地给服务员们讲解着什么。“这个形容词管着这个名词,知道了吧?”桌上摊放着一本书。毛利先生不停地用手指戳着那一页,不厌其烦地讲解着。服务员们挤在一起,个个聚精会神。(同样的穿着打扮,数十年不变,写出了先生不追求物质。讲解的仔细耐心,体现出毛利先生对教学的热爱。同时,此时的服务员学习的状态和当年的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在批评当年我们对先生教学的不尊重、不珍惜。)

㉓“什么?关系名词?没有所谓的关系名词。是关系代词吗?对,对……”

㉔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温情,悄然起身,那气色很坏的圆脸向这边转过来,家畜般的眼神同我的目光在镜中相遇。然而,先生的目光里未浮现故旧相遇的表情,有的只是那恳求什么似的可怜神情。(家畜般的眼神,写出了先生目光依然清澈如初。于毛利先生来说,教英语是他毕生的热爱,但世人常常不理解,故而有了“恳求的可怜神情”,希望能够得到学生、世人的理解。)我默默走到账房去付款。

㉕“那边有人在教英语,是咖啡馆请来的吧?”

㉖“哪里是请来的,不过是每天晚上过来教教。听说是个老朽的英语先生,哪儿也不聘他,大概是来消磨时间的吧。要杯咖啡,就在这儿耗一晚,我们并不欢迎他呢。”(账房的话表明不仅仅学生不能都理解毛利先生,整个社会或世人都未必理解毛利先生。学生认为毛利先生是迫于生计,账房认为毛利先生是为了消磨时间。更加凸显出毛利先生忠于教育却无人理解的痛苦,也更能体现出人物人格的高贵。而这也体现了日本私小说以调和自我作为努力的目标的特点,人物努力克服“生存的危机和破灭”,将自己从“生活的不安和生存的危机”中拯救出来。)

㉗我好像现在才理解先生。刹那间,不知该哭还是笑。我竖起大衣领子,匆匆离开咖啡馆。(我的所思和匆匆离开都流露出我对自己少年时对待先生的态度的愧疚和自责,为先生投身于教育的高贵人格的钦佩。)先生在亮得使人心寒的灯光下,依旧扯着尖嗓门。(“亮得使人心寒”,流露出作者对世人不理解毛利先生的心痛。)

㉘“因为这个词代替名词,所以叫代词。代词,懂了吗?”(以毛利先生的教学话语结束全文,耐人寻味。)

>>>⑬-㉘以上部分叙述了在咖啡店再见毛利先生,作者由之前的嘲讽转化为对先生的尊敬和理解。

全文思路清晰,由初见情形时的嘲笑——日常相处时的刁难——再次相见时的理解,展现了作者对先生认识的转变,也体现出作者心智的成熟。

(刘光宇译,有删改)

知识建构

//人物描写的角度//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小说中至关重要,而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一般来说,人物,描写的角度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是对其从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等角度进行细致描述。而侧面描写主要是通过他人的反应和评价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本文中对毛利先生这一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方式。正面主要对其语言、动作、神态和穿着打扮来进行的,而侧面主要是同学们的嘲讽、咖啡店雇员的回答。通着这些描写活化出一个生活窘迫但执着于教学、热爱教育事业的落魄教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