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心理学:孩子不懂分享就是自私吗?

有很多家长会抱怨2到7岁的孩子“过于自我”,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如果提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用哭闹、满地打滚等方式来抗议。有不少孩子不喜欢分享自己的玩具、零食,还会抢夺其他小朋友的东西,让父母感到十分头疼。

心理学:孩子不懂分享就是自私吗?

“孩子怎么会这么自私?”父母发出了无奈的疑问。但心理学家皮亚杰却想为孩子们说句公道话,他认为孩子的这种行为不能算是“自私”,因为他们正处于智力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只能体验到自己的感受,没有能力去推测别人的行为、体察别人的情绪和感受。

心理学:孩子不懂分享就是自私吗?

为了证明这一点,皮亚杰做了著名的三山实验。

他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摆放了三座大小、形状不同的小山丘,然后让一群7岁以下的孩子绕着模型仔细观察,又让助手从各个方向拍摄这些沙丘,得到了一组照片。

等孩子们观察完毕后,皮亚杰让他们分别坐在模型周围,再拿出照片,让他们选出自己现在能够看到的情景,然后选出坐在其他方向的小朋友看到的情景。结果这些孩子全都认为坐在其他方向的小朋友和自己看到的情景是一模一样的。

心理学:孩子不懂分享就是自私吗?

皮亚杰由此得出结论,2到7岁的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别人是一样的,甚至会认为全世界都是为他而创造的,因此表现出一种典型的自我中心性。他们只会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从客观的或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正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所说的前运算阶段的典型特征。

随着年龄增长,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孩子就能够摆脱这种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渐渐学会为他人着想。

心理学:孩子不懂分享就是自私吗?

因此,家长在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不愿分享、过于任性的问题时,先不要急着责备他们自私,也不要采取强硬的手段去纠正孩子的行为,否则会干扰孩子思维的正常发展。

不妨采用心理学家的建议,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帮助孩子逐步去自我中心。比如,可以和孩子玩一玩“医生和病人游戏”“老师和学生游戏”等,让孩子尝试像某个角色一样说话、做事,从而能够逐渐学会体验他人的感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