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火车跑得快 全凭车头带 谷爱凌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北京冬奥会上,那些涌现出的中国队明星运动员们,就是未来中国冰雪运动的“火车头”。在竞技层面上,他们都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都是“复兴号”与“和谐号”,彼此不分伯仲,难比高下。但要说在影响一代人,推广冰雪运动的层面上,即便都是冠军,也不能不服谷爱凌。

火车跑得快 全凭车头带 谷爱凌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神话

借助北京冬奥会,谷爱凌书写了一个神话。她不仅在竞技场上完成了夺取2金1银的高光表现,还凭借自己身上已有的“标签”,在媒体的镜头下、版面上成为绝对的焦点、流量的担当。与她相关的一切都会“火”,不仅仅是她在赛后说了些什么,甚至是吃了什么,戴了什么,穿了什么,也全都成了话题;与她的知名度相称的是,在广告代言方面她也大获成功。现在在北京街头,人们很容易就能在户外平面广告上找到谷爱凌的身影,打开电视,谷爱凌在广告中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有媒体给谷爱凌粗略算过一笔账,结论是她的广告代言费总收入妥妥地超过了一亿元人民币。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北京冬奥会这个平台,谷爱凌的“神话”不会这么精彩。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谷爱凌和以她为首的中国冬奥代表团雪上运动健儿的精彩表现,也极大地助推了举办北京冬奥会所要实现的目标和愿景。2月24日的新闻联播就对此有所报道。其中提到新疆84家雪场从去年10月至今接待游客313万人次,同比增长超5成;四川成都的西岭雪山滑雪场成为当地最火热的旅游目的一之一,今年累计接待4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5%。在国内许多地方,冰雪运动成为了新的时尚。一位天津滑雪者就在镜头前说:“运动健儿为国家争得荣誉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激发了我对这些项目的兴趣,所以也想来感受一下。”

事实上,在冰雪运动圈子里,这种偶像对后来者的带动效应非常明显。“冰蝴蝶”陈露小时候的偶像是美国著名花样滑冰运动员佩吉·弗莱明,她后来又成为中国许多练习花样滑冰孩子心中的偶像;苏翊鸣的偶像是加拿大名将马克·麦克莫里斯,在北京冬奥会上,他与偶像同场竞技,展现出了自己的风格和水平,毫无疑问,他未来会成为许多中国孩子效仿和追逐的对象。谷爱凌自然就更不用说了。

一个趋势

其实,即便不是谷爱凌和苏翊鸣的引领,仅从东京奥运会和将于两年后举办的巴黎奥运会来看,未来有更多的中国青少年参与到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项目中也是非常顺应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潮流的。

当下,夏季奥运会在项目设置上除了倡导男女平等外,也在大力推进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是如此。北京冬奥会上,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无疑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雪上项目。其中自由式滑雪产生13枚金牌。不过在整整30年前,它首次进入冬奥会时只设置了2枚金牌。到2010年时,也只有6枚。也就是说,剩下的7个项目都是在过去12年里进入的冬奥会的。单板滑雪还得加个“更”字。这个项目是1998年首次进入冬奥会,当时设置4枚金牌,然后2006年增至6枚,2014年增至10枚,北京冬奥会则产生11枚金牌。由此可见,这两个项目的金牌数近年来是在高速扩张的。

而这两个项目中的坡面障碍技巧、大跳台、U型场地技巧以及空中技巧都是技巧类项目,与越野滑雪、北欧两项、冬季两项这些滑行类运动项目不同,与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中的速度类项目也不同,反倒是与夏奥会的体操、跳水、蹦床等项目在规律和技巧方面比较相似,非常适合东亚运动员开展。这次在北京冬奥会上夺得金牌的日本选手平野步梦、美国的韩裔运动员克洛伊·金、中国队的谷爱凌、苏翊鸣、徐梦桃、齐广璞都是对此最好的证明。

那么现在好了,这些项目既是国际奥委会要在未来主推发展的项目,也是更适合我们中国人开展的运动项目,那么如果有偶像级的明星能够在这些项目上引领带动,那么中国未来在这些项目上的发展完全可以预期。

一个思考

那么接下来就要讨论偶像级明星了。北京冬奥会期间,谷爱凌留在头盔外面的两缕头发上了热搜,但这其实并不是谷爱凌的首创。在这个项目进入冬奥会后,有的选手就已经开始这么做了,即便是在北京冬奥会上,这样做的人也大有人在。但为什么没人去把这个问题提给她们呢?恐怕就因为她们不是谷爱凌。

这是不是有点像“碰瓷”?找个话题去蹭谷爱凌的热度。但难道谷爱凌不“碰瓷”吗?她在赛后吃的韭菜盒子也好,包子也罢,包括要和奶奶吃的涮羊肉,难道不都是中国民众,特别是冬奥会举办城市北京民众所喜爱的食品吗?包括她撩起比赛背心露出的那条龙,还有她头盔上的龙以及雪板上的龙,她难道不是在主动和北京、和中国、和中国文化靠近吗?反过来,这些举动是不是让她更加可爱、生动、接地气,更加能赢得人们的好感呢?

答案是显然的。不过这里存在着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逻辑问题:是因为谷爱凌火,然后关于她的一切都是新闻?还是由于谷爱凌在有机会面对媒介的时候一贯如此,然后她越来越火了。记者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与她近距离互动过多次,更倾向于后一种可能。

前不久,一段视频引起了不少体育记者的关注。视频探讨了参加北京冬奥会的中国队中的两类运动员,一类是广受关注的谷爱凌、苏翊鸣,一类是勤奋苦练却不为人熟知的冠军们,视频结尾呼吁人们更多地关注那些勤奋苦练却不为人知的冠军,呼吁赞助和关注都向他们倾斜。但其实不是媒介和人们不想关注。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中国运动员的人生侧面确实不为外界所熟悉,他们的个性又非常内敛,因此示人的更多的是成绩以及背后的辛苦。而有些细节还要依靠与他们亲近的人来曝光才能为外界知晓,比如贾宗洋腿部打着22根钢钉的那张X光片,如果不是队友将它发布出来,更多人不会知道。但其实从中国举办一届冬奥会的大目标、大愿景出发,从塑造我们的冰雪明星运动员,引领更多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的角度上,为祖国夺冠和夺冠后讲好自己的故事同样重要,而这个故事如果能够匀到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去讲,展现出人生不同的侧面以及不停的成长,那么显然就更完美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