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相似的大多数,总是替摇摆不定的你做了决定 | 说服力在哪一边

作者:谈判思维
相似的大多数,总是替摇摆不定的你做了决定 | 说服力在哪一边

相似的大多数,总是替摇摆不定的你做了决定 | 说服力在哪一边 第三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602篇推文。

全文共2425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相似的大多数,总是替摇摆不定的你做了决定 | 说服力在哪一边

1 引言

几年前,北京的一家连锁大饭店遇到一个难题。

他们的菜品销量到了一个瓶颈,始终无法突破。

饭店经理四处学习,咨询市场专家,希望打破这个销售瓶颈。

专家们制定了一些销售策略,其中包括对菜单的优化。

他们希望让客人手中的菜单更有说服力,让客人点得更多。

比如,他们在菜单的菜品标注上尝试增加这样的介绍,

“今日特别菜品,限量销售”
“今日主厨推荐,私家定制”

这样的尝试有说服力吗?

让我们看看这两种措辞到底表达了些什么;

“今日特别菜品,限量销售”,这样的措辞在“今天的菜是否特别”这个判断上,画下了一个边界;

饭店的立场一定在“很特别”的这一边;

然而,客人看到后的第一反应,大部分时候在这个边界的另一边,“能怎么特别?”,“你觉得特别,不见得对我就特别啊”。

请注意,在这个边界的两端,一个是客人,一个是饭店,势均力敌;

说服力似乎一般。

“今日主厨推荐,私家定制”,这样的措辞在“主厨的推荐是好是坏”这个判断上,画下了一个边界;

饭店的立场一定在“主厨推荐当然好”的这一边;

然而,客人看到后的第一反应,大部分时候在这个边界的另一边,“主厨又如何?”,“厨子也分高低吧?”

请注意,在这个边界的两端,一个是客人,另一个是主厨,势均力敌;

说服力仍然不大。

事实证明,菜品的销售量没有明显改善。

直到他们应用了一个新的策略;

这个策略的措辞是在菜品标注上增加了这样的介绍,

“这个菜品最受欢迎,来的人几乎必点”

它的说服力如何?

这个策略让菜品销量提升了20%!

为什么?

它的边界在哪里?

它的说服力在哪一边?

2 说服力在哪一边

我们依然在“说服力在哪一边”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没有边界,我们就无法思考。

当一场“说服”正在发生,双方一定处于共同关注事物的某种“二分法”边界的两侧。

它的边界画在了“这个菜品受不受欢迎”这个判断上;

请注意,这个边界的两端,一边是客人,另一边是“其他所有客人”,一对多;

尽管客人很可能仍在怀疑这个菜到底好不好吃,但他们心中此时大部分时候都会思考,

到底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我得尝一尝。

它的说服力来自我们曾经介绍过的概念:“从属”。

我们的大脑具有“从属”的特点:

多数人的判断和选择,会对摇摆不定的少数个体,产生显著的影响和说服。

所以,说服力在哪一边?

在多数人的那一边。

3 相似的多数

2007年5月,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做了一个旷世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的对象,是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几家酒店的住客。

酒店为了保护环境,节省开支,鼓励住店客人们在入住时间内尽量“重用同一条浴巾”。

具体的宣传手段,是在卫生间内摆放一块小牌子,牌子的一面写着,

如果您愿意重用浴巾,就把它挂在毛巾架上。

另一面则印着广告宣传语;

罗伯特教授设计了几种不同的宣传语,它们分别是,

一,“请拯救地球的环境,减少污染”
二,“为了下一代能有更好的环境资源,您义不容辞”
三,“请帮助酒店降低成本,以便我们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好吧,让我们分别看看这几个措辞的边界在哪里。

第一个,边界画在“谁来拯救地球”,一边是酒店和地球,“你要拯救”,另一边是客人,“少我一个又如何”;

两边一对二,说服力堪忧;

实验结果,看到这个牌子的客人中,参与度大约只有30%;

第二个,边界画在“谁来保护下一代的资源”,一边是酒店和下一代,“你要保护”,另一边是客人,“我还不一定要孩子”;

两边一对一点五,说服力堪忧;

实验结果,参与度仍然不超过30%;

第三个,边界画在“该不该帮酒店降低成本”,一边是酒店“你要帮我”,另一边是“不感兴趣”;

两边仍然一对一,势均力敌,说服力差;

实验结果,参与度不到16%;

直到罗伯特教授用了第四种宣传语,

四,“酒店里75%的客人都在重用浴巾,快点加入他们!一起保护环境!”

这种措辞的边界画在了,“其他客人都在重用,要不要加入他们”,一边是酒店和75%的客人,另一边是客人自己;

两边一对多,实力悬殊,说服力大增;

实验结果,参与度达到了44%!

在一个决定的两边,当一个人还在摇摆不定,多数人的选择直接会替他做了决定。

说服力在哪一边?

在多数人那边。

实验还没完,罗伯特教授继续用了第五种宣传语,

五,“这个房间里75%的客人都在重用浴巾,快点加入他们!一起保护环境!”

这第五种措辞基本上和第四种相同,唯一区别在于增加了“这个房间”;

在这个边界划分下,一边是酒店和所有这个房间待过的人,另一边是客人自己;

两边仍是一对多,但不同的是,这回的群体要比刚才的群体在“熟悉度和相似度”上更高。

实验结果,参与度再次上升到49%!

同样是多数人替你做的决定,如果这些人碰巧又和你的共性很高,那你就会更听他们的。

说服力到底在哪一边?

在相似的多数人那一边。

(详细实验见:35 (2008): 472–482; Goldstein, Noah J., Cialdini, Robert B., and Griskevicius, Vladas. ‘Invoking Social Norms: A Soci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 On Improving Hotels’ Linen-Reuse Programs.’)

4 两次说服

如果你留心,身边随时都在发生着类似的事情。

在麦当劳刚刚推出甜品“麦旋风”的时候,销量很低。

麦当劳的店员们接受了市场部培训,开始向客人推荐,

要来一份麦旋风吗?这是客人点得最多的甜品哦。

不管你是否在意到这个细节,在麦当劳的销售数据里,麦旋风的销量从此涨了55%。

如果客人对麦旋风感兴趣,开始挑选口味,店员还会说,

您喜欢巧克力吗?那这款巧克力口味的麦旋风是卖得最好的!

哇,看看这两次“说服”的厉害之处;

第一次,大多数人都在选择麦旋风;

第二次,和我一样喜欢巧克力的人,也都在选择麦旋风!

“多数”的说服力之后,再加上“相似”的说服力,眼前的客人很难不掏钱买一份。

类似的情况还能举出很多例子;

生意不好的酒吧,故意找人在门口排起长队,来吸引人的目光;

销售代表用大量的案例,来引起用户的兴趣;

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所谓“流量为王”,其本质含义不过就是,

流量,也就是多数人访问过的数据,能影响其他人的决策。

接下来让我们想想,在谈判思维中,是否还有类似的应用场景?

当你想要把自己辛苦准备的项目方法,讲给老板听,希望说服他接受,该怎么做?

来,试试看先用“多数”的边界来描述,

老板,我调研下市场情况,80%的公司都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叮~~~,这是第一次说服;

再试试“相似”的加成,

老板,尤其是在那些和我们一样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创业公司,这个项目执行的效果特别好。

叮咚~~~,第二次说服。

5 小结

-

这里是“谈判思维”!

“说服力在哪一边 第三篇” 待续

--- 桔梗

相似的大多数,总是替摇摆不定的你做了决定 | 说服力在哪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