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农专家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像重视芯片一样重视育种

作者:光明网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发展业已提到国家战略高度,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更是首次纳入一号文件。

三农专家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像重视芯片一样重视育种

  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高水平的保障了大陆的粮食安全。尽管如此,也需要充分认识到,大陆目前种业发展水平在整体上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甚至在个别品种上,差距还很大。例如玉米,当前大陆平均单产水平约为每亩450公斤,而美国玉米平均单产水平约为每亩700公斤,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育种水平的差距。也正因此,去年7月国家层面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近日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再次强调表示,今年“将打好政策组合拳,抓好种业振兴行动落实落地”。

  为什么说对于种业的重视,不能亚于芯片,因为种业发展面临同样的创新攻关问题。从世界范围看,育种历经过常规育种、杂交育种、分子育种3个阶段,我们最熟悉的育种专家袁隆平便是水稻杂交育种的代表人物。如今,育种正迎来4.0的新阶段,即智慧育种。所谓智慧育种,就是能通过生物科技、数字技术与育种科学的深度融合,为中国种业实现弯道超车,打赢翻身仗提供良好契机。当然,在此背景下,种业发展需要克服的困难也比之前要复杂的多,除了创新攻关之外,市场竞争和风险控制也是同样需要面对的问题。

  从种业科技来看,自从引入基因组测序技术与基因编辑技术以后,育种所需要的算力成百上千倍的提升,对算法要求也更高。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能解决科学家对算法、算力的核心痛点需求,上百倍的提升计算速度,提升模型预测准确率,从而极大提升育种效率。众所周知,大陆数字技术水平在全世界都位居前列,在部分应用方面甚至超越了美国。在此背景之下,不仅大陆种业科技进步速度有目共睹,也产生了跨界融合的模式创新,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与阿里巴巴在智慧育种平台领域的合作。

  正如《种业振兴方案》提到的,推进种业创新攻关要“组建一批育种攻关联合体”,推进科企合作,推动要素聚合、技术集成、机制创新,促进种质资源、数据信息、人才技术交流共享,加快突破一批重大新品种。目前,大陆八成左右的种业科技资源和人才集中在科研单位,中国农科院无疑是育种国家队。而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企业则能提供科企合作的技术土壤。阿里巴巴的云计算能力排在全球三强,在Gartner最新报告中,其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四项核心评比已斩获最高分。

  2021年6月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牵头,会同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发展基金会、阿里巴巴达摩院达成合作,共同推动建立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的“智慧育种”平台,为加快培育作物新品种提供重要技术支撑。12月30日,作科所进一步宣布,已初步搭建了智慧育种平台。这对于种业领域加强科企合作和人才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助力打赢种业翻身仗,无疑是一种有益探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种业竞争在顶层设计以外,必须重视市场力量。正如《种业振兴方案》强调的,“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当前种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除了种业科技对性状改进的硬核之外,种业竞争早已扩展到服务、规模、投入等市场体系之外。全球种业经过了多轮洗牌以后,目前已呈现出明显分化,即:大品种的巨头化和小品种的多元化。在大品种领域,“拜耳+孟山都”、“陶氏+杜邦”、“中国化工+先正达”的合并甚至将农资都纳入种业延伸体系;而在小品种范围,例如果蔬园艺,荷兰、日本等国家涌现出一批多元主体,这些种业主体也在不断满足客户个性需求的过程中快速成长。

  这意味着,在当前的种业竞争中,只有立足育种科技,进而向价值链前后端不断延展,从科技创新走向价值创造,才更加符合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好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头部科技企业从普惠金融到助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能力,将数字技术与农业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打造智慧育种平台,产生1+1>2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智慧育种加速了品种选育进程,缩短了周期,有效降低了成本,但是从市场推广来看,无疑也增加了博弈风险和经营的不确定性。换句话说,与芯片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一样,种业攻关也有规模效应。实际上,种企的巨头化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避险。对于现代种业来说,“头部效应”既是国内市场竞争的一个结果,也是为了更好应对国际层面市场竞争的一种模式。当然,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避免一拥而上。

  能够预见到的:即便是种业巨头,在博弈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前的防范能力是也是有限的,完全可能会出现种子企业因技术路线、研发进度等种种原因陷入经营困境。简而言之,智慧育种极大地提升了能力水平,但也增加企业运营的“运气”成分,稳健研发的完全可能败倒在剑走偏锋的面前。从长期来看,这并不利于种业科技的可持续投入,对此有必要构建新的风险化解机制,同时增进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科研攻关的收益预期。

  我们相信,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快推进种业振兴的过程中,一套更加完善的“中国方案”是有必要的。因为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实践看,种企除了横向并购与纵向一体化以外,并没有给出更多的现成方案。这也呼唤政策能够适当托底,构建包括种企、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双重和多重保险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稀释不确定性,促进种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种业是个大问题,像重视芯片一样重视育种,未来要走的路仍很长。(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胡冰川)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