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江两岸散文|《泽畔行吟记》

一江两岸散文|《泽畔行吟记》
一江两岸散文|《泽畔行吟记》

湘江北去,奔流不息;一江两岸,蔚然成势。山水洲城新样板、湘江两岸新客厅、望城核心增长极。望城35公里湘江黄金岸线,新一轮创新创业大潮扑面而来。资源与资本在这里碰撞,行业龙头与精英在这里聚集。抢占机遇,远见未来;一江两岸,成就梦想。

即日起,乐在望城持续推出中外名家、作家、文学爱好者等系列散文,看文人墨客笔下的望城一江两岸,是怎样的一番壮景,敬请关注!

泽畔行吟记

朱小平

一江两岸散文|《泽畔行吟记》

《杜工部集》中有首并非耳熟能详的诗《入乔口》,在杜甫存世一千多首诗中或非上乘之作。这是他晚年“避乱楚”“溯沿湘流”之咏,老病孤舟、心际苍凉:“漠漠旧京远,迟迟归路赊。 残年傍水国,落日对春华。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贾生骨已朽, 凄恻近长沙。”

一江两岸散文|《泽畔行吟记》

古镇乔口,于长沙望城境内。荆楚故地之行,初游欧阳询故里、铜官窑址、古街乔口,谒祀屈原、贾谊、杜甫之三贤祠。晚归,夜中,听风动湖波之隐隐,吟杜甫悲悯之所咏,遂步其《入乔口》诗韵赋得五律以抒怀:“山色谁扶助?三贤拜不赊。江波流日夜,草木映光华。墨迹堪仰止,夕晖正半斜。飞灰窑址寂,不朽是泥沙。”

一江两岸散文|《泽畔行吟记》

发同行陈世旭兄正,他作《和小平兄〈望城怀古〉》,诗并小序云:“昨夜早睡,晨起见小平兄望城怀古大作,深服其才。打油凑趣,以表钦慕:岭表驱车过,峰回路已赊。望城开落廓,乔口竞荣华。街尽人商贾,桥横屋正斜。凭栏怅望,新酒酹长沙。”拙诗不免沉郁,和诗则寓清新之意,应了古人“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念。望城,当然已非千年前 杜甫所处的年代,旧貌换新颜,云胡不喜?

次日,众人登黑麋峰,同行《北京晚报》张逸良君约采访,不得同行。晚上忽见他发来一诗:“夜梦斑马湖照月,朝闻湘江雨落声。未临黑麋虽叹惋,桥驿草木亦倾城。”看来不免有叹惋之意。黑麋峰是长沙最高峰,五百九十余米。唐代称洞阳山,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二十四洞,传吕洞宾骑黑麋鹿至此。山间有三个人工湖,为水库发电之用。细雨中登峰,尽揽湖光山色,古寺通幽。未游,当为一憾。看他的诗,也作一绝唱和:“霏霏细雨望湖波,新寺峰头云自拂。飞落碧蝉人不觉,只听葱绿唱山歌。”诗后注云:“细雨中登黑麋山,俯瞰湖波,眸尽葱绿。逸良老弟访书而不至,或书香之雅胜于登临,亦未可知。” 他采访的是位藏书家,故有“书香之雅胜于登临”之谑。

一江两岸散文|《泽畔行吟记》

诗中“飞落碧蝉”是个典故。当时登山游黑麋寺后,在寺墙外围坐品茶,一只翠绿色的小蝉落在果盘中的瓜块上,陈世旭捧于手指,让众人拍照。小蝉通体翠碧,还有类篆字的纹路, 与北京那绿色小蝉“伏天儿”似非同一品种。后放飞于草丛中。一众随之下山,但陈世旭走出近百步后,这只小蝉又飞到他肩上。世旭兄随后将蝉又放飞。谁知他坐高铁回广州后,发来微信:“真是有点奇了。昨晚回家大热,只好光膀子,脱老头衫时忽见那蝉被抖落在地,赶紧拾起,放进一塑料桶。今早见朱小平微信说到昨日事,又去找,蝉居然仍在,小心拈起放到阳台的花叶上, 拍照,任其飞走。回屋做早饭。约半小时后,再去阳台,蝉已不见。愿其远走高飞,好运。”真是令人啧啧称奇。近邻黑麋寺,难道蝉也有灵性,前世是小沙弥?

一江两岸散文|《泽畔行吟记》

我将诗和蝉的照片发到朋友圈,一位研究昆虫的友人见告: “蝉,品种不同,但皆蛰居地下数年至十余年,出土则为繁衍后代。 脱壳幼蝉会猛吸树汁。瓜多汁,蝉如饥吮也。依附人体,则与蝴蝶类同,也需少许盐分。”看来与佛性无关,呵呵。古人如骆宾王、杜甫等多有咏蝉诗,托物寄远,寓意不仅仅是咏蝉了。

一江两岸散文|《泽畔行吟记》

孔子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至于吊古咏史,抒写沧桑,今人比古人真是远逊矣!不过,晚清诗坛领袖陈衍说:“诗虽小道,却是个人的性情语言,且有时足以发明哲理。”不知世旭兄和逸良君以为如何?

一江两岸散文|《泽畔行吟记》

编辑 | 谭甜

一江两岸散文|《泽畔行吟记》
一江两岸散文|《泽畔行吟记》
一江两岸散文|《泽畔行吟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