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问陶雪中渡江,抒写了一首七律,妙笔生花,充满了愉悦之情

喝酒是一件开心事,因为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烦恼,人们也难以摆脱无穷的压力,但只要一杯浊酒下肚,在酒精的催化下,很快就会忘记那些不快和忧愁。

同时喝酒也能促进思维活跃,斗酒诗百篇、小酌销永夜,酒中有真意、相逢意气饮,让人精神焕发、神采飞扬。清代一位才子就深有体会,他酒后赋诗,令人倍感惊艳。下面分享的是张问陶雪中渡江,抒写了一首七律,妙笔生花,充满了愉悦之情。

张问陶雪中渡江,抒写了一首七律,妙笔生花,充满了愉悦之情

十六夜雪中渡江

清代:张问陶

故人折简近相招,一舸横江路不遥

醇酒暗消京口雪,大帆平压海门潮。

扬州灯火难为月,吴市笙歌剩此箫。

那管风涛千万里,妙莲两朵是金焦。

张问陶,字仲治,号船山,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曾担任过知府。船山先生是袁枚之后性灵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近体诗空灵沉郁、兼擅众美。有一次作者应朋友邀请去赴宴,回来时已经是深夜,诗人雪中渡江,赋诗抒怀。

张问陶雪中渡江,抒写了一首七律,妙笔生花,充满了愉悦之情

张问陶是清代的大才子,他的诗歌、书画都造诣极高,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交游广泛。他也是一位性格豪爽之人,每每酒后都能妙笔生花,更被世人称为青莲(诗仙李白)再现。

作者首先交代创作事由,好友裁纸写信,热情相邀。诗人也很干脆地答应去赴约,虽然彼此隔了一条江,却不觉得遥远。从后几句的描述分析,他应该北渡到达扬州,参加完朋友的宴会,然后连夜折返回镇江。

张问陶雪中渡江,抒写了一首七律,妙笔生花,充满了愉悦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归程的场景,诗人酒至半酣、尽兴而归。由于途中风寒雪冷,他很快就清醒过来,这才发现船舱外飘雪渐弱,但依然寒气逼人。船帆和船头都积满了冰雪,船体也变得沉重,纵然江潮滚滚,渡船也非常稳定。

作者用“暗消”二字,极其幽默,好像是因为几杯醇酒落肚,浑身发热,所以使冰雪也融化了很多。“平压”二字,也表明当时潮水汹涌,非常危险,只是因为帆大船重,才压制了风潮。虽然有些夸张,却显得笔力千钧。海门,是山名,坐落在长江中,与焦山靠近。

张问陶雪中渡江,抒写了一首七律,妙笔生花,充满了愉悦之情

颈联回顾自己赴宴时的场景,扬州在唐宋时代一直是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李白曾在这里写下了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也曾谱写名句十年一觉扬州梦,无数诗人在此各展才华,难以胜数,却是代有人才、各领风骚。

诗人也感慨扬州的灯火辉煌、照如白昼,就连月亮也相形逊色。而当他回到镇江,却觉得“吴市笙歌剩此箫”,不免有点失落之感。“难为月”三字,是一种虚写,因为雪天不可能看见明月,这里主要是一种映衬手段。

张问陶雪中渡江,抒写了一首七律,妙笔生花,充满了愉悦之情

不过最后诗人精神振奋地说,“那管风涛千万里,妙莲两朵是金焦。”虽然风大浪高,诗人却兴致浓浓,不远处的金山和焦山,粉妆玉砌,被皓雪装扮一新,仿佛净土佛国的两朵妙莲。

作者豪兴满怀,笔端也激情流淌,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金山和焦山是镇江的著名景点,唐代的王昌龄、宋代的辛弃疾等人,都曾在此挥毫弄墨,赞美其秀丽风景。张问陶却想象奇特,将其比作两朵莲花,令人印象深刻。

张问陶雪中渡江,抒写了一首七律,妙笔生花,充满了愉悦之情

纵览张问陶的这首七律,妙笔生花,气魄非凡,更传达出诗人的愉悦之情。诗人应邀赴宴,兴尽而归,途中纵然飞雪漫天、潮水翻涌,却更能激发他的诗情,也让其灵感顿生,才会想出如此令人难忘的精彩诗句。

所以诗歌创作既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也需要走出户外,拥抱自然、陶冶情操,而不可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否则虚情假意写出的作品只会贻笑大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