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能做成咸鱼,因为咸鱼就算翻身,也还是一只咸鱼。这句曾经红遍网络的话,其实就是说,我们生而为人,是要不停的努力奋斗才行,不能像咸鱼一样,僵死地躺在砧板上,等待命运之刀的挥砍。但是考古学家的一次发现,却让咸鱼真的“翻了身”,摇身一变成了文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经过专家组的抢救式发掘和详细地评估,确定了地下确实为古墓,时间为战国中后期,距今大概已有两千四百多年,拥有如此多年头的古墓,它的研究意义必然是不可估量的。墓地中,不仅有宽大的主棺,还有彩绘木俑,虽然它们只有四十厘米高,但是刻画的惟妙惟肖,甚至还有穿耳钉。
然而,最吸引大家的文物是在楠木椁板里面,居然有四条鱼干,之后,又在棺材中发现了九条,共计有十三条鱼干,它们看起来就像咸鱼一样,但是却跨越了几千个春秋。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把这些鱼干,放在密封易碎品专用的箱子中,马上带回了研究室,开始了认真的研究,在清理完尘土之后,提取了部分的组织进行观察,他们发现这些鱼干曾经被腌渍过,在初步确定了鱼干的名字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鱼的种属,此时,一位老专家扶了扶眼镜说道:“这不就是阳干鱼吗?”
阳干鱼,是湖北荆州等地共有的特色美食,最重要的步骤,就是自然晒干,当然在这之前需要用盐等材料将鱼盐透,将水分完全逼出来。阳干鱼是否做的足够好,最重要的评测方式,就是鱼腥味是否能完全被去除,一条完美的阳干鱼可以让不吃鱼,讨厌鱼腥味的人也大快朵颐。
在听完老专家的介绍后,专家们开始更全面深入地研究这十三条鱼干,人们惊奇的发现,这些鱼干虽然制作时刀工不尽相同,但是样子都很漂亮,有的是从鱼腹剖开,有的是从鱼背剌起,甚至还有从鱼嘴处直接开始下刀的,可以看出来当时的人们刀工已经很厉害了,至于风干程度更是无需研究,但是两千余年都未腐败,就知道它们的制作过程一定十分精密,自然风干的过程也是很完美。战国时期的人们对鱼肉的处理居然和几千年后的现代人差别不大,由此可见,古人的一些本领未必不如当下的现代人。
通过对这些鱼干的研究,专家们不仅知道了战国时期,人类大致的饮食情况,以及对食材的处理方式,更从墓葬的角度对那一段历史,让我们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对当时的人类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实物的证明,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